- 年份
- 2024(11607)
- 2023(16265)
- 2022(14067)
- 2021(13187)
- 2020(11079)
- 2019(25303)
- 2018(25011)
- 2017(48239)
- 2016(25851)
- 2015(28929)
- 2014(28175)
- 2013(27388)
- 2012(24883)
- 2011(22300)
- 2010(22058)
- 2009(19848)
- 2008(19101)
- 2007(16349)
- 2006(14086)
- 2005(11946)
- 学科
- 济(99223)
- 经济(99113)
- 管理(78083)
- 业(74723)
- 企(64644)
- 企业(64644)
- 方法(48457)
- 数学(41201)
- 数学方法(40589)
- 财(26414)
- 中国(25796)
- 农(25674)
- 业经(23603)
- 学(22409)
- 技术(21589)
- 理论(19849)
- 地方(18984)
- 农业(17489)
- 贸(16968)
- 贸易(16958)
- 和(16895)
- 务(16766)
- 制(16704)
- 财务(16693)
- 财务管理(16663)
- 易(16442)
- 企业财务(15805)
- 环境(15176)
- 划(14732)
- 银(14487)
- 机构
- 大学(355407)
- 学院(352921)
- 管理(145378)
- 济(139195)
- 经济(136260)
- 理学(127460)
- 理学院(126139)
- 管理学(123863)
- 管理学院(123228)
- 研究(111143)
- 中国(81217)
- 京(73944)
- 科学(68740)
- 财(64277)
- 所(52934)
- 财经(52261)
- 业大(51409)
- 中心(51068)
- 农(50656)
- 江(49351)
- 研究所(48541)
- 经(47693)
- 范(47012)
- 师范(46591)
- 北京(45920)
- 经济学(42118)
- 院(40972)
- 州(40386)
- 农业(39464)
- 财经大学(39273)
- 基金
- 项目(250380)
- 科学(198845)
- 研究(185110)
- 基金(182704)
- 家(158141)
- 国家(156822)
- 科学基金(136813)
- 社会(117373)
- 社会科(111286)
- 社会科学(111260)
- 省(97927)
- 基金项目(97279)
- 自然(88761)
- 自然科(86776)
- 自然科学(86756)
- 教育(85992)
- 自然科学基金(85199)
- 划(82088)
- 编号(75709)
- 资助(73973)
- 成果(60424)
- 创(55564)
- 重点(55554)
- 部(55289)
- 发(52527)
- 创新(51222)
- 课题(51196)
- 国家社会(48359)
- 教育部(48214)
- 科研(47872)
- 期刊
- 济(143973)
- 经济(143973)
- 研究(102045)
- 中国(63036)
- 学报(53477)
- 管理(53305)
- 科学(49961)
- 财(48192)
- 农(44735)
- 教育(43435)
- 大学(41537)
- 学学(38819)
- 技术(32472)
- 农业(31501)
- 融(25543)
- 金融(25543)
- 财经(24594)
- 业经(24286)
- 经济研究(23492)
- 经(21045)
- 图书(19681)
- 科技(18603)
- 问题(18301)
- 技术经济(17365)
- 理论(16780)
- 业(16277)
- 版(15783)
- 商业(15515)
- 现代(15399)
- 实践(15341)
共检索到496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素平 吴志岩
本文对近22年的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进行回顾,以了解吸收能力的内涵、操作化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境,为后期更好地运用吸收能力来开展研究做一个铺垫。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本文认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是构成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在测量吸收能力的时候应该体现吸收能力的过程性特征并需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最后,吸收能力的应用情境除了研发情境外,还应考虑非研发情境,如管理技能、市场营销专长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 评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大丽 江媛 孙道银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国外技术引进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从各省份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国外技术引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从省份组群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高、低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各知识获取方式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不存在中介作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阎海峰 程鹏
吸收能力理论是近十几年来组织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吸收能力概念本身的定义与操作化;(2)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3)影响吸收能力的相关前因变量的探讨。本文以此为主线,对国外有关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针对这一研究领域内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若干后续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组织学习 研究评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秦佳良,张玉臣
以往文献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组织层面,缺乏个人层次的探讨。回归吸收能力概念本质,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知识吸收分为识别、同化和应用3个阶段,通过采集与分析上海、重庆、西安、广州、长沙等地的113份技术主管有效问卷数据,探讨个人知识吸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知识识别有助于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的实现;个人知识同化导致了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之间的差别,探索式创新需要个人同化能力,挖掘式创新则不需要;个人知识应用对双元创新均无作用。结论为企业管理者以鼓励员工正确定位知识吸收,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提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霍亚楼
动态竞争环境下,战略选择和组织适应力理论在分析企业持续成长时都存在着致命的硬伤。本文把企业如何持续成长的问题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持续的问题,系统剖析了这两大理论的各自优势与不足,认为这两大理论在企业与环境相互选择过程中是动态融合的,在根本上是协同演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构建的问题及其驱动因素,并构建了动态环境下企业协同演化的成长模型,以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技术吸收 技术创新 协同演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俊杰
笔者以2000—2014年29个省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对创新能力、吸收能力的内部动力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内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创新投入与科技产出的互动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本及创新开放程度的互动形成了吸收能力的内在动力;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在长期中的互动演化是区域创新的动力根源。进一步分析区域创新动力空间差异,笔者认为要保持区域创新持续动力,需要实施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并在保持创新政策连续、增加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区域开放度、加大人才培养等方面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吸收能力 互动演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俊杰
笔者以2000—2014年29个省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对创新能力、吸收能力的内部动力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内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创新投入与科技产出的互动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本及创新开放程度的互动形成了吸收能力的内在动力;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在长期中的互动演化是区域创新的动力根源。进一步分析区域创新动力空间差异,笔者认为要保持区域创新持续动力,需要实施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并在保持创新政策连续、增加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吸收能力 互动演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结合 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类骁
选取20032013年30个省域的专利数据为对象,构造吸收能力作为溢出门槛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11个国家和地区多渠道研发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省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累积效应;创新的FDI溢出吸收存在正向双门槛效应;创新的OFDI溢出吸收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以下时溢出对创新呈负作用;贸易溢出对创新作用不显著。溢出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创新能有效利用FDI和OFDI,而中西部省份未来需提升吸收能力中的知识消化和转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
国际研发溢出 创新 吸收能力 门槛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类骁
选取2003~2013年30个省域的专利数据为对象,构造吸收能力作为溢出门槛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分析11个国家和地区多渠道研发溢出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省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累积效应;创新的FDI溢出吸收存在正向双门槛效应;创新的OFDI溢出吸收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以下时溢出对创新呈负作用;贸易溢出对创新作用不显著。溢出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创新能有效利用FDI和OFDI,而中西部省份未来需提升吸收能力中的知识消化和转化应用能力。
关键词:
国际研发溢出 创新 吸收能力 门槛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之禹 李富强
城市作为创新活动主要集聚地,充当创新"第一动力"的角色愈发关键。本文基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视角出发,试图分析城市规模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便理解大城市在吸收、利用外部新知识方面所具有的能力优势是有助于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城市规模对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印证了大城市能给创新活动提供充足且肥沃的发展土壤。第二,分析城市规模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在不同城市间存在异质性表现,发现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以及非老工业城市的影响较高。第三,引入城市规模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的交互项,发现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是促进城市规模对创新活动正向影响的重要机制;同时,发现作用机制在三大城市群间存在着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区域知识吸收能力 创新活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德明 贾曙光 禹献云
联盟企业通过有效构建关系资本,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识。在以往关系资本与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引入了知识吸收能力这一中介变量,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从关系资本的三个维度(信任、承诺和有效冲突管理)阐述了其对知识吸收能力以及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春培
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对实证研究网络特征与技术创新间关系的14篇文献进行分类综述,从研究的时间、对象、数据、变量、方法、结论等方面分析和讨论其共同点、差异以及不足之处。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网络特征 吸收能力 技术创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玉洁 仲伟周
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区域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环境规制、吸收能力和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促进了创新的专利产出,抑制了创新的商业化产出,与吸收能力的交互作用则能够提升两种创新产出;吸收能力存在着显著的门槛效应,区域吸收能力超过特定值时,环境规制能够产生创新补偿效应。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创新产出 吸收能力 门槛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