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54)
- 2023(9425)
- 2022(8549)
- 2021(8175)
- 2020(6933)
- 2019(16003)
- 2018(16012)
- 2017(31059)
- 2016(17201)
- 2015(19462)
- 2014(19432)
- 2013(19224)
- 2012(17550)
- 2011(15656)
- 2010(15510)
- 2009(13961)
- 2008(13431)
- 2007(11512)
- 2006(10052)
- 2005(8691)
- 学科
- 济(63264)
- 经济(63191)
- 管理(48275)
- 业(46711)
- 企(39181)
- 企业(39181)
- 方法(31204)
- 数学(26821)
- 数学方法(26500)
- 农(17258)
- 财(16450)
- 中国(16099)
- 学(14902)
- 业经(14438)
- 地方(13431)
- 理论(11863)
- 农业(11692)
- 和(11493)
- 技术(11305)
- 贸(11215)
- 贸易(11210)
- 易(10861)
- 务(10449)
- 制(10430)
- 财务(10385)
- 财务管理(10371)
- 环境(10176)
- 企业财务(9844)
- 教育(9623)
- 税(9252)
- 机构
- 大学(238456)
- 学院(237432)
- 管理(97637)
- 济(87932)
- 经济(85787)
- 理学(85413)
- 理学院(84488)
- 管理学(83003)
- 管理学院(82596)
- 研究(77234)
- 中国(55010)
- 京(50999)
- 科学(50540)
- 财(40553)
- 所(39120)
- 农(39026)
- 业大(37590)
- 研究所(36010)
- 中心(34671)
- 江(33322)
- 财经(32984)
- 北京(32275)
- 范(31627)
- 师范(31309)
- 农业(30770)
- 经(29993)
- 院(28077)
- 州(27683)
- 技术(26080)
- 师范大学(25283)
- 基金
- 项目(168980)
- 科学(131641)
- 研究(124038)
- 基金(120718)
- 家(105336)
- 国家(104419)
- 科学基金(89241)
- 社会(74725)
- 社会科(70635)
- 社会科学(70616)
- 省(67010)
- 基金项目(65195)
- 自然(59526)
- 自然科(58104)
- 自然科学(58092)
- 自然科学基金(57034)
- 教育(56864)
- 划(56604)
- 编号(51860)
- 资助(49678)
- 成果(41977)
- 重点(37352)
- 部(36772)
- 发(35627)
- 创(35575)
- 课题(35456)
- 创新(33043)
- 科研(32524)
- 项目编号(32333)
- 大学(31531)
共检索到333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雎
16年来,吸收能力作为管理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工具而备受青睐。但是,近乎功利性的概念具体化让吸收能力研究陷入了误区与困境,因此有必要对吸收能力概念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本文认为,从组织间合作的角度看,吸收能力实际上是组织自身吸收能力与组织间关系的函数。吸收能力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战术上的可操作性与实证检验,而在于为组织提供战略指导。吸收能力与核心能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组织间合作与组织竞争优势的建立。
关键词:
吸收能力 具体化 对偶关系 跨组织能力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阎海峰 程鹏
吸收能力理论是近十几年来组织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吸收能力概念本身的定义与操作化;(2)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3)影响吸收能力的相关前因变量的探讨。本文以此为主线,对国外有关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针对这一研究领域内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若干后续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组织学习 研究评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结合 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 评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竹青 凌鸿 张诚
供应链信息系统(IOS)通过促进知识吸收能力(包括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感知能力,从而改善企业绩效。使用结构方程研究方法对264份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感知能力是IOS作用于企业竞争绩效的中介变量;吸收能力是IOS提升感知能力的中介变量;IOS对企业的知识获取和知识传播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获取和知识传播对感知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赖明勇 包群 阳小晓
本文主要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传导机制。本文首先对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及东道国对 FDI吸收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同时 ,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在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中 ,人力资本存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赖明勇 包群 彭水军 张新
通过构建基于中间产品种类扩张型的内生增长模型,本文证实了技术吸收能力对技术外溢效果的决定作用,利用我国1996—2002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的结果支持了这一结论。进一步实证表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相对滞后制约了技术吸收能力,而中西部地区提高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是增强经济开放度。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赖明勇 包群 阳小晓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多地是来自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而且,FDI的技术扩散效应直接决定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表明在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中,人力资本存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丰裕度决定了我国对FDI的技术扩散效应的吸收程度,从而最终影响到经济增长。
关键词:
吸收能力 技术外溢 人力资本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徐万里 钱锡红
自1990年科恩和利文索尔(Cohen and Levintha)对吸收能力作出开创性研究以来,吸收能力正在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对近20年来国际上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吸收能力内涵的讨论,探讨了吸收能力的维度构成及各维度的定义;在对目前吸收能力代表性理论研究评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更简洁、合理的吸收能力机制模型,并对该模型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吸收能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吸收能力 创新 维度构成 机制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国庆 孙婧 贺胜德
文章基于权变的观点围绕着知识基础与企业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基础对获取、消化、转化及利用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知识基础 潜在吸收能力 现实吸收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光泗 沈坤荣
技术创新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围绕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技术引进方式及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不同技术引进方式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专利专有技术引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而采用合资合作生产方式的技术引进、硬件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存在弱的负相关性。吸收能力是制约技术引进技术外溢效应的核心变量,技术引进的创新绩效严重依赖于吸收能力的提高,否则国外技术引进将对本土创新产生严重替代,即所谓的"创新毁灭"效应。
关键词:
技术引进方式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艾志红
本文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视角,实证研究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知识距离、吸收能力与合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知识深度距离对潜在吸收能力有负向影响作用,知识宽度距离对潜在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作用,潜在吸收能力有利于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组织学习在吸收能力的两个维度间起调节作用,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最终有利于合作绩效的提高。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公广 施杰
为探讨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惰性、吸收能力、市场知识转移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通过SPSS19.0和AMOS17.0两种统计分析软件,对165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及其维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各维度在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促进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市场知识转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