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63)
2023(5389)
2022(4993)
2021(4550)
2020(4139)
2019(9792)
2018(9660)
2017(19111)
2016(10769)
2015(12350)
2014(12681)
2013(12845)
2012(12178)
2011(11037)
2010(11188)
2009(10688)
2008(10807)
2007(9977)
2006(8524)
2005(7669)
作者
(32467)
(27329)
(27314)
(26208)
(17206)
(13138)
(12681)
(10747)
(10082)
(9722)
(9235)
(9122)
(8901)
(8677)
(8592)
(8590)
(8538)
(8113)
(7848)
(7842)
(6854)
(6840)
(6723)
(6297)
(6225)
(6204)
(6166)
(5999)
(5603)
(5543)
学科
(45533)
经济(45488)
(29627)
管理(29145)
方法(24040)
(23658)
企业(23658)
数学(21302)
数学方法(21104)
(12864)
(12788)
中国(10979)
(10148)
(9820)
税收(9211)
(9167)
(8727)
贸易(8727)
地方(8649)
业经(8575)
农业(8529)
(8455)
(7916)
(7788)
(7544)
财务(7524)
财务管理(7503)
理论(7409)
企业财务(7061)
技术(6681)
机构
大学(161001)
学院(159418)
(64672)
经济(63213)
管理(60050)
研究(53009)
理学(51755)
理学院(51139)
管理学(50170)
管理学院(49872)
中国(39317)
(33795)
科学(33727)
(31305)
(29953)
(27898)
业大(25371)
研究所(25335)
(24898)
中心(24817)
财经(24699)
农业(23920)
(22260)
(21361)
北京(21330)
师范(21126)
经济学(19998)
(19424)
经济学院(18297)
(18266)
基金
项目(102819)
科学(79589)
研究(74638)
基金(72976)
(63729)
国家(63196)
科学基金(52966)
社会(45521)
社会科(43054)
社会科学(43037)
(40872)
基金项目(38886)
教育(35415)
(34761)
自然(34301)
自然科(33466)
自然科学(33454)
自然科学基金(32866)
编号(31524)
资助(30241)
成果(26349)
重点(23474)
(23355)
(22173)
课题(21651)
(21447)
科研(20180)
创新(20045)
教育部(19761)
大学(19713)
期刊
(68954)
经济(68954)
研究(46322)
中国(29823)
学报(26968)
(26473)
(25016)
科学(23166)
大学(19600)
管理(19295)
学学(18330)
教育(18087)
农业(17561)
技术(14281)
(12417)
金融(12417)
财经(12099)
业经(11097)
经济研究(11024)
(10341)
(9794)
问题(9717)
技术经济(8725)
(8228)
(8123)
统计(7966)
理论(7940)
图书(7771)
(7756)
商业(7574)
共检索到2326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天力  张秀娥  
针对吸收能力构念理解随意化和内涵界定泛化愈演愈烈的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分析国外吸收能力研究经典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吸收能力起源问题,界定了吸收能力的内涵,解读了吸收能力的主要理解误区,对吸收能力构念进行了解构和再建构,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志玮  陈劲  
基于251家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将吸收能力划分为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挖掘性学习三个维度具有较高的构念效度,并建议后续研究延续并采纳此构念,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考察吸收能力的动态性及与其相对应的解吸能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胡士强  彭纪生  
文章回顾了学界关于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梳理了关于组织吸收能力前因变量的各种观点,认为在吸收能力前因的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相对吸收能力与绝对吸收能力的区分。最后,本研究整合了两类吸收能力的前因,提出了一个整合框架,并对未来的吸收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阎海峰  程鹏  
吸收能力理论是近十几年来组织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吸收能力概念本身的定义与操作化;(2)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3)影响吸收能力的相关前因变量的探讨。本文以此为主线,对国外有关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针对这一研究领域内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若干后续的研究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春好  王永录  孙文斌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宁东玲  吴远巍  
目前,吸收能力早已用于解释不同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现象,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管理和网络商务。本文首先给出吸收能力的概念,其次总结了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如何提高吸收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权  
2021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当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目前实施对象为2022年1月1日前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根据《办法》规定,2025年初起G-SIBs的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风险加权比率不得低于16%,2028年初起不得低于18%;TLAC杠杆比率2025年初起不得低于6%,2028年初起不得低于6.75%。《办法》与国际规则接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小虎  项保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可分为信息搜寻、知识吸收、创新与应用三阶段,不仅取决于内部的知识积累还取决于外在的社会网络环境。社会网络通过关系要素、结构要素、社会资本等对吸收能力的搜寻、吸收和应用阶段都产生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闫国庆  黄文军  
本文利用FDI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分析法,对当前我国FDI的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FDI的最优吸收规模,对我国FDI的引进提出了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秦凤鸣  张中楠  
通过对1996—2005年我国分省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吸收能力增强是FDI在华独资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人力资本为衡量标准的吸收能力的提高推动了FDI在华独资的倾向。在其他影响FDI在华独资化的因素中,市场规模、市场化程度对独资倾向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持续提高,外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独资模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马瑞超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相对薄弱的吸收能力是制约FDI技术创新溢出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测算各省创新绩效的基础上,从外资异质的角度分析研究吸收能力对我国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双重作用,进入我国的FDI总体上不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吸收。港台外资虽有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却不利于技术吸收,而欧美外资则反之;外资技术含量过高不仅难以吸收,而且会削弱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相比,外商独资企业非但不利于内资部门技术吸收,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技术外溢。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戚桂杰  张越  郭林江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理论模型,对国内外86项独立实证研究、23807个独立样本进行了Meta检验,考察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r=0.466),且潜在吸收能力通过现实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呈现情境差异,企业所处行业类型、国家创新环境、技术转化环境和创新绩效衡量方式等因素调节二者间关系,但影响效果不尽相同。这表明,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会受到时间、空间、行业特征及绩效评价标准的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