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40)
- 2023(6868)
- 2022(5720)
- 2021(5078)
- 2020(4232)
- 2019(9020)
- 2018(8679)
- 2017(15897)
- 2016(8677)
- 2015(9413)
- 2014(8963)
- 2013(8797)
- 2012(7962)
- 2011(6951)
- 2010(6774)
- 2009(6099)
- 2008(5900)
- 2007(5084)
- 2006(4433)
- 2005(3738)
- 学科
- 济(32711)
- 经济(32675)
- 业(30930)
- 管理(28741)
- 企(24910)
- 企业(24910)
- 方法(16260)
- 数学(14518)
- 数学方法(14416)
- 技术(13796)
- 农(9977)
- 财(9953)
- 税(9583)
- 税收(8979)
- 收(8945)
- 技术管理(8494)
- 中国(8084)
- 贸(7931)
- 贸易(7931)
- 业经(7811)
- 易(7772)
- 农业(7456)
- 学(7248)
- 务(5985)
- 财务(5968)
- 财务管理(5964)
- 企业财务(5698)
- 环境(5688)
- 产业(5279)
- 划(4984)
- 机构
- 学院(125907)
- 大学(125278)
- 济(51370)
- 经济(50522)
- 管理(49628)
- 理学(44390)
- 理学院(43936)
- 管理学(43153)
- 管理学院(42955)
- 研究(42115)
- 中国(29506)
- 农(29133)
- 科学(28869)
- 京(25341)
- 业大(24917)
- 农业(23473)
- 财(22168)
- 所(22149)
- 研究所(20652)
- 中心(18967)
- 财经(18276)
- 江(17768)
- 经(16843)
- 农业大学(16036)
- 经济学(15573)
- 北京(15299)
- 技术(15202)
- 院(14981)
- 经济学院(14437)
- 经济管理(14411)
- 基金
- 项目(94398)
- 科学(74127)
- 基金(69577)
- 家(64281)
- 国家(63771)
- 研究(61985)
- 科学基金(53835)
- 社会(40916)
- 社会科(39041)
- 社会科学(39030)
- 基金项目(37717)
- 省(37395)
- 自然(36930)
- 自然科(36154)
- 自然科学(36142)
- 自然科学基金(35544)
- 划(31997)
- 教育(28066)
- 资助(26877)
- 编号(22701)
- 创(21634)
- 重点(21536)
- 部(20344)
- 创新(20317)
- 计划(19911)
- 发(19898)
- 业(18903)
- 科研(18628)
- 科技(18029)
- 国家社会(17876)
共检索到171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浩 周浩
本文通过引入吸收能力并假设潜在的新技术采纳厂商可以凭借吸收能力实现对购买技术的自我改进,构建了一个两时期的非对称双寡模型,研究了吸收能力对新技术采纳时机的影响。研究结论为:该双寡模型存在两种均衡,即分离均衡和混合均衡。在分离均衡中,吸收能力强的厂商倾向于作为跟随者延迟采纳新技术,而吸收能力弱的厂商作为领先者即时采纳可得的新技术。混合均衡的结果是抢先进入均衡或等待均衡。另外,外部知识的性质对于新技术的采纳也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新技术 双寡博弈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春好 赵英才 蔡莉
[期刊] 预测
[作者]
马国勇 田国双 石春生
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载体,基于PLS-SEM算法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并解释影响因素对吸收能力的作用机理。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本文提出的影响因素作用假设进行验证和检验。研究发现:(1)内源影响因素方面,研发活动、知识存量、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气氛均对绝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研发活动和知识存量的影响程度极为显著;(2)外源联结因素方面,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均对相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作用特征,其中网络强度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网络规模;(3)绝对吸收能力和相对吸收能力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二者均对企业整体吸收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子彪 王楠 孙可远
利用2014—2016年879家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数据,针对企业多种国际化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突破传统资源观和学习观,验证企业吸收能力在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及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国际化行为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其中海外人才促进效果最强,海外出口次之,海外研发最弱。2.企业吸收能力在部分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3.研发投入在不同国际化行为与吸收能力间均存在调节作用,效果不同。
关键词:
国际化行为 创新绩效 吸收能力 研发投入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蒋殿春 黄静
自MacDougall(1960)第一次明确提出FDI对东道国的技术外溢效应后,学者们针对FDI的溢出效果、影响因素等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吸收能力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技术能力、市场结构等微观因素对FDI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为我国在引资过程中如何提高FDI的溢出效果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FDI 技术外溢 吸收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晨 潘宏亮
水利新技术推广的管理机制是增强需求方吸收能力,提高推广率,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以吸收能力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推广率为目标,挖掘了水利新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内涵,推演出吸收能力视角下水利新技术管理机制组成部分——激励机制、服务标准化机制、协调机制,并探讨了三个机制支撑水利新技术需求方吸收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吸收能力 水利新技术推广 管理机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蒋圆圆
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各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外来资本的进入带来了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引资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围绕着FDI及其溢出效应,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随着相关研究的发展,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从证明FDI溢出效应的存在性,转移到研究影响FDI溢出效应的决定因素上。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决定因素是东道国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东道国企业吸收能力对溢出效应影响的研究,并针对已有研究做出述评与展望。
关键词:
吸收能力 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溢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慧超 沈红丽 齐晓丽
"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目标是有效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和功能分散,接受首都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的溢出。有效承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首都经济圈"各个地区的技术吸收能力。对"环首都经济圈"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和产业条件。提升"环首都经济圈"技术吸收能力的优化方案应以完善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改善经济发展提供的支撑条件,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增加知识存量,实现基于产业承接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
关键词:
环首都经济圈 技术吸收能力 优化方案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范如国 孟雨兴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FDI溢出理论,考虑吸收能力和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了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分析框架。运用1995—2012年中国30个省级单元的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基于吸收能力的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且各地区对FDI技术溢出的吸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不能充分地吸收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来提升能源效率。建议中国各区域实施差异化的引资战略、注重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以增大FDI对能源效率的正向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静
自MacDougall(1960)第一次明确提出FDI对东道国的技术外溢效应,理论界对此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难以得到一致的结论。除了实证检验所用方法不同,许多学者认为,东道国的特征不同使得对FDI技术外溢的效果检验各异。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吸收能力角度入手,全面考虑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因素,系统地分析了技术能力、市场特征、开放度等对FDI技术溢出效果的影响,为我国在引资过程中如何提高FDI的溢出效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FDI 技术外溢 吸收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花 杜梅 孙芹 李玉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推动下,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愈发重视,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能否促进区域创新绩效尚无定论。文章基于资源依赖理论,选取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模型,并考察区域位置与吸收能力在此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区域位置正向调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吸收能力正向调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和东
构建超越对数的知识生产函数,从理论上分析内外创新投入的互补与替代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收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2000—2014年内外创新投入产出相关面板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相关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在无内部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条件下,内外创新投入对研发与商业化阶段的产出具有替代性;(2)在有内部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条件下,内外创新投入对研发与商业化阶段的产出具有互补性;(3)吸收能力对内外创新投入的互补效应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针对性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霍亚楼
动态竞争环境下,战略选择和组织适应力理论在分析企业持续成长时都存在着致命的硬伤。本文把企业如何持续成长的问题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持续的问题,系统剖析了这两大理论的各自优势与不足,认为这两大理论在企业与环境相互选择过程中是动态融合的,在根本上是协同演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构建的问题及其驱动因素,并构建了动态环境下企业协同演化的成长模型,以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技术吸收 技术创新 协同演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上官绪明
文章在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利用吸收能力理论补充了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吸收环节,构建了一个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内生化技术进步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1998~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IV)证实了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对我国省际技术进步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进一步分析指出,人力资本对FDI渠道溢出的技术吸收效应比对进口渠道显著,而R&D存量对进口渠道溢出的技术吸收效应比对FDI渠道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金生 乔盈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源泉与重要资源。研发团队沟通行为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探究其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认同、知识共享等理论为基础,以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沟通行为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288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研发团队竞争性沟通和回避性沟通对团队产品创新绩效和工艺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在研发团队合作性沟通、竞争性沟通与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显著中介作用,但是在研发团队回避性沟通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为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自主创新绩效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路径,对企业提高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