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462)
- 2023(21933)
- 2022(18684)
- 2021(17191)
- 2020(14573)
- 2019(33281)
- 2018(33009)
- 2017(63622)
- 2016(34499)
- 2015(38795)
- 2014(38496)
- 2013(38110)
- 2012(35343)
- 2011(31829)
- 2010(32300)
- 2009(30101)
- 2008(30046)
- 2007(26933)
- 2006(24318)
- 2005(22135)
- 学科
- 济(148196)
- 经济(148002)
- 业(113496)
- 管理(111189)
- 企(97706)
- 企业(97706)
- 方法(63627)
- 数学(52653)
- 数学方法(51998)
- 财(44317)
- 农(42797)
- 中国(41392)
- 业经(39394)
- 制(32578)
- 地方(31792)
- 农业(29104)
- 务(28091)
- 财务(28004)
- 财务管理(27946)
- 学(26916)
- 企业财务(26527)
- 贸(26106)
- 贸易(26085)
- 易(25289)
- 技术(25079)
- 理论(24952)
- 银(24598)
- 银行(24548)
- 和(24480)
- 行(23489)
- 机构
- 学院(496708)
- 大学(496628)
- 济(205033)
- 经济(200696)
- 管理(196653)
- 理学(168343)
- 理学院(166549)
- 研究(164722)
- 管理学(163785)
- 管理学院(162853)
- 中国(127707)
- 京(106811)
- 财(101367)
- 科学(98135)
- 所(82037)
- 农(79488)
- 财经(79038)
- 江(76072)
- 中心(75259)
- 研究所(73419)
- 经(71660)
- 业大(70971)
- 北京(67993)
- 范(63649)
- 师范(63047)
- 经济学(62064)
- 农业(61746)
- 州(60903)
- 院(59840)
- 财经大学(58406)
- 基金
- 项目(324566)
- 科学(256518)
- 研究(240525)
- 基金(235710)
- 家(203848)
- 国家(202078)
- 科学基金(174807)
- 社会(152971)
- 社会科(145101)
- 社会科学(145064)
- 省(126630)
- 基金项目(123850)
- 自然(111801)
- 教育(110320)
- 自然科(109236)
- 自然科学(109210)
- 自然科学基金(107285)
- 划(105721)
- 编号(98575)
- 资助(97406)
- 成果(80915)
- 重点(72280)
- 部(71932)
- 发(70962)
- 创(68407)
- 课题(67674)
- 创新(63493)
- 国家社会(63182)
- 教育部(62236)
- 制(61512)
- 期刊
- 济(233431)
- 经济(233431)
- 研究(152262)
- 中国(100040)
- 财(80146)
- 管理(77803)
- 农(73241)
- 学报(73185)
- 科学(68431)
- 大学(57118)
- 教育(54759)
- 学学(53606)
- 农业(49938)
- 融(48885)
- 金融(48885)
- 技术(45243)
- 财经(39516)
- 业经(39465)
- 经济研究(36337)
- 经(33954)
- 问题(30954)
- 业(27194)
- 图书(25642)
- 技术经济(25510)
- 贸(23954)
- 理论(23641)
- 统计(23486)
- 现代(23261)
- 商业(22894)
- 科技(22557)
共检索到7585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韩民春 曹玉平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在增加公共研发补贴数额的同时,提高每笔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研究认为,公共研发补贴的效率体现为通过外部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以对私人研发投资起到杠杆带动作用,并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活动广泛、有效地开展。文章在对吸收能力、产业集聚与公共研发补贴效率间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方法对这一内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提高我国公共研发补贴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俊
本文以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效率、流通专业化指数等四个指标表示流通业发展水平,并以2000—2008年我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流通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TFP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规模扩大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TFP上升。在以我国三大区域组成的子样本估计中发现,流通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TFP的正面影响效应在东部地区最显著。实证结果说明了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是确实存在的,流通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有可能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
流通业 制造业 TFP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建平 邓翔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家庭迁移决策模型,分析了我国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户籍制度、地区因素和劳动力集聚产生的外部性对劳动力迁移决策的作用;进一步,在稳态系统中分析了地方政府政策这一外生冲击对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我国近十年的统计数据,本文估算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劳动力迁移率的作用,绝大部分影响因素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表明我国劳动力迁移率的确与收入差距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存在显著的关联。
关键词:
迁移决策 户籍制度 集聚 外部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乔海曙 胡文艳 钟为亚
笔者从产业集聚来源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通过对中介变量——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建立产业集聚与能源效率之间的理论模型。笔者以2000年~2010中国省域制造业20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区分专业化与多样化产业集聚,运用系统GMM方法分别探究其与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专业化产业集聚相对多样化产业集聚更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过度产业竞争下专业化产业集聚不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珍珍 陈功玉
物流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关键。本文基于1998-2007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利益来源以及物流产业集聚度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经分析得出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存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一些地区由于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而使得该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度高于其他地区,同时这种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地区差异又导致了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发展水平的差异。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韩庆潇 查华超 杨晨
本文运用曼奎斯特指数对我国制造业子行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基于2003-2012年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整个制造业及按不同要素密集度划分的制造业中产业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制造业总体来看,产业集聚水平的增加可有效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按要素密集度划分的制造业中只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能有效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创新效率 曼奎斯特指数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杜庆华
本文在计算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水平这两个指标的基础上,结合钻石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集聚显著地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这种提升存在行业结构上的差异。产业地理集聚度及其变化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国际竞争力 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梅 金照林
利用2003-2008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及人力资本吸收能力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对外投资传导的国际R&D对国内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无显著正向影响,对外投资的积极逆向溢出效应还未显现。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对外投资对我国各省区的逆向溢出存在明显差异,对外投资显著促进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无显著影响。东部地区的高水平人力资本显著提升了对外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却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国际R&D 吸收能力 逆向技术溢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叶 刘伯凡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制造业依旧呈现疲软状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破除制造业的发展困境,成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群"为空间研究范畴,构建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间的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22个城市群2003—2011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城市群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显示:(1)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产生了正向影响;(2)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进,是面向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杰义 曹金霞 刘裕琴
文章基于国际化理论和网络嵌入性理论,利用2009-2015年沪深A股258家跨国制造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双重网络嵌入性、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网络嵌入性具有双重特征,双重网络嵌入性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吸收能力正向调节双重网络嵌入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完善了跨国公司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边界条件,并对促进跨国公司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伟娜 徐勇
采用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呈倒U型关系,人均消费水平与环境技术效率也呈倒U型,科技投资和企业环境管理能力与环境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耗与环境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差异性。政府应针对各区域制造业集聚发展阶段及特征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环境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环境技术效率 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窦红宾 王正斌
本文以企业网络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西安通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0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外部网络强度、网络稳定性、网络密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而网络的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吸收能力在企业外部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所以,企业应重视外部网络结构,提高自己的吸收能力,充分利用外部网络,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创新绩效的提高。
关键词:
网络结构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超 林建勇
基于2004—2015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同时分析以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为衡量指标的地区吸收能力对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效应的调节作用。最后为提升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质量效益,从而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钊 张营营 高煜
在分析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双循环"战略的现实背景,基于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空间效应视角下研究了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与本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呈"倒U"型关系;与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水平呈"倒U"型关系,与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同时,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利用指数衰减空间权重矩阵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集聚对邻近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的有效作用范围分别为450km和550km。本土市场效应、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是经济集聚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其中,本土市场效应存在负向作用,物质资本积累效应、劳动力成本效应存在正向作用。本文以空间效应视角为切入点,为理解"双循环"战略下经济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对城市发展和制造业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公嵬 梁琦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07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指标,并将出口、集聚与TFP放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出口与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TFP年均增长4.3%,其中90%以上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差距较小,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而后者是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出口和集聚的相互作用削弱了对TFP增长的影响,即便如此,出口仍显著促进了TFP增长,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市场化程度是制造业TFP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制造业集聚、技术进步与绿色创新绩效——对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母国吸收能力——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国信息产业制造业集聚效应与区域根植性——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人力资本、研发强度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基于我国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技术溢出及吸收能力门槛效应研究——基于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制造业FDI与服务业FDI区位决策的互动影响——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知识吸收能力与代工制造业技术创新
金融发展、FDI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收敛——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国际研发溢出与省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基于吸收能力的动态面板估计
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本土供应商创新绩效——基于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