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5)
- 2023(1530)
- 2022(1344)
- 2021(1265)
- 2019(2732)
- 2018(2568)
- 2017(5515)
- 2016(2844)
- 2015(3271)
- 2014(3326)
- 2013(3330)
- 2012(3127)
- 2011(2676)
- 2010(2727)
- 2009(2717)
- 2008(3054)
- 2007(2752)
- 2006(2582)
- 2005(2486)
- 2004(2347)
- 学科
- 银(14690)
- 银行(14545)
- 行(13319)
- 制(10804)
- 济(9094)
- 经济(9081)
- 业务(8881)
- 度(8073)
- 制度(8071)
- 银行制(7725)
- 融(7205)
- 金融(7205)
- 管理(6560)
- 业(6077)
- 企(5699)
- 企业(5699)
- 方法(5214)
- 数学(4713)
- 数学方法(4666)
- 中国(3219)
- 财(3114)
- 体(2931)
- 体制(2705)
- 务(2373)
- 财务(2370)
- 财务管理(2363)
- 企业财务(2295)
- 中国金融(1707)
- 业经(1593)
- 理论(1531)
- 机构
- 大学(37030)
- 学院(35234)
- 中国(18542)
- 银(16928)
- 银行(16231)
- 济(15948)
- 经济(15521)
- 行(15053)
- 管理(13500)
- 研究(12127)
- 财(10426)
- 理学(10260)
- 理学院(10159)
- 管理学(9981)
- 管理学院(9912)
- 融(8744)
- 金融(8570)
- 京(8302)
- 财经(7769)
- 农(7582)
- 经(7051)
- 中心(7036)
- 人民(6773)
- 江(6772)
- 所(6176)
- 农业(6073)
- 国人(5989)
- 财经大学(5989)
- 中国人(5953)
- 科学(5928)
共检索到719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李嘉
2004年6月30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署一个价值2,787亿元的不良资产转让协议,与1999年14,000亿元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给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不同的是,这次剥离(以下简称“二次剥离”)是以招标的方式完成,实行商业化收购。协议签署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将分3年支付中国银行和中国建没银行总共约900亿元资金,结束了原来政策性剥离由财政买单的局面。由此,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商业化交易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然而,商业化交易并没有像预期的那么理想,要真正实现不良资产交易商业化,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荣梅
为了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确保商业银行轻装上阵,尽快与国际接轨,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蕴酿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到1999年4月20日全国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挂牌,有关银行不良资产剥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林志忠
采用好银行/坏银行模式,由政府主导集中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符合中国实际,理论上可行,也行之有效,但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本文通过比较三次剥离,从中可以看出政府逐步在按照市场方式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本文还对农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国有银行 不良资产 处置模式 比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卓怀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适 杨晋豫 马春敏
剥离银行不良资产,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国企扭亏解困,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重大举措。部分不良资产剥离后商业银行要采取集中管理,扩大核销范围,加大核销力度,依靠政府支持,落实债权债务等多项措施,加强对贷款存量的管理,防范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剥离 贷款存量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韩伟
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不良贷款进行剥离,是国家为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通过对泰安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个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无论在政策制定上还是在具体操作上,第一次剥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偏高的问题。二是单靠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力量消化数额庞大的不良贷款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三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施“二次剥离”是现实形势下实现银企双赢的客观选择,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资产管理公司 剥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中国银监会江西监管局非银处课题组
国家对三家银行的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通过财政委托、协议转让、商业化收购等方式剥离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于受政策性和非市场化等因素影响,不良贷款剥离接收存在一些问题。完善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机制,改进不良贷款收购方式;完善政策法规,规范不良资产剥离行为;充分发挥银监部的职能作用,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周元元 徐丽贞 梁宏祺 蒙智睦 谢钢 覃海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忠俊 王在权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杨家金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