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1)
2023(6935)
2022(5849)
2021(5317)
2020(4665)
2019(10353)
2018(9930)
2017(18584)
2016(10325)
2015(11073)
2014(10803)
2013(10363)
2012(9286)
2011(8434)
2010(8249)
2009(7517)
2008(7181)
2007(5952)
2006(4964)
2005(4128)
作者
(32646)
(27497)
(27400)
(25551)
(17307)
(13490)
(12218)
(10965)
(10361)
(9443)
(9255)
(9129)
(8750)
(8524)
(8458)
(8424)
(8390)
(8200)
(7902)
(7789)
(7133)
(6863)
(6461)
(6314)
(6150)
(6137)
(5967)
(5833)
(5643)
(5509)
学科
(42531)
经济(42492)
管理(28587)
(27753)
方法(24666)
数学(23111)
数学方法(22733)
(22293)
企业(22293)
(10362)
(10090)
(9383)
中国(9139)
(8958)
贸易(8955)
(8734)
业经(7839)
环境(7000)
农业(6965)
技术(6660)
地方(6156)
(6025)
财务(6006)
财务管理(6000)
企业财务(5711)
(5648)
(5458)
理论(5239)
(5057)
银行(5008)
机构
大学(145990)
学院(145579)
(57387)
经济(56516)
管理(56341)
理学(50991)
研究(50843)
理学院(50344)
管理学(48897)
管理学院(48666)
科学(36831)
中国(36152)
(34899)
(30309)
业大(29867)
农业(28238)
(27511)
研究所(26081)
(22550)
中心(22472)
(19423)
财经(19338)
农业大学(19243)
(18534)
北京(18352)
(17828)
经济学(17535)
(17107)
(16802)
师范(16749)
基金
项目(113100)
科学(88614)
基金(84643)
(78892)
国家(78341)
研究(69621)
科学基金(66005)
自然(47932)
自然科(46938)
自然科学(46925)
自然科学基金(46085)
社会(45287)
基金项目(45195)
(44022)
社会科(43141)
社会科学(43131)
(38515)
资助(35239)
教育(32030)
重点(26293)
计划(25081)
编号(24769)
(24034)
(23680)
(23178)
科研(23160)
科技(22396)
创新(22230)
(20077)
大学(19733)
期刊
(50963)
经济(50963)
学报(33963)
研究(33339)
(29183)
科学(28617)
大学(23963)
学学(23380)
中国(22571)
农业(19914)
管理(18451)
(15626)
(11330)
技术(10654)
业大(10185)
经济研究(9958)
统计(9645)
(9112)
(8984)
金融(8984)
业经(8811)
财经(8784)
资源(8770)
(8553)
农业大学(8422)
科技(8375)
教育(8190)
决策(8006)
林业(7456)
(7445)
共检索到189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亚林  张耀哲  
【目的】探索含沙量变化对U型渠道挟沙水流垂线流速分布的影响,进而从理论上完善挟沙水流流速分布规律。【方法】通过U型渠道水槽试验,测定水流中含沙量为1.12~500kg/m3时,最大流速所在位置的变化,同时引入卡门常数κ,来反映含沙量对垂线流速分布的影响。【结果】当水流含沙量s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秦毅  凌燕  张静  钱云平  徐建华  
本文从水沙运动机理出发,将简化的一维不平衡输沙模型与假定河道水量调节为线性水库式调节前提下推导出的河道流量沿程变化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冲积性河流含沙量过程预报模型。并利用花园口—夹河滩河段以及龙门—潼关河段水沙资料对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由于模型考虑了流量沿河道纵向上的变化,而使模型的模拟预报效果较单一的一维恒定均匀流不平衡输沙模型有明显改善,含沙量模拟预报效果较满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晶莹  张经  
1960~2001年间长江河水含沙量递减趋势方程为:S=-4.7273a+582.94,近些年来泥沙含量递减趋势可能会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应引起社会的关注。长江河水化学组分在1997~2001年的5年间受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影响较为有限。河水中HCO3-与Ca2+占主导地位,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55%以上,主要受到碳酸盐类溶解的控制。硅酸盐类的风化过程较弱,可能主要是钙镁硅酸盐类的溶解,对流域离子的总体贡献不大。岩盐、石膏和芒硝的水解对河水中的Na+、SO42-和Cl-的贡献最大。由此长江流域发生的主要风化过程有:白云石和方解石的溶解、钙镁长石的分解和岩盐、石膏、芒硝等的水解过程等,这与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盛贺伟  孙莉英  蔡强国  
黄土高原地区坡面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溅蚀片蚀带是坡面侵蚀的最上方地带,研究片蚀过程含沙量变化有助于阐明坡面侵蚀规律。本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坡面片蚀稳定含沙量及其影响因素;试验处理包括2种质地的黄土(塿土和黑垆土),2个雨强(90和120 mm/h)和4个坡度(10°、15°、20°和25°)。结果表明:在不同质地黄土、降雨强度和坡度条件下,水流含沙量均呈现先减小后平稳的规律;稳定含沙量与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降雨强度和坡度呈幂函数关系,稳定含沙量随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影响程度依次为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降雨强度和坡度;所分析的水动力学指标中单位水流功率与稳定含沙量关系最密切,降雨强度对稳定含沙量的影响大于单位水流功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敏  李九发  李占海  姚弘毅  王飞  
基于2011年洪季在南支河道从小潮至大潮连续8天现场定点观测所获得水沙观测数据(包括潮流、悬沙浓度、悬沙粒度和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悬沙浓度、悬沙粒度和沉积物在不同时刻的组成分析,以及流速、悬沙和底床切应力的相互影响分析,对长江河口南支河道悬沙随时间变化特性和河床沙再悬浮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支主槽下段落潮水动力强于涨潮;落潮悬沙浓度高于涨潮,并由小潮至大潮逐渐增加;落潮悬沙粒径粗于涨潮,并随小潮至大潮不断粗化;河床沉积物颗粒较粗,细砂类组成达到90%以上;流速、悬沙及底床切应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河床泥沙再悬浮强度较强,其量值有限。而近期研究区域悬沙浓度和水沙关系发生变化,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文杰  张建军  李依璇  黄小清  贺佩  
【目的】径流含沙量是水文测验和水土流失监测中必须测定的重要参数,更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简单便捷的径流含沙量测定方法是目前水土保持监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对于实现水土流失量的自动监测和预警,及时准确地把握水土流失强度,进而选择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通过采集国内不同省份的土壤样品,利用室内实验,构建了称重法测定径流含沙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计算含沙量的经验模型,探讨了称重法测定径流含沙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泥沙比重、泥水样体积、水温)。【结果】称重法测量径流含沙量的模型精度较高,能满足水土保持监测中径流含沙量测定的精度要求,径流含沙量在5.00~20.00 g/L时,平均相对误差 0.05)。【结论】称重法操作简单,精度高,在水土流失自动监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菊  黄钰涵  陈晓燕  张满良  张守孝  
为实现径流小区泥沙监测中集流桶(池)中含沙量的测量的准确计算,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搅拌取样测量紫色土含沙量的误差及影响因素。含沙量水平均匀设计为:1、2、5、8、10、20、50、80、100、200、500、800和1 000kg/m3共13个水平。泥沙水样总体积分别为50和100L,按照设计的含沙量水平制备泥沙水样,进行搅拌取样试验,将测量含沙量与设计含沙量进行对比,分析测量误差。试验结果表明,紫色土用搅拌取样法测得含沙量均小于实际值。当设计含沙量为1200kg/m3时,测量含沙量的相对误差在-3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娇  李怀恩  沈冰  
蓄洪排沙是冯家山水库的排沙方式,然而在实际调度运行过程中,对入库洪量和出库排沙泄量的调配缺乏共性关联,排沙泄量未能从定性定量上予以科学界定。针对此问题,文章对冯家山水库蓄洪排沙过程进行了研究,采用RBF网络建立了该水库出库含沙量预测模型,模型根据沙峰、洪峰入库时间与开闸排沙时间的不同分别选择网络结构。采用冯家山水库历史排沙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训练及检验结果确定性系数均较大。可见,采用RBF网络建立的出库含沙量预测模型是可行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浩  王荻  卢彤岩  
环境因素会对药物在动物机体内的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为研究温度和水流速度对药物在虹鳟体内药物代谢的影响,以虹鳟为实验对象,设置3个温度(5、10、15°C)和流速(8、16、24 cm/s),水温由自动循环水族缸的控温系统调控,流速由鱼类生态测量仪调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组织中恩诺沙星含量。结果发现,在5、10、15°C时,血浆T_(max)分别是8.67、4.78、2.39 h;T_(1/2α)分别是0.86、0.80、0.77 h;T_(1/2β)分别是49.18、45.81、38.35 h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刘凯  苏平  赵卫  
针对工人作业时间随机分布并与工人行走路径时间相互独立的U型线平衡问题,运用遗传算法与仿真建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求解。在给定的节拍与完工率下,以最小化工作站数目为目标,设计遗传算法求解作业元素分配序列。基于作业序列建立U型线布局仿真模型,模拟工人行走路径以及工人作业时间的随机分布,仿真结果得到各个工作站实际完工率达到给定的完工率下的最小工作站数,并得出工人行走时间不可忽略。最后结合实例验证方法是有效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志兴  李成振  陈刚  
采用三维k-ε紊流模型,对封冻河道冰盖下水流流速垂向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冰盖下水流流速垂向分布主要受床面与冰盖粗糙度的相对大小影响,受水深影响较小,对雷诺数变化并不敏感;在流动核心部分分布较为均匀,并不遵循对数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揭示了冰盖对水流流动的影响,指出了目前普遍采用的流速分区及平均流速相等的假定理论上的缺陷。最后采用双幂律拟合冰盖下水流流速垂向分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杰   寇靓   闫冬函   秦柏婷   李京泽  
欧洲垂枝桦是集用材、园林绿化和防护林造林于一身的优质树种,在北欧等地区广泛用于许多领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国内对欧洲垂枝桦的开发利用较晚,在国内对其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质。欧洲垂枝桦虽具有良好的抗性,但由于其种子成熟度差且在幼苗期极易受到环境变化或各种非生物胁迫的影响,限制了该树种的大面积推广,为了探究干旱胁迫下欧洲垂枝桦幼苗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对叶片表型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明确对欧洲垂枝桦幼苗抗旱相关性显著的激素种类,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对欧洲垂枝桦幼苗内渗透调节生理指标的影响,系统地评估欧洲垂枝桦幼苗对干旱胁迫做出的积极响应,为后续对欧洲垂枝桦抗旱品种筛选培育与规模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利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法,对欧洲垂枝桦幼苗进行胁迫处理,并进行复水试验,测定幼苗在胁迫与复水试验后渗透调节物质及激素含量,探究干旱胁迫与复水对欧洲垂枝桦幼苗的影响。在整个试验阶段,叶片表型变化随胁迫浓度的增加与胁迫时间的延长,胁迫症状逐渐严重,表型相关生理指标叶绿素和相对含水量的变化在相同时不同处理浓度下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相同时间不同处理浓度对欧洲垂枝桦幼苗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和JA含量变化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在胁迫第10天、第20天和复水第10天时不同PEG处理浓度下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复水第20天差异不显著;在胁迫第10天、第20天与复水第10天时,不同PEG浓度对幼苗IAA和GA3的含量变化具有极显著差异影响(p<0.01),复水第20天时具有显著差异(p<0.05);6-BA和ABA含量变化在胁迫试验的第10天、第20天与复水第20天时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复水第10天时具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胁迫阶段6-BA、ABA、JA这3种激素对欧洲垂枝桦幼苗的抗旱性调节作用更为明显,而在复水阶段IAA与GA3两种激素对欧洲垂枝桦幼苗的抗旱性调节更明显。综上所述,欧洲垂枝桦幼苗在经历胁迫环境时,幼苗的渗透调节物质与激素含量的变化,体现其为抵御逆境而做出的积极响应,验证了欧洲垂枝桦优越的耐旱性,也是欧洲垂枝桦幼苗处于干旱胁迫环境时判断其抗旱能力最有意义的指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谌业文  胡尧  王旭琴  李丽  
为了更好的描述城市道路车流运行状态,文章利用χ~2检验、核密度估计、Gaussian分布和EM算法,提出了基于交通流速度的混合Gaussian分布模型。利用χ~2检验验证了不同车道占用对道路通行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对混合模型速度数据,采用核密度方法估计独立子Gaussian分布数目,并利用所建模型描述不同车道占用引起的车流速度变化差异;最后利用该模型进行了城市道路混合车型识别。实践表明,混合Gaussian分布模型在拟合数据与展现车流状态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为道路设计与交通组织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廖咏玲  程水源  许锋  王燕  
为研究不同叶位银杏叶萜内酯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对雌树长枝不同叶位叶萜内酯含量的年周期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叶位银杏叶的银杏内酯A(GA)、银杏内酯B(GB)、银杏内酯C(GC)、白果内酯B(BB)和总萜内酯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为先上升到达最高峰后迅速下降;对BB而言,在最高峰(8月18日)时,顶部叶含量显著高于中部叶和基部叶;对GA、GB、GC和总萜而言,在含量最高峰(9月18日)时基部叶含量高于中部叶和顶部叶。说明不同叶位对银杏叶萜内酯含量有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效琴  贾会娟  熊瑛  石超  王龙昌  黄召存  陈娇  邢毅  
为研究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长期保护性耕作下旱作蚕豆不同生育时期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分布特征,进而优化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土壤肥力。试验采用传统耕作、垄作、传统耕作+秸秆半量覆盖、垄作+秸秆半量覆盖、传统耕作+秸秆全量覆盖、垄作+秸秆全量覆盖6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TOC)、总氮(TN)、活性有机碳(AOC)、颗粒有机碳(POC)、水溶性氮(DN)的含量分布均表现出0~10>10~20 cm土层,且随时间变化整体波动均不大。蚕豆生育期内,无秸秆覆盖条件下,垄作较平作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全氮、活性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但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垄作却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且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下降。同时,无论平作或垄作,秸秆覆盖较无秸秆覆盖均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土壤全氮、活性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的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TOC与TN、DN、A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TN与POC、DN、A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OC仅表现出与DOC显著正相关,DOC与DN呈极显著正相关,DN则与AOC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之,单一垄作措施或秸秆覆盖能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碳、氮状况,且土壤有机碳、氮不同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