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83)
- 2023(12563)
- 2022(10943)
- 2021(10524)
- 2020(8870)
- 2019(20717)
- 2018(20787)
- 2017(40230)
- 2016(22239)
- 2015(25239)
- 2014(25397)
- 2013(24860)
- 2012(22531)
- 2011(20386)
- 2010(20498)
- 2009(18677)
- 2008(18163)
- 2007(15799)
- 2006(13716)
- 2005(12054)
- 学科
- 济(84735)
- 经济(84616)
- 管理(61547)
- 业(58107)
- 企(48266)
- 企业(48266)
- 方法(42785)
- 数学(37646)
- 数学方法(36950)
- 农(23802)
- 中国(21152)
- 学(20472)
- 财(19955)
- 业经(18389)
- 地方(16404)
- 制(15832)
- 理论(15443)
- 农业(15383)
- 贸(14568)
- 贸易(14561)
- 和(14535)
- 易(14144)
- 技术(13345)
- 环境(13155)
- 务(12402)
- 财务(12324)
- 财务管理(12299)
- 银(11930)
- 银行(11885)
- 划(11700)
- 机构
- 大学(313756)
- 学院(312782)
- 管理(124423)
- 济(117117)
- 经济(114405)
- 理学(108677)
- 理学院(107461)
- 管理学(105177)
- 管理学院(104630)
- 研究(103932)
- 中国(75213)
- 科学(68644)
- 京(67395)
- 农(57440)
- 所(53680)
- 财(52373)
- 业大(52209)
- 研究所(49450)
- 中心(47041)
- 农业(45504)
- 江(44963)
- 财经(42421)
- 北京(42394)
- 范(41308)
- 师范(40881)
- 经(38517)
- 院(37382)
- 州(36674)
- 技术(34717)
- 经济学(33956)
- 基金
- 项目(220680)
- 科学(171305)
- 基金(158064)
- 研究(157116)
- 家(139889)
- 国家(138756)
- 科学基金(117616)
- 社会(95671)
- 社会科(90458)
- 社会科学(90433)
- 省(87457)
- 基金项目(83953)
- 自然(79425)
- 自然科(77543)
- 自然科学(77524)
- 自然科学基金(76089)
- 划(74203)
- 教育(72867)
- 资助(66500)
- 编号(64708)
- 成果(51908)
- 重点(49782)
- 部(47783)
- 发(46285)
- 创(45629)
- 课题(44838)
- 科研(42695)
- 创新(42571)
- 计划(41752)
- 大学(40587)
- 期刊
- 济(124474)
- 经济(124474)
- 研究(86310)
- 中国(57959)
- 学报(55229)
- 农(52749)
- 科学(49020)
- 管理(44493)
- 大学(40944)
- 学学(38644)
- 财(38022)
- 农业(37604)
- 教育(36120)
- 技术(27876)
- 融(22619)
- 金融(22619)
- 业经(21226)
- 业(20033)
- 财经(19679)
- 经济研究(19125)
- 图书(16796)
- 经(16614)
- 问题(16127)
- 科技(15940)
- 版(15503)
- 业大(15338)
- 技术经济(15017)
- 理论(14957)
- 统计(14247)
- 资源(14180)
共检索到442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建国 青先国 李一平 黄升平
本文揭示了目前耕作条件和技术水平下,各类吨粮种植模式全年粮食产量从中高产生产水平(11.25-14.25t/hm~2)上升到吨粮生产水平(14.25-17.25t/hm2)时农田养分产投比和投N效益递增,而全年粮食产量超过17.25t/hm~2以上时则农田养分产投比和投N效益递减的规律。探明了各类吨粮种植模式农田实际养分归还率偏低而养分循环通量偏大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各类吨粮种植模式通过4年定位试验之后,稻田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碱解N、速效P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全K和速效K的含量则有一定程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了增加K肥和秸秆归还量是保持稻田养分良性循环和土壤肥力平衡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吨粮田,种植模式,养分循环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建国 青先国
应用多目标局势决策分析方法,利用6种吨粮种植模式,多年多点定位试验资料,对中高产田、吨粮田、超吨粮田各类种植模式的经济、生态、技术功能及其相应的总体功能进行了多目标局势决策分析。揭示了在现有耕作条件和技术水平下,从吨粮生产水平上升到超吨粮生产水平时,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技术功能及其相应的总体功能递减的规律。筛选出了总体功能良好的吨粮种植模式优势局势。指出了中高产田是目前吨粮开发的重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启源 黄见良 邹应斌 龚庆微 石纪成 欧高才 郭兆武
为探明不同稻田状态下克无踪快速除草灭茬的效果 ,2 0 0 0年在湖南宁乡进行了克无踪用药量、对水量、施药时天气、增效剂、前作留茬高度等对除草剂清茬的效果试验 .结果表明 :克无踪有效用量为 3.75L/hm2 左右 ,视杂草基数适当增减 ;对水量对灭草和灭稻茬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二甲四氯、乙草胺、碳铵 +氯化钾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克无踪的控草效果 ;留茬高度不同主要影响稻茬的再生蔸率和再生株数 .推荐克无踪施用量 ,早稻冬泡田为3.0 0~ 3.75L/hm2 ,早稻冬干田 3.75~ 4.5 0L/hm2 ,晚稻免耕田为 3.75L/hm2 ,同时加入碳酸氢铵 45kg/hm2 和乙草胺 4...
关键词:
稻田 灭茬控草 免耕 克无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小勇 唐启源 李迪秦 李维科 李海林 蔡庆红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紧凑型"品种超试1号的群体光合生理性能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6.75~9.7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大,光合势(LAD)增加,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截获率增大,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降低和比叶重(SLW)下降;在灌浆期穗位叶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在高密度(D3)条件下PSⅡ光合量子产量(EQY)降低和电子传递速率(ETR)较低,表明其光能转化效率降低,而单株干物质积累速率随密度的增加则呈现降低趋势;但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QDMC)表现...
关键词:
种植密度 春玉米 产量性状 光合生理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一兰 唐海明 程爱武 李益锋 李永 何炜 胡赛晶 王跃平
为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常规试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定位长达31年5种施肥处理(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均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明显增加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60%有机肥处理增加效果为最高;30%和60%有机肥处理均有利于增加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化肥和无肥处理均达显著差异(P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永欢 周立华
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本文在分析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背景下,探索性地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梯度推进战略,进一步论证了实施的内在原因与三个阶段的战略部署。针对我国区域发展问题的差异性,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端木斌 杨良山
从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以作物营养体高产为目标,合理调整农田种植结构,改变传统的粮─粮─粮种植模式为饲─饲─粮新种植模式,在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的同时,促进了奶牛生产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翁玉林 王高杰 夏方招 熊兴军 李兴华 李承力 胡荣桂 杨特武
为了优化鄂东地区稻田耕作制度,挖掘作物周年生产潜力,提高作物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连续4 a的定位试验,比较了油菜-玉米(oilseed rape-maize,O-M)、油菜-水稻(oilseed rape-rice,O-R)、油菜-节水抗旱稻(oilseed rape-water-saving and drought-resistant rice,O-WDR)、小麦-玉米(wheat-maize,W-M)、小麦-水稻(wheat-rice,W-R)、冬闲-双季稻(fallow-double season rice,F-DR)6种二熟制种植模式的周年生产力、生产效益、温光资源和氮磷利用以及土壤氮磷含量变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周年经济产量以W-R模式最高,其次为O-R模式,而平均周年生产效益以O-R模式最高;氮利用率以O-R和W-R模式在鄂最高,磷利用率以O-R模式最高,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则以F-DR模式最高。经过4轮复种后,O-R模式在鄂东地区具较高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及良好的生产效益,并有利于维持农田土壤肥力和降低氮流失风险,具有替代传统双季稻模式的应用前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文培 王开峰 王凯荣 谢小立 李志国
通过长期有机物循环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养分供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了解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水稻生长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土壤养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有机物循环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及其有效部分的平均含量分别比无循环处理提高了44.5%、34.7%、17.5%、9.4%,特别是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提高显著,有机物循环处理比无循环处理提高达46.9%、45.2%和34.7%。有机物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使水稻群体的透光率减少。有机物循环处理平均单叶净光合速率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一鸣 田守云 杨洪梅
小麦、玉米实施机械化套作,使粮食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实现了农机、农艺结合的套作机械化种植模式。有利于在早春干旱、低温光照短的晋中地区推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纲 朱旺冲 黄晶 莫志军 唐利忠
以籼型常规稻华航38号为材料,设置了T1(CK、不施肥、一季稻+冬闲、稻草移走)、T2(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移走)、T3(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4(NP全量、K减半、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5(NPK全量、一季稻+冬闲、秸秆全部移走)、T6(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移走)、T7(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还田)、T8(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T9(NP全量、K减半、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共9个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处理,通过2016—2019年定位试验,考察了各处理对一季稻产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处理,施N、P、K肥在2016和2017年对一季稻产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提升效果不明显;待土壤基础地力耗竭后,2018和2019年分别增产53.65%和21.93%,且均达显著水平(P<0.05);除2018年外,冬种油菜可显著提升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或移走处理在水稻产量、株高、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通过调节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产量形成;冬种绿肥+稻草还田条件下,减量施钾50%依然能使一季稻保持稳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纲 朱旺冲 黄晶 莫志军 唐利忠
以籼型常规稻华航38号为材料,设置了T1(CK、不施肥、一季稻+冬闲、稻草移走)、T2(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移走)、T3(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4(NP全量、K减半、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5(NPK全量、一季稻+冬闲、秸秆全部移走)、T6(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移走)、T7(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还田)、T8(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T9(NP全量、K减半、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共9个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处理,通过2016—2019年定位试验,考察了各处理对一季稻产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处理,施N、P、K肥在2016和2017年对一季稻产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提升效果不明显;待土壤基础地力耗竭后,2018和2019年分别增产53.65%和21.93%,且均达显著水平(P<0.05);除2018年外,冬种油菜可显著提升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或移走处理在水稻产量、株高、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通过调节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产量形成;冬种绿肥+稻草还田条件下,减量施钾50%依然能使一季稻保持稳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孝丽 周应恒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实证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分析显示,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量要减少40.17%;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稻田面积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百分比与化肥、农药使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 2和-0.979 9。可以看出,在稻-鱼的稻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严俊 潘晓雪 李玉成 张学胜 李伟 陶雅露 张康
【目的】探究不同有机种植模式对稻田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能在降低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方法】在环巢湖地区开展大田实验,共设置4个实验组:常规种植模式(CK)和“紫云英还田+有机肥”(T1)、“秸秆还田+沼液”(T2)、“秸秆还田+大豆饼肥”(T3)3种有机种植模式。分别测定田面水中氮磷浓度,稻米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及水稻产量和氮磷吸收量。【结果】移栽期和分蘖前期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达到高峰;相较于常规种植组,在移栽期,有机种植组田面水的总氮(TN)浓度和总磷(TP)浓度分别降低13.47%~23.84%和23.71%~28.79%;在分蘖期,有机种植组田面水的TN浓度和TP浓度分别降低13.47%~23.84%和21.86%~36.75%。有机种植模式下,水稻的转运效率提高14.50%~23.80%,稻米中的Cd、As和Pb含量显著降低,各实验组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且稻米产量未显著下降,净总经济效益显著提高(37.59%~51.64%)。【结论】有机种植模式均可有效降低稻田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且移栽期和分蘖前期是防控氮磷流失的关键阶段。T2模式下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最小,净总经济效益提高幅度最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齐畅 吕杰 韩晓燕
发展盘山县稻田经营的立体高效模式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盘山县微观稻农数据,利用单因素分析、分组比较、数据包络分析,对不同规模农户稻田经营行为及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田经营规模差异导致农户经营行为不同,小规模农户偏向兼业选择的稻田投入经营模式,大中规模农户偏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稻田产出率的经营方式;稻田经营行为差异导致农户稻田生产效率差异,中规模农户稻田生产效率高于大规模农户,大规模农户高于小规模农户,说明盘山县中规模稻田经营是未来稻田经营发展的主方向,具有最高效率。
关键词:
生产效率 规模经营 稻田经营 盘山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