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8)
2023(10132)
2022(9125)
2021(8774)
2020(7385)
2019(17126)
2018(17202)
2017(32921)
2016(18292)
2015(20813)
2014(20910)
2013(20646)
2012(19175)
2011(17162)
2010(16928)
2009(15440)
2008(15050)
2007(13131)
2006(11396)
2005(9786)
作者
(55046)
(45569)
(45480)
(43042)
(29177)
(22153)
(20548)
(18160)
(17346)
(16366)
(15859)
(15386)
(14434)
(14383)
(14062)
(14008)
(13977)
(13628)
(13028)
(12996)
(11494)
(11176)
(11173)
(10224)
(10216)
(10184)
(10107)
(9965)
(9271)
(9107)
学科
(69176)
经济(69097)
管理(51484)
(48020)
(40910)
企业(40910)
方法(34653)
数学(29796)
数学方法(29367)
(18628)
(17736)
中国(17106)
(16845)
业经(14914)
地方(13920)
理论(12673)
(12225)
贸易(12219)
(12066)
(11852)
农业(11726)
(11648)
环境(11112)
(11052)
技术(11037)
财务(10988)
财务管理(10967)
企业财务(10386)
教育(10205)
(10023)
机构
大学(260537)
学院(257561)
管理(102355)
(93486)
经济(91216)
理学(89156)
理学院(88103)
研究(87272)
管理学(86305)
管理学院(85869)
中国(63296)
科学(59456)
(56991)
(45660)
(45647)
业大(43377)
研究所(42149)
(41908)
中心(38936)
(36697)
农业(36109)
北京(36024)
(34663)
师范(34308)
财经(34117)
(32268)
(31011)
(30458)
技术(28498)
师范大学(27834)
基金
项目(182910)
科学(141553)
基金(131484)
研究(128969)
(116620)
国家(115698)
科学基金(97843)
社会(77384)
社会科(73077)
社会科学(73056)
(71560)
基金项目(70800)
自然(67122)
自然科(65519)
自然科学(65505)
自然科学基金(64279)
(60917)
教育(58690)
资助(55023)
编号(52653)
成果(42316)
重点(40941)
(39145)
(37963)
(37268)
课题(36134)
科研(35780)
计划(34796)
创新(34762)
大学(33526)
期刊
(100750)
经济(100750)
研究(72544)
学报(48446)
中国(46604)
科学(43211)
(41124)
管理(36847)
大学(35675)
学学(33641)
(30653)
教育(29377)
农业(29116)
技术(21852)
(18416)
金融(18416)
业经(16212)
财经(15850)
图书(15444)
经济研究(15238)
(14820)
科技(13949)
(13380)
林业(13378)
业大(13328)
理论(13306)
(12993)
问题(12843)
资源(12685)
实践(12483)
共检索到3673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志春  田海燕  陈学英  闫世才  郝俊宝  
该文以二氯甲烷为提取剂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了吡虫啉 (imidacloprid)在杨树 (北京杨 )中的持留量 .结果表明 ,采用打孔注药法在树干基部注入吡虫啉 (商品名 :康福多 ) ,药剂在树体内可持留 40d以上 ,其中叶片中的药剂含量最高 ,侧枝中的含量居中 ,树干中含量最低 .杨树主干韧皮部的持留量明显高于木质部的持留量 ,施药后 ,吡虫啉在树干木质部中的持留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施药后 5d左右持留量最高 ,以后又逐渐下降 .树干基部的持留量为 0 2 8μg kg ,小于树干上部的持留量 0 64μg kg ;杨树主干韧皮部的持留量在施药后初期持留量呈上升趋势 ,1...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章维华  黄丽琴  杨春龙  邵苏宁  陈道文  
1997年在江苏省灌云县烟草中进行了吡虫啉的残留试验。烟草中残留的微量吡虫啉经过溶剂提取, 柱层析纯化, 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色谱柱为 Spherisorb C18 (10 μm ) 250 m m ×46 m m ( I D); 甲醇、乙腈、水的混合液为流动相 (1m L/m in); 紫外检测波长为245 nm 。样品的添加回收率为8734% ~9275% ; 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 g/kg。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烟草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4 d 左右, 喷药一个月后, 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1 m g/kg。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治科  李少南  张蓉  南宁丽  钱锋利  杨彩霞  
【目的】研究吡虫啉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为甘草规范化种植中吡虫啉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灌根法,将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依推荐剂量设1次和2次施药处理,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样,样品经盐酸溶液和甲醇提取及氯化钠溶液和二氯甲烷净化后,采用AgilentHPLC-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对吡虫啉在甘草根部及其根际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残留动态进行分析。【结果】在设定的色谱条件下,样品的最低检出量为7.49×10-10g,最低检出浓度为3.75μg/kg。标准品不同进样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进样量为0.1~10μg/mL时,吡虫啉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欧阳文森  杨仁斌  魏凤  蒋诗琪  卢静宜  
为评价吡虫啉在小麦中的农药残留安全性,应用HPLC法研究了湖南地区和吉林地区小麦植株上吡虫啉消解动态和小麦中的残留动态规律。样品采用乙腈恒温震荡提取,提取液先经石油醚萃取杂质,再经二氯甲烷萃取吡虫啉,萃取液浓缩后过弗罗里硅土活性炭层析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0.02、0.05和0.25 mg·kg-13个添加水平下,吡虫啉在麦粒和麦秆中添加回收率为82.17%~103.84%,83.82%~111.39%,变异系数分别为4.30%~6.82%、2.30%~5.98%。在湖南和吉林两地小麦麦秆样品中的吡虫啉均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4.53、2.99 d。以推荐使用剂量225 g...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小琴  陈喻虹  马燕  段红星  
为初步了解云南普洱茶中吡虫啉残留状况,从茶叶市场中随机选取了30份样品(10份生茶20份熟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吡虫啉残留量。结果显示,4份普洱生茶检测出吡虫啉,占总样品数的13.3%,但含量均未超出国家规定MRL0.5 mg/kg。普洱熟茶中未检出吡虫啉。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吡虫啉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用蒸馏水对这4份普洱茶样进行提取、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茶叶中的吡虫啉浸出率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浸出率都很低,浸提45 min后,其最高浸出率为6.59%。本研究为普洱茶的生产和健康饮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志英  郑修文  赵永刚  杨明敏  
对吡虫啉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进行了研究。在 0 2mol·L-1的NH3 NH4Cl底液中 ,用方波伏安法检测吡虫啉 ,在 - 1 2 4V (vs.Ag/AgCl)处观察到一灵敏的还原峰 ,该还原峰的峰电流与吡虫啉的浓度在 6 72× 10 -6~1 6 8× 10 -4mol·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对 1 38× 10 -5mol·L-1的吡虫啉溶液进行 6次平行实验 ,相对标准偏差为 2 36 %。实验结果表明 ,吡虫啉在玻碳电极上有吸附性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玉丛  范凯华  师慈  穆兰芳  韩召军  
连续对南京、吴江和安庆3个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进行了吡虫啉的抗性动态监测,并对相关的室内筛选品系进行了适合度分析。结果显示:虽然2005年以来国内已经较少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并没有显著下降(由26.6~147.8倍到37.4~87.3倍)。然而通过构建褐飞虱不同品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其适合度显著下降,仅为敏感品系的0.191,表明褐飞虱杂合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具有不稳定性,在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田间抗性会逐步下降。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讨论分析认为,目前田间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没有显著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局部地区还在使用吡虫啉,主要用于早期防治白背飞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光辉  何军  江志利  陈安良  冯俊涛  张兴  
利用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4.15%吡虫啉.阿维菌素注干液剂、4.5%吡虫啉注干液剂、10%啶虫脒注干液剂和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等5种药剂进行了树干注射防治危害柳树的光肩星天牛(Anop lophora g labrip enn is(M otschu lsky))试验,并研究了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田间防治光肩星天牛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注干药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防效最好。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以1.0 mL/cm树干胸径注药量对天牛幼虫的防效可达90.7%,优于对照药剂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利用14%吡...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殷鸣放  杨琳  殷炜达  雷庆国  谭希斌  张艳会  李志伟  
本文结合多学科研究提出了碳储量解析法,对北方人工造林主要树种碳储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旨在从现有人工造林树种中筛选碳汇造林树种并确定森林经营周期。结果表明:1)油松、刺槐和杨树数量成熟龄分别为67、40和30年。2)油松和刺槐木材密度初期呈缓慢增加趋势,到35年时均达到最大。35年后,油松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刺槐一直下降;杨树木材密度在4年以前增速较快,4~18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18~28年处于下降趋势。3)油松碳含量最大值在20年,达60.52%,最小值在40年,为46.14%,波动较大;刺槐碳含量最大值在5年,为56.96%,最小值在25年,为42.58%,波动较大,但25年后趋于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安祥  李洪山  李慈厚  陶红  
吡虫啉对稻蓟马的防效及应用技术研究李安祥李洪山李慈厚陶红(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盐城224000)EFFECTONCONTROLLINGRICETHRIPSOFIMIDACLOPRIDANDITSAPPLICABLETECHNIQUELiAnxia...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邱高辉  姚远  韩召军  
通过室内筛选获得了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品系(25.22倍),并利用增效试验和解毒酶活力测定,对其抗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增效试验结果表明: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在抗、感品系中对吡虫啉都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但氧化胡椒基丁醚和磷酸三苯酯在2个品系均有增效作用,而且在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3.49和2.62)显著大于敏感品系(1.59和1.29)。解毒酶活力测定发现,抗、感品系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没有显著差异,但抗性品系中羧酸酯酶的比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53倍(P<0.05)。综合分析认为,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力增强在该麦长管蚜品系对吡虫啉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瑞桐  冯秀丽  沈波  胡殿芹  李永志  刘全会  李国宏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Xylotrechus rusticus,Potosia (Liocola) brivitarsis and 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adults were controlled by injecting 0.8 mL imidacloprid per centimeter DBH on willow, poplar and elm trees in the field.Result showed that 285 adults of A.glabripennis were killed on 15 willow...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钟艺煊  王彦红  杨成根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卞建春  刘学忠  
为获得纯度更高的吡虫啉人工半抗原,通过对常规半抗原合成的反应顺序、试剂等进行调整和优化,筛选出最适3-巯基丙酸反应比例,采用薄层层析色谱法、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对合成的吡虫啉半抗原分子结构进行确证,进一步用合成的吡虫啉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得到吡虫啉完全抗原并免疫小鼠,于三免和五免7天后断尾采血,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效价。结果表明:1)吡虫啉、反应体系、有机相和水相的比移值分别为0.55、0.23、0.50和0;2)质荷比为326的峰是吡虫啉半抗原的分子离子峰,且其余杂质离子峰的数量明显下降;3)核磁共振结果与吡虫啉半抗原相符,3-巯基丙酸氧化副产物峰下降;4)三免后,小鼠血清效价达到1∶12 800,五免后,小鼠血清效价可达1∶51 200。综上,此优化方法不仅保证3-巯基丙酸完全反应,还减少3-巯基丙酸氧化副产物和不必要杂质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同时可减少半抗原合成过程杂质产生的吡虫啉半抗原合成优化方法,为后续吡虫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便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建军  赵自成  苗世龙  高瑞桐  藤本吉幸  韩一凡  
1995~1996年,对美洲黑杨树上套笼接虫、室内离体接虫和网室接虫三种人工接光肩星天牛成虫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天牛刻槽数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天牛刻槽产卵与杨树的抗虫性无关,可用来进行人工接虫方法的比较,孵化幼虫数和越冬后存活幼虫数是评价杨树抗虫性大小的标准。树上套笼接虫不受树木的胸径大小影响,成本较低,能够早期鉴定林木的抗虫性,是一套经济、有效、科学的杨树人工接虫方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爽  敦亚楠  侯志广  赵晓峰  王鑫宏  逯忠斌  
【目的】了解烯酰吗啉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为其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时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建立一种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烯酰吗啉残留量的检测方法,然后于2012和2013年在山东、吉林进行田间试验,对烯酰吗啉在马铃薯植株、块茎、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进行检测,并对施药后可能产生的膳食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结果】2012年和2013年烯酰吗啉在马铃薯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7d(吉林)、0.6d(山东)和2.5d(吉林)、1.2d(山东),在马铃薯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7d(吉林)、0.5d(山东)和4.3d(吉林)、9.6d(山东)。烯酰吗啉施用剂量、施药次数不同,则其在马铃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