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18)
2023(2696)
2022(2329)
2021(2327)
2020(1971)
2019(4177)
2018(4282)
2017(7238)
2016(4390)
2015(5131)
2014(5042)
2013(4781)
2012(4878)
2011(4457)
2010(4593)
2009(4406)
2008(4670)
2007(4380)
2006(3893)
2005(3627)
作者
(17023)
(14351)
(14324)
(13517)
(9267)
(7319)
(6408)
(5670)
(5490)
(5238)
(4887)
(4844)
(4816)
(4739)
(4731)
(4683)
(4362)
(4347)
(4190)
(4128)
(3810)
(3767)
(3752)
(3572)
(3236)
(3219)
(3193)
(3184)
(3158)
(2998)
学科
(13607)
经济(13587)
管理(12993)
(10487)
(9207)
企业(9207)
(7332)
方法(5853)
数学(4498)
数学方法(4330)
中国(3917)
(3863)
(3728)
及其(3516)
环境(3414)
理论(3359)
(3355)
业经(3073)
(3056)
(2729)
技术(2641)
(2589)
(2574)
贸易(2570)
(2522)
(2498)
(2457)
教育(2456)
防治(2452)
(2448)
机构
大学(69844)
学院(68288)
研究(27414)
科学(22226)
(21894)
管理(19995)
(19494)
中国(19389)
经济(18856)
农业(17771)
理学(17165)
理学院(16789)
(16682)
(16122)
管理学(16074)
管理学院(15984)
业大(15860)
研究所(15412)
中心(12096)
农业大学(11524)
(11399)
(11172)
(10910)
技术(10480)
(9968)
实验(9907)
北京(9656)
(9640)
实验室(9563)
(9407)
基金
项目(46057)
科学(34299)
基金(32912)
(31542)
国家(31279)
研究(26169)
科学基金(25168)
自然(19557)
自然科(19162)
自然科学(19146)
(19048)
自然科学基金(18770)
基金项目(17042)
(16311)
社会(14578)
资助(14170)
社会科(13577)
社会科学(13573)
教育(12658)
计划(11542)
科技(11141)
重点(10948)
科研(9433)
(9291)
(9287)
编号(9251)
(9077)
专项(8890)
(8805)
创新(8764)
期刊
(24981)
经济(24981)
学报(22889)
(21065)
中国(17264)
研究(17208)
科学(16710)
大学(15945)
学学(15330)
农业(14072)
管理(8950)
教育(8415)
(7947)
业大(7660)
(7076)
农业大学(6704)
(6227)
技术(5334)
(4797)
金融(4797)
科技(4581)
自然(4328)
中国农业(4129)
自然科(4004)
自然科学(4004)
财经(3977)
林业(3760)
业经(3480)
(3480)
经济研究(3444)
共检索到106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超  张龙岗  吴蒙蒙  王锡荣  朱树人  安丽  付佩胜  孟庆磊  
罗非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是其主要病原菌之一,只有充分的掌握该病原菌的感染机制才能提供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本研究首先通过转录组筛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脾脏中与细菌感染相关的基因,然后通过荧光定量PCR证实上述基因的表达变化,最后使用秋水仙素试验和交叉免疫试验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之后,吞噬作用发生显著增强。秋水仙素试验发现,微管蛋白的功能受到抑制可以显著降低罗非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御能力。交叉免疫试验证实,通过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激活吞噬作用也可以提高罗非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御能力。本研究旨在了解吞噬作用在罗非鱼抵御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试图通过交叉免疫试验为细菌疫苗的制备提供新思路。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荣斌  曹俊明  黄燕华  王国霞  陈晓瑛  严晶  周婷婷  孙智武  
选取960尾初始体重为(5.09±0.12)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1种对照饲料和5种添加低聚木糖的试验饲料,添加量分别为0、200、400、600、800、和1 000mg/kg饲料,记作G0、G200、G400、G600、G800和G1000。饲养期为8周,每两周取样测定肠道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大肠杆菌(E.coli)数量,4周和8周时取肠道样测定肠道形态。试验结束时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感染试验,计算96 ...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超然  陈晓辉  陈昌福  
在中华鳖 (Pelodiscussinensis)稚鳖饲料中添加定量的甘草素 ,投喂经福尔马林灭活嗜水气单胞菌(FKC)免疫接种的中华鳖稚鳖 2 8d后 ,通过测定增重量 ,血液比容值 ,血清中补体价 ,抗体价 ,溶菌酶活性 ,GOT、GPT值 ,白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活菌攻毒的方法 ,探讨了口服甘草素对中华鳖稚鳖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结果表明 ,在中华鳖稚鳖饲料中添加 35mg kg·d的甘草素 ,不仅具有提高供试中华鳖免疫应答水平 ,改善肝功能 ,增强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 ,同时还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迟淑艳  周歧存  周健斌  杨奇慧  董晓慧  
本实验采用初始体质量(1.84±0.02)g的全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作为饲养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和4%),共设6个处理,饲养8周,研究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等生长指标的影响。8周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感染实验,研究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存活率和免疫调节的影响。观察7天,计算存活率,测定头肾的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结果显示,饲养8周后各组成活率为96.6...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彦波  任真真  张岩  傅玲琳  
为了筛选能提高水产动物对嗜水气单胞菌抗病性的益生菌,并研究其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将5种乳酸菌与斑马鱼ZF-4细胞共培养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NFκB、TNF-α和IL-10的表达量,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被嗜水气单胞菌NJ-1攻毒后的细胞凋亡率来筛选对ZF-4细胞保护性最显著的乳酸菌,将其添加至模式生物斑马鱼饲料中饲喂28 d后,用嗜水气单胞菌NJ-1攻毒并检测斑马鱼肠道中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情况,并计算斑马鱼被攻毒后的累积死亡率。结果显示,5种乳酸菌分别与细胞共培养后,芽孢乳酸菌09.712能明显提高ZF-4细胞NFκB、TNF-α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包天杰  鲍生成  樊坤  沈玉帮  徐晓雁  李家乐  
为探索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草鱼肾脏细胞(Ctenopharyngodonidellakideny,CIK)中miR-23a 的调控机制,实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了嗜水气单胞菌感染CIK细胞后miR-23a的表达量变化,使用RNAhybrid软件预测miR-23a的靶基因并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鉴定,最后分析miR-23a对靶基因下游基因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CIK细胞不同时间点,miR-23a表达量产生显著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miRNA-23a模拟物/抑制剂转染实验对靶基因反向调控,鉴定出TBK1和GLUT1是miR-23a靶基因;过表达miR-23a抑制了下游基因ldha、ldhba、pdha1a和pdha1b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揭示,miR-23a参与调控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CIK细胞中的免疫应答。TBK1和GLUT1是miR-23a靶基因,miR-23a能够靶向GLUT1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为miR-23a 在硬骨鱼类中免疫反应调控方面作用提供了的重要思路,同时为进一步了解miRNA 介导多个靶基因调节鱼类先天性免疫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彩虹  夏枚生  熊莉  许梓荣  
采用尼罗罗非鱼上皮细胞培养模型,观察嗜水气单胞菌对鳃上皮、皮肤上皮、肠上皮细胞的粘附率,研究载铜蒙脱石对细菌粘附的阻断作用及其对细菌粘附引起鱼上皮细胞膜生物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与鱼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粘附作用,粘附率大小顺序为鳃上皮>皮肤上皮>肠上皮细胞。载铜蒙脱石均显著降低了嗜水气单胞菌对鳃、皮肤和肠上皮细胞的粘附率(P<0.05),而且对不同上皮细胞的粘附阻断率无显著差异。嗜水气单胞菌粘附肠上皮细胞后细胞膜生物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嗜水气单胞菌粘附鱼上皮细胞后,胞浆游离钙和细胞膜磷脂酶A2活性显著上升。载铜蒙脱石可显著降低由于嗜水气单胞菌粘附鱼上皮细胞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邹文政  张俊杰  鄢庆枇  纪荣兴  
用1×107mL-1的嗜水气单胞菌腹腔注射感染牛蛙,注射后7d内试验组牛蛙血清抗菌活性都高于对照组,其中在3d、7d时存在显著性差异,峰值出现在感染后第3天。收集第2批人工感染后3d时牛蛙的血清。该血清经Sephadex G-25凝胶柱分离后,并在波长280nm处测定紫外吸收值,得到两个吸收峰。以嗜水气单胞菌检测分离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经诱导的血清抗菌物质主要集中在第1个吸收峰。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0株指示菌抗菌谱的测定,其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SDS-PAGE分析显示抗菌蛋白分子量较大。结果说明:牛蛙被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能很快产生多种抗菌物质,主要...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徵  朱斐  
吞噬作用是一种对抗微生物病原体的重要机制,但许多细菌均有抗吞噬作用。利用透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细胞生物学技术,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2细胞吞噬热灭活大肠埃希菌(heat inactivated Escherichia coli,HIEC)和热灭活金黄葡萄球菌(heat inactivated Staphylococcus aureus,HIS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2细胞能够在接种后1 d内有效清除HIEC,但不能清除HISA;经聚肽糖(PG)或脂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丹  李琰  胡宝庆  文春根  
用109个细胞/mL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液感染褶纹冠蚌,在注射后3、6、12、24、48 h分别取蚌的血清和肝胰腺,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和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试验组血清中SOD活性在3 h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GPX活性分别在12、24、48 h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GSH含量分别在24、48 h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MDA含量分别在6、12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肝胰腺中GSH的含量在24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血清和肝胰腺中H2O2的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褶纹冠蚌...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孟雨潇  秦婷  习丙文  陈凯  谢骏  潘良坤  
QseBC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细菌的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TCS),能感应细胞外环境因子信号,在调控细菌毒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QseC在识别和响应宿主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及其对毒力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首先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缺失突变株ΔqseC与互补株qseC+,分析了在NE诱导下野生株和突变株的体外毒力因子表达和鱼体死亡率的变化。结果表明,qseC的缺失抑制了NE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促生长作用,降低了NE对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溶血活性的增强作用及其对罗非鱼的致死率,而对运动性、脂肪酶与蛋白酶活性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本实验明确了嗜水气单胞菌QseC能够响应NE,从而调节菌株的毒力,对全面认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并为探索疾病防控新技术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秦婷  习丙文  谢骏  潘良坤  
为探明嗜水气单胞菌QseB在病原菌对鱼体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的识别和响应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qseB缺失突变株(ΔqseB),比较分析了NE诱导后,野生株和突变株之间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溶血活性和运动能力等与细菌毒力有关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对鱼体致病力的变化。结果显示,qseB的缺失显著降低了NE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生物膜形成、溶血活性的促进作用,减弱了嗜水气单胞菌对奥利亚罗非鱼的致死率,而对细菌运动能力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NE对嗜水气单胞菌NJ-35生物膜形成和溶血活性的增强作用可能依赖于QseB,表明QseB在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并为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温周瑞  陈霞  卢伶俐  叶嵘  李文华  王从丹  
通过注射攻毒的方式研究了15、20、25、30、35℃水温条件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感染力。试验组每尾鱼(体重47.6 g±15.5 g)腹腔注射6×106cfu嗜水气单胞菌菌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无菌PBS。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水温35℃时发病最快,试验鱼出现典型的出血症状,死亡率高达100%;其次是30℃组和25℃组,死亡率均为76.67%;15℃组死亡率仅3.33%。此结果与天然条件下鲫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流行病学特征相吻合,为该病的预报与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陆春云  谢骏  习丙文  梁利国  夏飞  潘良坤  
利用具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的嗜水气单胞菌(WJ-8G FP)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进行浸泡攻毒试验,探究温度对浸泡感染后嗜水气单胞菌在团头鲂各组织分布的影响。实验设立A组(水温25℃),B组(水温32℃),C组(水温25℃),其中C组为对照组。用菌株WJ-8G FP对实验组A、B进行浸泡攻毒,试验组C不进行攻毒处理,攻毒后分别于2 h、4 h、8 h、12 h、24 h采集各组鱼血液、脾、肾、鳃、肠道、肌肉,培养法统计分析各组织器官上的荧光细菌数量。实验结果显示,在各取样时间段实验组A(25℃)和实验组B(32℃)团头鲂各组织在均能检测到荧光嗜水气单胞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波  扶晓琴  陈柏湘  王卫民  刘红  
为研究细菌感染对鱼类肝脏铁代谢的影响,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取团头鲂的血液和肝脏组织,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ICP法检测血清和肝脏中的铁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铁代谢调节相关基因——铁调素(hepc)、白细胞介素6(il-6)、JAK/STAT信号通路的蛋白质酪氨酸激酶3(jak3)、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团头鲂血清中铁浓度明显降低,在12、24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总铁结合力有所上升,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肝脏中铁含量相对于对照组虽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但仍有明显升高。肝脏中he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