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80)
2023(6774)
2022(5804)
2021(5425)
2020(4593)
2019(10410)
2018(10266)
2017(18659)
2016(10212)
2015(11265)
2014(11160)
2013(10644)
2012(10072)
2011(9058)
2010(9404)
2009(8525)
2008(8377)
2007(7627)
2006(6749)
2005(6285)
作者
(29400)
(24359)
(24179)
(22931)
(15670)
(11732)
(11031)
(9407)
(9300)
(8766)
(8321)
(8320)
(8089)
(7909)
(7723)
(7399)
(7120)
(7021)
(6985)
(6966)
(6074)
(6027)
(6002)
(5880)
(5435)
(5414)
(5412)
(5376)
(4995)
(4930)
学科
(34113)
经济(34038)
管理(22439)
(22438)
(16267)
企业(16267)
中国(13320)
(12814)
(10434)
方法(10070)
(9176)
农业(8946)
(8052)
数学(7973)
地方(7906)
业经(7820)
数学方法(7739)
理论(7629)
(7587)
金融(7580)
(7379)
(7151)
银行(7123)
(6956)
教育(6715)
(5849)
劳动(5832)
(5662)
贸易(5657)
(5554)
机构
大学(138149)
学院(134931)
研究(53933)
(51759)
经济(50504)
管理(44943)
中国(40073)
理学(37499)
理学院(36935)
管理学(35998)
管理学院(35728)
科学(33325)
(30848)
(28138)
(26947)
研究所(25587)
(25563)
中心(23894)
(22296)
(21243)
农业(21153)
师范(20967)
业大(20631)
北京(19659)
(19642)
财经(19278)
(17513)
(17291)
师范大学(17008)
技术(16744)
基金
项目(89333)
科学(68940)
研究(66368)
基金(63297)
(57331)
国家(56383)
科学基金(45842)
社会(40750)
社会科(38186)
社会科学(38173)
(34301)
基金项目(32013)
教育(31301)
(29966)
自然(28397)
自然科(27731)
自然科学(27718)
编号(27342)
自然科学基金(27179)
资助(25444)
成果(25089)
重点(20734)
课题(20235)
(19439)
(19398)
(18147)
(17671)
国家社会(17074)
创新(16931)
科研(16831)
期刊
(62774)
经济(62774)
研究(43836)
中国(37634)
学报(26306)
(26135)
教育(23939)
科学(22146)
大学(19793)
(19787)
管理(19038)
学学(18237)
农业(17260)
(13101)
金融(13101)
技术(11647)
(10119)
经济研究(9928)
财经(9619)
业经(9339)
(8468)
(8182)
图书(8015)
问题(7795)
世界(7787)
业大(6997)
(6956)
(6852)
论坛(6852)
国际(6796)
共检索到224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哲罕  
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理解并不受限于狭义的战争活动,而是涉及战争与政治、哲学等事物的广泛关联;与之同理,我们对克劳塞维茨理论的理解也并不能受限于狭义的军事理论,而是要将其放置在更为宽广的政治思想史背景之下。克劳塞维茨正好处在德国概念史中所谓的"鞍形期"或"语义学问题"的集中展现期,大致对应于当时欧洲政治现实及政治思想的剧烈转型期。这使得他在《战争论》中对战争的定义是复杂和充满矛盾的。通过上述研究进路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及其内在张力,而且可以更好地管窥与理解(欧洲)现代国家形成时期的复杂状况。也即,通过对克劳塞维茨"三位一体"的战争观在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展开,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它与君主—主权、启蒙—反启蒙和民族—国家这三个层次或三阶段的对应关系,以及进一步反诸理解后三者之于(欧洲)现代国家形成的关联。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松  
教育与启蒙当属哲学研究的范围。启蒙作为教育永恒的使命 ,其责任就是向愚昧挑战、为心智解蔽 ,既关乎体制 ,又针对人。作为本体的教育 ,乃是体现了哲学精神的教育 ,通过它 ,知识成为生活的基础并内化为人的精神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田春雨  
一提到启蒙老师,大家都会想起小学或中学的老师。我在这里要说的却是在我步入社会后影响我一生的老师。说影响我一生,是因为他们让我对一项工作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升华到乐之,并且一如既往地乐之着。一本杂志让我爱上了财政工作十几年前,我调入县财政局工作。初始,我对财政工作很茫然,感觉枯燥乏味,每天的工作就是手写拨款单、盖章、跑银行拿单据、整理单据、编制凭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锐  
启蒙立足个体,诉诸理性,针对的是个人的自由和社会权利,体现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和塑造个体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民族主义则立足国家的整体,在诉诸理性的同时,更要诉诸情感,体现为近代以来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提出的一系列改良与革命的政治实践以建构现代国家。近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逼迫中国人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启蒙与民族主义相交织,共同奠定了近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础。而启蒙对个体主义的强调和民族主义对国家的强调则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承续了二者对近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和目标,统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斌武   张婷婷   黄梦婷  
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是职业启蒙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即开展一体化启蒙职业的教育。从价值逻辑来看,一体化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理路,体现在塑造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遵循主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本质特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从实践逻辑来看,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的实施需要与生涯规划一体化,体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现教育内容的持续性;与多元主体一体化,体现实施主体的协同性;与环境教育一体化,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高力克  
鲁迅借鉴尼采及欧陆"新神思宗"哲学批判"19世纪文明"之"众数"与"物质"的偏至、倡言"重个人"与"非物质"、呼唤以"英哲""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以其尼采式的批判现代性的"反启蒙的启蒙"之"新启蒙",在晚清启蒙思潮中独树一帜。尼采政治上的反启蒙主义和哲学上的启蒙主义,构成了其"新启蒙"之"反启蒙的启蒙"的悖论。鲁迅的尼采式启蒙思想既具有现代性批判的前卫性,亦难免"反启蒙的启蒙"的思想困境:"天才"与"庸众"的对立。一方面,他崇尚尼采"超人"式的"贵族激进主义",主张"重个人"、"排众数";另一方面,他又希冀以"超人"式"大士天才"为社会之桢干,树特立独行之风,以改造国民的奴隶性。这样,他就难以摆脱"天才"与"庸众"二律背反的困境。鲁迅"重个人"、"排众数"的尼采式个人主义与其"改造国民性"的启蒙目标的矛盾,也是鲁迅的启蒙主义与尼采的后现代主义的分歧所在。严复、梁启超"陶铸国民"的"新民"是一种培育公民意识的政治启蒙,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新人"则是一种人性改造的精神启蒙。鲁迅所追寻的"新人"典范不是西方式的现代公民,而毋宁是一个后现代的"审美乌托邦"。论人格的等级,严梁的"新民"属于"中等的东西",而鲁迅的尼采式"新人"则属于"最高的东西",二者以陶铸国民的"低调的启蒙"与人性解放的"高调的启蒙",相映成趣。鲁迅晚年从尼采到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是其"超人"幻灭后反抗空虚的新求索。马克思以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填补了鲁迅幻灭后孤独"个人"的空虚。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勤华  
法治梦,换一种说法,就是法治理想。法治,由于强调了规范的意义,避免了个人的任性,尊重和采纳民众的诉求和意愿,保障了社会上每一个成员的权益,限制(制约)了社会公共权力的滥用,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是文明国家治理的一种最佳方式,也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和社会精英追求的梦想。格老秀斯、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更是成了近代追求法治梦的第一批践行者。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程程  
在孩子眼里,"权力"很实在也很单纯:有时是一朵小红花、五道杠,有时是"我爸是李刚"。而在家长看来,"权力"很空泛也很复杂,他们把权力视为获取利益的能力,因此既希望孩子善加利用获得好处,又担心他们无法驾驭吞噬了本性。3岁,权力的萌芽当3岁的孩子学会"不"的表达时,他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爱唱反调、大喊、拒绝……自我意识的出现是权力萌芽的表现。连双双最近睡眠质量不佳,因为3岁大的儿子开始不愿服从她的睡觉安排,讨价还价想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春福  
西方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以工业化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工商文化已陷入全面危机。由现代工商文化向超现代信息文化全面转型,是人类文化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由现代工商文化向超现代信息文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一场导化运动来引领。导化运动的核心是崇尚众我,实质是呼唤公共性,目的是打造超理性社会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快中华传统文化转型的步伐,打造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可以在这场导化运动中发挥引领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蕾  陈鹏  
职业启蒙教育是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的,为了帮助学生认知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引导其对学习与未来发展进行思考的教育活动。目前,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缓慢,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开始较早,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明确的政策规划和多样的实践路径。以此为借鉴,我国必须通过宏观政策规划来加强职业启蒙教育理念的宣传、依托现有学科课程强化职业启蒙要素的渗透、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拓宽职业体验认知路径。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森林  
从哲学视角重思启蒙,意味着从绝对、理性、完满的大全一体世界转向现实、感性、激情、欲望、世俗利益的现代世界,意味着对人与上帝、皇帝的关系,理性、知性与感性的关系,普遍性、特殊性与个别性的关系,统一、对立与差异的关系,善、公正与恶的关系,存在、变化与行动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和调整。通过这种调整与重构,启蒙辩证法得以发生。雅各比对激进启蒙否定超验性维度、理性和主体性谋求统治一切的担忧,黑格尔通过否定辩证法对绝对完满世界的新式追求,都预示着如何辩证对待自然、历史和超越性信念成为启蒙辩证法的核心问题。与启蒙传统贬低自然不同,马克思的启蒙哲学力主扬弃自然和自由的二元对立,强调自然和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资产阶级启蒙把历史视为漆黑一片,无产阶级辩证对待历史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充分肯定传统的历史性意义。针对激进启蒙否定超越性维度引发理想信念的虚无化后果,历史唯物主义不再与自然和历史对立,而是在尊重自然和历史的基础上,重建理想的超越性维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敬杰  
职业启蒙教育是个人体认职业、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开展系统职业教育的初始阶段。中小幼一体化职业启蒙教育内涵丰富,需从“启蒙—职业启蒙—职业启蒙教育”构词之义、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等理论之维、“提升主体职业认知水平和职业发展技能”等目标之向、“促进个人个性充分发展和社会关系全面丰富”等主体之需四个视角科学把握。中小幼一体化职业启蒙教育作为一个复杂育人体系,要从“技术、组织、社会化三维动态连贯”“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衔接融合”,“政府、学校、家庭、行业企业和社会五体联动协同”“制度性、结构性和关系性等层维互动互适”和“学段层级、目标序列、内容编排和动力进阶等高度适配”等方面剖析运作机理。由此,加快推进中小幼一体化职业启蒙教育可尝试以下路径及措施:聚准“规律趋势”,加大改革力度,拓展能动空间;聚能“体制机制”,精准赋权赋能,推进提质增效;聚焦“短板弱项”,全面接续推进,实现重点突破;聚力“数字科技”,创新发展方式,重塑育人生态;聚智“科研引航”,扩大优质供给,提高育人质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兵权  陈国庆  
梁启超受严复和法国、日本等国启蒙思想家启发,深刻意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意义。他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致力于对国民的思想启蒙,并由此形成以新民说为主体的启蒙思想。他强调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将中国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新国民的目的。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不仅具有政治实践意义,而且显示出重要而长久的历史价值。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晓  
近代日本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启蒙教育运动。福泽谕吉为其设定了"启智"和"启德"两大任务,培养既具有近代文明知识,又具有忠君爱国情操的"和魂洋才"之国民。这不仅是当时日本社会知识精英的呐喊,也是天皇制国家意志的体现。或者说,是近代日本朝野一致的文化教育取向。明治末期,日本开始以纪元神话为主导编辑中小学文史教材;大正时期,产生了以"帝国读本"命名教科书的现象,反映"帝国"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正是在民族启蒙教育以大和魂铸就日本人信仰的过程中,日本社会滋长了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形成了其自诩优等民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伟  
马克思与启蒙的相遇经历了一个从"积极认同"到"思想资源的批判性使用"的重大态度转变,最终实现了对启蒙的资本主义"性质认定"。随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扬弃了启蒙的资本主义问题域,使之从以"抽象的人"为中心的权利逻辑转化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解放逻辑。西方启蒙的价值立场、价值原则和价值观导向并不能与马克思哲学简单对接,更不能被直接演绎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总体框架。面对社会思想文化剧烈变化的复杂局面,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到马克思哲学与资本主义启蒙之间的本质区别,以核心价值观彰显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