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19)
2023(5328)
2022(4867)
2021(4438)
2020(4131)
2019(9742)
2018(9736)
2017(19070)
2016(10887)
2015(12648)
2014(13062)
2013(13251)
2012(12839)
2011(11817)
2010(12214)
2009(11600)
2008(11985)
2007(11462)
2006(9971)
2005(9122)
作者
(34615)
(29158)
(28823)
(27912)
(18447)
(13992)
(13459)
(11436)
(10870)
(10562)
(9973)
(9763)
(9337)
(9325)
(9179)
(9151)
(9150)
(8572)
(8529)
(8527)
(7361)
(7334)
(7172)
(6715)
(6673)
(6633)
(6529)
(6503)
(5921)
(5910)
学科
(50124)
经济(50073)
管理(31102)
(30478)
方法(24899)
(24496)
企业(24496)
数学(21563)
数学方法(21352)
(13779)
(13334)
中国(12582)
(12149)
(10262)
(9695)
贸易(9692)
业经(9516)
地方(9415)
(9367)
农业(8868)
理论(8740)
(8286)
(8039)
银行(8019)
(7898)
财务(7875)
财务管理(7843)
(7609)
(7501)
金融(7498)
机构
大学(175738)
学院(172271)
(70744)
经济(69105)
管理(62952)
研究(58185)
理学(52922)
理学院(52282)
管理学(51323)
管理学院(50980)
中国(44392)
(37584)
科学(36596)
(34542)
(31367)
(31338)
(28185)
研究所(28179)
中心(26999)
财经(26927)
业大(25803)
农业(24738)
(24582)
师范(24383)
(24084)
北京(24006)
经济学(22259)
(22165)
经济学院(20099)
(19557)
基金
项目(103362)
科学(79835)
研究(75811)
基金(73540)
(63704)
国家(63145)
科学基金(52747)
社会(46461)
社会科(43888)
社会科学(43870)
(40649)
基金项目(38718)
教育(35787)
(34646)
自然(33596)
自然科(32750)
自然科学(32737)
自然科学基金(32162)
编号(32002)
资助(30916)
成果(27887)
(23592)
重点(23465)
(22270)
课题(22127)
(20677)
科研(20056)
教育部(20019)
大学(19665)
(19399)
期刊
(81889)
经济(81889)
研究(54308)
中国(32781)
学报(29659)
(29034)
(28156)
科学(25376)
大学(21703)
管理(21197)
教育(20303)
学学(20051)
农业(18027)
(16143)
金融(16143)
技术(15261)
财经(15130)
(13016)
业经(12733)
经济研究(12387)
问题(11951)
图书(10541)
技术经济(9844)
(9712)
(9560)
(9210)
理论(9179)
统计(8866)
实践(8307)
(8307)
共检索到264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志伟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是哲学家中关于死亡的最深刻并且最富于启发性的思考。在通常观念中生死殊途,死是发生在人生之外的事情,因而死亡是无法“思考”和“言说”的。然而海德格尔却以生存可能性“打通”了生死,一方面把“去存在”理解为始终朝向可能性而在,另一方面把死亡解释为独具一格的特殊的可能性,于是“向死而在”就意味着“向可能性而在”,亦即向着此在最本己的存在而在。因而此在的生存活动并非实现着某种先在的“本质”或“潜能”,而是将可能性“收回”自身之中,成就着自己也成就着存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铁坚,王均乐  
一、前 言 最近几年儿童保健和生存的性别差异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揭示了某些国家或地区存在着子女养育中的养儿偏好(Son preference),从而与男性儿童相比,女性儿童享受不到应享受的护理、饮食、衣着和卫生保健,以及女性儿童存活时间较短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与某些国家的情况相反,法国城市中总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高,随着居民区的不断增加,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大城市的社会职业结构一般都更有益于居民,当然仍存在着导致死亡的各类原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维志  
解放后,从1954年开始我国历年都对死亡人数做过统计,基本反映了我国人口死亡率一般变化情况。但对死亡率的深入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一是对死亡人口年龄调查的次数太少,二是调查的范围只包括部分地区,不够普遍。1982年普查时,对1981年全国分年龄死亡人口数字进行了全面调查,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普查结果表明,普查统计的1981年死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钱建明,张强  
解放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各种急、烈性传染病、地方病泛滥丛生的状况也有了极大的改观,死亡率下降。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死亡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各少数民族在80年代初期的死亡水平、规律、特征以及各民族间死亡的异同情况,同时以此反映各民族的健康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郝虹生,E·阿瑞葛,J·班尼斯特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就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政策。早在50年代;中国人口的死亡率就开始迅速下降,并在此后持续下降。到70年代后期,大部分年龄的分年龄死亡率都有明显的降低。80年代初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低死亡率的发展中国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郝虹生  
中国人口的死亡率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下降,就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已经达到了相当低的水平。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及民族之间在死亡率方面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对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影响地区之间预期寿命水平差异最大的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因此降低儿童死亡率是进一步降低我国人口总死亡率的潜力所在。与其他年龄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研究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人口的死亡现状和为今后我国人口死亡变化的估测提供线索。本文对中日两国人口的死亡作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同时还分析了两国人口死亡形态上的差别。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铮  
当研究和分析全国平均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状况时,不能不考虑到我国城乡之间,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卫生事业等方面发展很不平衡而产生的地区死亡率水平及变动趋势的差别。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强  张震  
文章对使用生存分析技术分析左截平数据时如何选择时间变量进行了探讨。作者从理论上、逻辑上、似然函数的构造、协变量系数的估计及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方面指出,以真正的历险时间(如年龄)为时间变量是正确的模型表达,而以观测期为时间变量的模型表达是错误的,用中国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研究例示了这一结论。并指出在特定的情况下,两个模型对协变量的估计比较接近,研究者应该准确把握所研究事件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时间变量,从而正确表达风险函数和构建似然函数,准确地估计模型的各个参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佟新  
在资源有限和选择的多样性面前,一个社会的死因状况和死亡率水平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和个人选择的意义,因此个人和社会的诸种选择及其这种选择的规定性就构成了死亡制度。本文通过死因分析、死亡率分化分析,深入地讨论死亡率制度内在的规定性,并对未来的死亡制度进行尝试性的分析。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亚斌  
倘若有一种仪器能够预知未来,你想知道什么呢?恐怕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近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阿内塔·斯特凡诺夫斯卡和彼得·麦克林托克研发出一种激光检测装置,可以预测人们何时死亡。像手表一样大这种激光检测装置的造价仅为几百英镑,主要利用激光束分析皮下毛细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这种内皮细胞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示器。该装置通过对这些细胞的血量进行监测,判断人体的衰老速度是否超过正常水平,从而确定人的健康状况和死亡时间。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戴佳琳  戴家佳  
本文分析了15具白骨化尸体标本的股骨汞(Hg),铅(Pb),镉(Cd)元素含量数据,在三年的时间内采集了3次,一共收集到45个数据。首先将这组数据看着纵向数据,利用线性随机效应混合模型、Cox随机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对每个白骨化尸体标本建立线性模型,可以精确预测出死亡时间,而且不需要采集铅元素含量数据。混合效应模型的预测效果也很好,最大误差不会超过1个月。其次我们对数据不作任何假设,利用机器学习中随机森林方法分析数据,并利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来判断结果的可靠性,训练集和测试集的NMSE分别为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戴佳琳  戴家佳  
本文分析了15具白骨化尸体标本的股骨汞(Hg),铅(Pb),镉(Cd)元素含量数据,在三年的时间内采集了3次,一共收集到45个数据。首先将这组数据看着纵向数据,利用线性随机效应混合模型、Cox随机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对每个白骨化尸体标本建立线性模型,可以精确预测出死亡时间,而且不需要采集铅元素含量数据。混合效应模型的预测效果也很好,最大误差不会超过1个月。其次我们对数据不作任何假设,利用机器学习中随机森林方法分析数据,并利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来判断结果的可靠性,训练集和测试集的NMSE分别为0.1205944,0.5604286,因此可以用训练出的模型来预测死亡时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