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40)
2023(6219)
2022(5273)
2021(4914)
2020(4098)
2019(8880)
2018(8604)
2017(15361)
2016(8451)
2015(9302)
2014(8977)
2013(8432)
2012(8227)
2011(7414)
2010(7877)
2009(7038)
2008(7171)
2007(6574)
2006(5877)
2005(5248)
作者
(26356)
(22294)
(22108)
(21057)
(14333)
(10775)
(9864)
(8579)
(8426)
(8003)
(7778)
(7742)
(7445)
(7143)
(7053)
(6872)
(6460)
(6401)
(6341)
(6328)
(5702)
(5537)
(5395)
(5150)
(5035)
(5021)
(5011)
(4789)
(4497)
(4470)
学科
(32279)
经济(32235)
管理(20710)
(17708)
(13123)
企业(13123)
(11285)
(11089)
方法(10210)
环境(9823)
中国(9058)
地方(8479)
数学(8314)
数学方法(8144)
农业(7498)
业经(6995)
生态(6739)
(6619)
贸易(6615)
(6414)
(6130)
(5940)
理论(5698)
(5673)
(5673)
金融(5671)
(5485)
资源(5393)
(5137)
(4991)
机构
大学(122710)
学院(121603)
研究(51098)
(45724)
经济(44687)
管理(41300)
中国(36304)
理学(34821)
科学(34450)
理学院(34218)
管理学(33396)
管理学院(33164)
(28159)
(27359)
研究所(25495)
(25010)
中心(21697)
业大(20734)
(19931)
农业(19506)
(19406)
(19245)
师范(19221)
(19046)
北京(18133)
科学院(16181)
财经(15976)
师范大学(15900)
研究院(14862)
(14840)
基金
项目(86959)
科学(67713)
基金(62817)
研究(60957)
(58747)
国家(57865)
科学基金(47071)
社会(37391)
社会科(35191)
社会科学(35177)
基金项目(33205)
(32874)
自然(31775)
自然科(30856)
自然科学(30842)
自然科学基金(30251)
(29484)
教育(26870)
资助(24850)
编号(23587)
重点(21073)
(19676)
成果(19072)
(18337)
(17561)
课题(17217)
计划(17144)
科研(16640)
创新(16495)
国家社会(15974)
期刊
(57522)
经济(57522)
研究(35612)
中国(24860)
学报(24798)
科学(23055)
(23051)
大学(17882)
学学(16852)
农业(16102)
管理(14852)
教育(14484)
(13617)
资源(9943)
(9325)
金融(9325)
(9287)
业经(8771)
技术(8341)
经济研究(8261)
(7517)
财经(7458)
林业(7033)
问题(6873)
业大(6811)
科技(6683)
(6533)
国际(6528)
世界(6331)
(5721)
共检索到1866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静  陈芳清  许文年  李桂媛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常造成土地利用的显著变化。为研究工程扰动对景观的影响以及采取修复措施后的景观生态效果,以向家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例,以工程扰动区的航空摄影图像分析和野外样地调查为手段,分别针对工程区域在被扰动前(2004年)、扰动后(2006~2007年)和进行恢复重建之后(2008年)的3个代表年份展开了区域景观变化及现有生态恢复工程对生态景观恢复效应的研究。选取景观破碎化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和景观形状指数4个参数,量化分析了向家坝工程建设区整体景观结构特征,包括不同阶段景观格局变化、景观斑块类型面积与斑块数量变化、斑块破碎化和斑块形状变化,以及各年份景观指数和各景观类型破碎化指数变化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萍娟  陈芳清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因建设与生产功能的需要彻底改变了工程扰动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此导致扰动区景观组成与结构、景观过程和功能急剧和全面的变化。根据大型水利水电主体工程建设的扰动特点,客观分析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的景观变化特征。并以工程的建设与生产功能为出发点,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扰动区景观建设的过程与方法、扰动区景观建设的重点工程等问题开展了分析和讨论。最后结合目前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以求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景观的恢复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旭  陈芳清  许文年  王建柱  夏振尧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江河的骨干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常对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施工中所产生的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弃土和弃渣等扰动可能导致项目区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加剧。扰动区植被生态恢复关系到工程安全运行和其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向家坝水电工程为例,研究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植被生态恢复的目标、原则及方法。按生产、生态和社会功能,向家坝水电工程扰动区可划分为工程核心区、服务区和过渡区等3个功能区来系统规划其生态恢复。结合各自的功能需求和干扰特征,各功能区可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技术和配置适宜物种来构建植物群落,形成结构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芳  袁洪波  戴思兰  吴丽娟  于凌霄  周义  
植物物候相的周期性更替引起植物外貌的显著季节性变化,是植物景观规划过程中可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规划者根据不同植物季相变化的独特之处,将植物造景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相统一,从而再现植物配植的自然之美。本文根据北京百旺公园、百望山森林公园及通州区的奥体公园、生态公园、西海子公园等地植物配植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园林植物景观季相变化的特点,对其栽植的树种资源进行分类总结,并对代表性群落的生态效益与人文效益进行分析,在植物景观配置与应用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对今后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保华  谷艳芳  丁圣彦  梁国付  
农业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及生态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景观格局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在驱动力和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则是案例较多、归纳总结和机制研究相对薄弱。分析了形成当前研究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包括发展能够反映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归纳农业景观演变的驱动机制、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机理研究、发展景观格局整体性指标和长期定位观测数据相结合研究方法、农业景观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恶化的恢复因子和恢复方法的研究、加强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和实施、高效农田景观结构设计机理研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璟  王学雷  吴宜进  尹发能  
大九湖湿地是我国较为稀少的亚高山湿地,其泥炭沼泽湿地类型更具有独特性、典型性、代表性。然而近年来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研究了2001~2006年大九湖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变化程度。结果表明:沼泽、草甸剧减,优势降低,破碎化程度增加,菜地增长显著,分布趋于集中,原因主要是受人类开垦挖渠等活动的强烈干扰。根据格局与过程相互作用的原理,为保护和恢复大九湖独特的沼泽湿地提出了退耕还泽还草、平沟填渠、居民地重新规划等湿地生态恢复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利  谢炳庚  秦建新  张猛  
根据洞庭湖区1987—2008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建坝前后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洞庭湖区湿地演变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①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减小,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②水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间的结合度降低;泥沙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加大后降低,最大斑块面积有所增大;苔草滩地和芦苇滩地的破碎化程度先后经历了增大→减小→增大的过程;防护林滩地的破碎化程度由减小到增大到再增大;耕地(水田、旱地)破碎化程度在逐渐增大;建设用地斑块数增加最多;林地的结构相对稳定;③三峡工程运行使洞庭湖区湿地的水沙和泥沙淤积发生变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锐  王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遭遇到"垃圾围城"的困境,原先位于远郊的垃圾填埋场已逼近城市边缘。垃圾填埋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废弃地景观类型,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已严重退化。本文通过分析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危害和景观潜质,对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景观措施进行综述,并结合解析国外成功案例,得出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再生有益的启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本书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3S技术,以长江三峡(本书简称三峡)库区TM影像及自然、社会和经济数据为基础,重点评价了三峡库区自然景观与环境特征,研究了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探讨了森林景观恢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冼丽铧  徐彬瑜  翁殊斐  冯志坚  
[目的]城市鸟类及蜂蝶类群落结构多样性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了解城市园林绿地食源树种的应用,探讨食源树种的生态特性及其景观特征。[方法]调查了广州市12处城市绿地食源树种的应用,观察鸟类及蜂蝶类的取食情况,记录绿地中食源树种的种类、应用频次、配置方式及生长状况,归纳分析食源树种群落构成、观赏特性、生态性等。[结果]广州园林绿地常见食源树种有23科33属45种,其中鸟类食源树种25种,蜂蝶类食源树种20种,以桃金娘科、桑科、大戟科为主,并以乡土种为主、外来驯化种为辅;食源树种的观赏与被取食时间主要集中于春夏季(31种),秋冬季的相对较少(16种)。[结论]广州市绿地的食源树种资源丰富,约300种,但常见鸟类及蜂蝶类食源树种仅占18%,结合良好适应性、抗逆性、取食性、观赏性,归纳出20种优势乡土食源树种;同时对食源树种群落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在兼顾食源树种的观赏性与生态性的基础上,设计出6组可在广州城市园林绿地推广应用的生态配置群落,采用树种混交与立体复合栽植的形式,乔、灌、草结合,形成丰富的水平与垂直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绿地生境异质性,增加食源树种的数量及丰富度,提供丰富稳定的食物来源,为鸟类及蜂蝶类提供多样的稳定栖息地。研究结果将对城市园林绿地食源树种的合理选择与科学配置应用,以及营造鸟类及蜂蝶类昆虫生态景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波  包志毅  
矿区废弃地等受损景观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但目前的研究往往只进行定性分析,因此,不能为成功地恢复和重建受损景观提供更准确的量化依据。针对这一问题,在土地利用格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运用景观异质性指标对受损景观的生态恢复和重建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提高结果的精确性和成功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成久  刘宇欣  李海福  孙雨桐  于英臣  
抚顺西露天矿是我国东北部最重要的煤炭产地,煤炭的大规模开采与使用,致使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严重影响周边景观安全。以抚顺西露天矿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2014,2018年3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借助ArcGIS软件对3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识别地类。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破碎度指数对2010~2018年矿区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抚顺西露天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近年抚顺西露天矿区每年变化速率达到12.8%,景观变化速度快,斑块稳定性差;抚顺西露天矿区景观结构转移频繁,各景观类型面积差距缩小,建设用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还林效果明显;景观破碎度指数小幅降低,从2010年0.0676降到2018年0.0585;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抚顺西露天矿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运用多指标综合质量评价法,选取斑块综合质量较高的7个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生态源地面积共10.2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4.6%。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通过ArcGIS中距离分析功能计算得到各源地之间的最小累积耗费距离表面,识别出最小成本路径为生态廊道,共21条,通过山脊线与廊道相交,确定19个生态节点。研究结果将对抚顺西露天矿区生态恢复和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洪泉  唐慧超  
废物填埋场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其生态系统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通过生态恢复促使其生态和经济价值再生,并通过景观设计赋予利用和美学的价值,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废物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对其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途径进行综述,并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拟定了其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宁立新  周云凯  白秀玲  徐珊珊  张启斌  李培君  
论文以自然属性确定的鄱阳湖区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描述和分析了鄱阳湖区景观格局的季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整体景观格局季节变化明显,枯水期较丰水期景观更加破碎,形状更加复杂,聚集程度更低,异质性水平更高;类别水平上,以滩地景观变化最为显著。枯水期和丰水期生态连通性也有较明显差异,枯水期景观生态连通性更差,景观单元间的生态阻力更大,生态流运行更加困难。在此基础上,借助最小累积耗费阻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模块,识别和构建了不同季相鄱阳湖区的源地、廊道(三类)、节点等生态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银辉  罗毅  刘纪远  庄大方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本文利用198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软件ArcInfo和ArcView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包FRAGSTATS等软件,分别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速度、变化过程、景观级别的动态特征以及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内的土地利用以农牧为主,1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反映了以农牧用地为主的特征;耕地减少,草地增加,表明近年来灌区所采取的退耕还草措施正在取得成效;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增加,说明灌区的土地利用率降低。在景观级别上,景观变化主要表现在景观呈破碎化趋势,景观多样性有所提高,斑块类型趋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