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91)
2023(4101)
2022(3670)
2021(3516)
2020(2974)
2019(6662)
2018(6756)
2017(11362)
2016(6455)
2015(7390)
2014(7288)
2013(7107)
2012(6824)
2011(6249)
2010(6600)
2009(5722)
2008(5967)
2007(5521)
2006(4918)
2005(4439)
作者
(20509)
(17136)
(16962)
(16064)
(10798)
(8418)
(7747)
(6693)
(6421)
(6179)
(5906)
(5829)
(5460)
(5449)
(5406)
(5322)
(5189)
(5107)
(4924)
(4884)
(4414)
(4192)
(4182)
(3891)
(3890)
(3778)
(3758)
(3705)
(3574)
(3466)
学科
(24740)
经济(24715)
管理(16327)
(15210)
(12081)
企业(12081)
方法(11484)
数学(9849)
数学方法(9663)
(7334)
(7153)
中国(6910)
(5468)
业经(5250)
理论(4928)
教育(4907)
(4866)
(4781)
农业(4776)
贸易(4776)
(4616)
地方(4141)
(3774)
银行(3752)
(3581)
(3468)
(3450)
金融(3450)
(3372)
(3365)
机构
大学(97001)
学院(94737)
研究(34754)
(34251)
经济(33411)
管理(32183)
理学(27475)
理学院(27049)
管理学(26291)
管理学院(26107)
中国(25528)
科学(23344)
(21363)
(20762)
(18860)
研究所(17171)
业大(16884)
农业(16619)
中心(15656)
(15474)
(15362)
(14672)
师范(14484)
北京(13388)
(12216)
财经(12155)
(12095)
师范大学(11692)
技术(11408)
(11239)
基金
项目(60980)
科学(46819)
基金(43333)
研究(42445)
(38946)
国家(38598)
科学基金(31783)
社会(25956)
社会科(24483)
社会科学(24473)
(23895)
基金项目(22619)
自然(21066)
(20728)
自然科(20608)
自然科学(20601)
教育(20538)
自然科学基金(20266)
资助(17997)
编号(17015)
成果(15070)
重点(14067)
(13325)
(12745)
课题(12293)
(12152)
计划(11967)
科研(11896)
大学(11560)
创新(11377)
期刊
(41062)
经济(41062)
研究(27887)
中国(22362)
学报(20691)
(18812)
科学(16889)
大学(15478)
教育(14584)
学学(14394)
农业(12725)
(12333)
管理(12189)
技术(8075)
(7507)
金融(7507)
(7089)
图书(6334)
财经(6319)
(6242)
业大(6087)
经济研究(6047)
业经(5797)
(5563)
问题(5034)
农业大学(4858)
统计(4831)
(4794)
科技(4632)
书馆(4624)
共检索到148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刘中民  
在后霍梅尼时代,伊斯兰因素对伊朗外交的影响力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下降的态势,但是尚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霍梅尼"输出革命"外交遗产的掣肘。无论是在相对温和的拉夫桑贾尼和哈塔米时期,还是在伊朗外交再度走向强硬与激进的内贾德时期,伊朗外交均没有放弃"输出革命"的外交原则和建立"伊斯兰世界秩序"的长远目标。继续支持伊斯兰激进组织,仍是伊斯兰因素影响伊朗外交的主要方式。在后霍梅尼时代,为应对国际格局和中东地区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伊朗积极利用伊斯兰教对中东、中亚等地区事务和热点问题施加影响。此外,伊斯兰因素对伊朗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后霍梅尼时代的伊朗呈现出改革与保守两种力量、两种路线交替上升的政治钟摆效应,进而使"伊斯兰革命外交"在改革派掌权时相对淡化,在保守派掌权时则相对强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安维华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经济政策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安维华一、制订政策的一些出发点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确立了乌莱玛领导的伊斯兰政府。新政权既拒绝西方的经济模式,也拒绝东方的经济模式,而力图建立"伊斯兰的经济模式"。在这方面,伊朗当权者进行了10余年的摸索、探讨、...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于卫青  
伊斯兰国组织对什叶派的敌视和攻击既有悠久的历史根源,也有出于现实考虑的策略运用。"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的国家安全和宗教安全构成了双重威胁。在应对"伊斯兰国"组织方面,伊朗通过支持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对其进行打击。叙、伊两国内外环境的不同,使得伊朗在两国境内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目标、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伊朗应对"伊斯兰国"组织的政策效果深受美国、俄罗斯、沙特、土耳其等域内外大国的影响。总体来看,伊朗初步实现了消除"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威胁的战略目标。然而,以"伊斯兰国"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周明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在沙特和伊朗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方面,美国发挥了重要的负面影响。在小布什时期,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为伊朗提升地区影响力提供了有利条件。该时期,沙伊关系总体维持良好状态,但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对沙伊关系的消极影响在其任内中后期日渐显现,激化了沙伊之间的矛盾,导致两国关系逐渐疏远。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在中东地区实施战略收缩以及缓和美伊关系的政策措施,再次为伊朗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由此成为沙美关系恶化的重要外部因素。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将修复与盟友关系、加大军售以及遏制伊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金良祥  
伊核全面协议很快将进入落实阶段,前景虽未必看好,但伊核危机软着陆已成定局。进入后协议时代,伊朗可望巩固和扩大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地缘战略利益,而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制裁的弱化,伊朗可望崛起为地区经济中心。后协议时代,中伊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外部政治压力下降,中伊经贸合作的规模有望扩大,但中国弱势剩余产能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局面。伊朗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融合可望加强,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国似可利用协议契机全面提升中伊政治和经济关系,包括正式从战略高度明确定位中伊关系、实行中伊贸易的人民币结算。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章远  
在消灭"伊斯兰国"和冲突后重建时期,库尔德民族主义获得巨大发展。尽管宗教能够为库尔德人实现民族自决提供重要的聚合和动员的动力,但由于"伊斯兰国"组织呈现出暴力和宗教紧密结合的极端化特征,因此后"伊斯兰国"时期,植根当地宗教土壤的民族主义势力不得不反思其宗教安全问题。与此同时,外部干预力量倾向于推动建立地区世俗民主化秩序并扶植符合其期待的政权继承者。在宗教土壤深厚的中东,如果为了更快地走向独立,为迎合西方化的世俗主义期待而策略性地削减本民族的宗教外在表达,从而规避外界对其极端化的担忧,那么宗教民族主义将面临潜在困境:一旦民族自决和政治发展的预期目标没有如约实现,被压抑的民族宗教力量很可能在未来出现报复性的复兴。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冀开运  廖希玮  
语言是透视民族文化身份的一扇窗户,也是个体与群体归属关系的重要标志,在塑造与维系文化身份认同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阿拉伯帝国时期,伊朗贵族精英率先实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一方面通过舒欧比亚运动将波斯元素注入伊斯兰文化之中,引领着伊朗人抵抗阿拉伯文化的侵袭;另一方面又促成了波斯语言文学的复兴,使波斯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其中,以《列王纪》为代表的波斯文学作品重塑了伊朗人的集体记忆,强化了伊朗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促使伊朗形成了以波斯语为纽带的伊朗—伊斯兰文化共同体,以此展现着波斯文明非同一般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本文以“舒欧比亚”思潮、波斯语言文学的复兴、波斯史诗《列王纪》及其口述文学为切入点,旨在探讨7-13世纪伊朗在阿拉伯人统治之下通过波斯语言文学塑造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进程以及伊朗贵族精英阶层在其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熊李力  严展宇  
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初期,新政权主要通过反美主义的革命路径塑造政治合法性。随着伊斯兰政权执政时间的延长,政治合法性塑造开始由革命路径转向绩效路径。为解除国际制裁与封锁,重振国内经济,伊朗需要改善伊美关系。由于伊以关系并非必然冲突模式,且伊美关系与伊以关系呈非对称因果互动,只要以色列的核心安全利益得到保障,伊美关系的改善前景非但不会受到伊以关系的阻碍,反而会带动伊以关系走向缓和。在此背景下,随着作为伊美关系主要症结的伊朗核问题谈判取得历史性突破,伊美关系改善的前景将趋于明朗。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许维鸿  吴昊  
回顾伊斯兰金融的发展历程,从1963年成立首家伊斯兰银行,到2007年伊斯兰金融资产达到3000亿美元,伊斯兰金融发展迅速。文章通过实例剖析了伊斯兰债券与资产支持证券的异同,并从伊斯兰债券的金融本质入手,从宏观的角度展开对伊斯兰金融的未来前景的探讨,指出伊斯兰金融是传统伊斯兰融资体系适应全球化经济下的一种新模式探索,并期待着伊斯兰现代主义能够更好地促进伊斯兰金融的发展和成熟,使伊斯兰社会更好地融合到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美国如果去打伊朗,将会陷入一个比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量多深的泥潭,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自1953年摩萨台政府被推翻,美国和伊朗结下仇恨。当仇恨"升华"为意识形态之后,仇恨更加深重。当前真正的问题是伊朗想要发展核武器,这将改变美国和伊朗之间的谈判筹码。按照美国原有的外交政策,伊朗核武器问题将无解。要解决伊朗核问题,需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美国对其伊朗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俊华  杨兴礼  
本文简要概括了中国、伊朗建交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认为中伊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曲折演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伊关系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大国话语权、能源安全战略、经贸和投资战略、对伊斯兰世界影响力和中美关系博弈的重要影响,最后对中伊关系的未来发展战略定位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杨诗源  杨兴礼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在总体上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时期,与之相关的能源消费将呈快速增长态势。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伊朗是我国原油最主要的进口国之一,它也是OPEC第二大产油国。在我国能源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之际,本文分析了中伊在油气领域合作的现状,重点阐述了中伊油气合作前景和风险,提出了新时期中伊油气合作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这对我国同伊朗的能源合作具有经济参考价值和战略意义。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魏亮  
"伊斯兰国"组织在阿富汗的发展是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4年夏季以来,该组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灵活的策略和阿富汗复杂的局势,采取渐进路线,先后经历酝酿、高速发展和僵持三个发展阶段。"伊斯兰国"组织在阿富汗的发展轨迹与其发展的整体态势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制于阿富汗国内外各方的打击、复杂的本地政治生态和激进意识形态的"水土不服"等因素。目前,尽管该组织仍威胁阿富汗的安全和发展,但其扩张已得到有效遏制。未来"伊斯兰国"组织在阿富汗的存在和发展将兼具长期性和反复性等特点。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王永宝  
伊斯兰世界逐渐摆脱殖民统治后,纷纷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并以不同方式尝试民主化。然而长期以来,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进程处于滞后状态,这与伊斯兰世界经历的政治演变及其导致的各种消极结果密切相关。伊斯兰国家民主化进程滞后的成因主要包括"舒拉"协商制度的解体和乌里玛宗教学者阶层的衰败,殖民统治和新殖民主义的影响、极端世俗化模式存在弊端、宪政体制趋于瓦解与议会制度面临失败,以及威权政体变异等。本文从伊斯兰国家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其民主化进程延缓与滞后的内在根源,为学界研判伊斯兰国家未来政治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钮松  
面对着海湾战争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力量的逐步坐大以及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无论是海合会国家还是以色列都感受到了全所未有的压力和不安全感。面对伊朗这个共同的现实威胁,以色列与海合会国家开始了安全方面的接触和初步合作。在当前巴以和平仍未实现的前提下妥当处理与以色列的关系并实现安全利益上的双赢对于以色列与海合会国家都是巨大的考验,但以色列与海合会之间关系走向在面对共同的伊朗威胁上会有一定的突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