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57)
- 2023(10339)
- 2022(8551)
- 2021(7848)
- 2020(6395)
- 2019(14449)
- 2018(13847)
- 2017(26938)
- 2016(13665)
- 2015(15717)
- 2014(15438)
- 2013(15603)
- 2012(14909)
- 2011(13847)
- 2010(14186)
- 2009(13705)
- 2008(12696)
- 2007(11251)
- 2006(10522)
- 2005(9943)
- 学科
- 济(83861)
- 经济(83804)
- 管理(39352)
- 业(38971)
- 企(31928)
- 企业(31928)
- 中国(28579)
- 方法(27712)
- 融(27036)
- 金融(27036)
- 数学(24868)
- 银(24805)
- 银行(24802)
- 数学方法(24754)
- 行(24164)
- 地方(21421)
- 农(16735)
- 财(16540)
- 制(16455)
- 业经(16101)
- 贸(15434)
- 贸易(15417)
- 易(15056)
- 地方经济(13522)
- 学(12142)
- 农业(11598)
- 体(11462)
- 中国金融(11429)
- 环境(10539)
- 策(10372)
- 机构
- 大学(207784)
- 学院(207238)
- 济(109789)
- 经济(108039)
- 研究(78713)
- 管理(76384)
- 中国(68027)
- 理学(64543)
- 理学院(63836)
- 管理学(63195)
- 管理学院(62773)
- 财(48145)
- 京(43320)
- 科学(39875)
- 所(38673)
- 财经(38558)
- 经济学(37306)
- 中心(35704)
- 经(35142)
- 研究所(34716)
- 经济学院(33398)
- 江(29498)
- 财经大学(28751)
- 北京(28451)
- 院(27527)
- 农(26325)
- 范(25164)
- 师范(24999)
- 融(24905)
- 金融(24510)
- 基金
- 项目(126471)
- 科学(101461)
- 研究(96313)
- 基金(95672)
- 家(81603)
- 国家(80994)
- 科学基金(69556)
- 社会(67136)
- 社会科(64118)
- 社会科学(64105)
- 基金项目(48412)
- 省(45185)
- 教育(42657)
- 资助(40350)
- 自然(39991)
- 自然科(39094)
- 自然科学(39085)
- 自然科学基金(38460)
- 划(38217)
- 编号(36434)
- 成果(30564)
- 部(30149)
- 发(29714)
- 国家社会(29684)
- 重点(28687)
- 中国(27506)
- 教育部(27024)
- 创(26291)
- 人文(25974)
- 课题(25919)
- 期刊
- 济(126518)
- 经济(126518)
- 研究(73272)
- 中国(41304)
- 融(37381)
- 金融(37381)
- 财(35702)
- 管理(31724)
- 科学(26205)
- 农(24968)
- 学报(24366)
- 经济研究(22452)
- 财经(21175)
- 大学(19854)
- 学学(18777)
- 经(18495)
- 技术(17000)
- 问题(16413)
- 业经(16366)
- 农业(16105)
- 贸(16006)
- 教育(15474)
- 国际(15283)
- 世界(14674)
- 技术经济(12238)
- 统计(10828)
- 经济问题(10158)
- 现代(9771)
- 经济管理(9504)
- 理论(9429)
共检索到336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亦军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而其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影响则是直接且深远的。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战略选择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新能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国家政策的选择等方面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一鸣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经济调整和转型的进程。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在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外部需求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条件下,如何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改变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解决这些重大课题,最根本的是要推动经济战略性转型,加快增长模式战略性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体制改革战略性突破,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经济战略性转型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赵伟
来势汹汹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世界各国,并使得多数国家相继发生金融危机。然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由于经济结构与宏观政策导向的不同,各国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本文对主要国家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的反应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给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杜晓郁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暴露了美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矛盾,而且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推向了亟待调整的路口。世界市场需求萎缩恰好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成本最小化的契机。本文对斯旺模型进行了拓展研究,将同一失衡状态分为两个区域,结果发现,分别位于两个区域的国家虽然属于同一失衡状态,却由于其国内、国外失衡状态的差异应当采用不同的政策组合。利用该模型,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失衡状态,认为运用人民币稳步升值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是解决中国经济失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结构性调整 斯旺模型 政策选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孔令锋 顾天伟
文章通过对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指出了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认为在经济下滑趋势已得到基本遏制的后危机时代,应充分考虑短期策略与长期战略的结合,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民生领域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经济发展模式 后危机时代 战略选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玉山·吾斯曼 张晓涛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加之历史、政治、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双方在投资等经贸领域的合作关系不断加深。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相互直接投资规模很小,双方在经济与投资领域的合作滞后于政治合作。后金融危机时期,中俄投资合作对于两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在全面推进石油、天然气、核能等能源领域合作的同时,还应注重矿产和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航空航天、机电、轻工制造、林木、农业等多方面的合作力度。
关键词:
中国 俄罗斯 投资合作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灏 孙谦
对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基本动因及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变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显著受到寻求市场动因、寻求技术战略资产动因、寻求自然资源动因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时期寻求自然资源动因保持着持续作用,寻求技术战略资产动因显著增强,寻求自然资源动因逐渐减弱。第二,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由寻求市场和寻求技术战略资产动因主导,随时间推移,前者作用小幅下降,后者作用有所增强;第三,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由寻求市场、寻求技术战略资产和寻求自然资源动因主导,其中寻求市场动因的作用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寻求技术战略资产动因的作用显著增强,而寻求自然资源动因的作用显著减弱;第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受到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度的影响,但该因素的影响作用在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时期消失。当前,中国应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国在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经贸合作;利用对海外优质资产的整合,促进我国技术创新实力和产业升级;推动与各国的双边投资关系建设,发展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钱明才 曲绍卫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大量缩减,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公立大学办学经费紧缺。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和高校采取措施扩大留学生招生,暂时缓解了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紧缺问题。同样,我国高等教育长期面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如何从美国的留学生教育中汲取经验,缓解我国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留学生教育 经济收益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杜晓郁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暴露了美国经济内外失衡的问题,也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推向了亟待调整的路口。通过对斯旺模型进行创新性研究,发现同一失衡状态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分别位于两个区域内的国家,即使属于同一种失衡状态,也应当采用不同的政策组合。运用斯旺模型的创新模型分析中美两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呈现的失衡状态,并对两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重构经济平衡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中美经济 斯旺模型 平衡重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徐松
本文针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建议商业银行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完善市场营销策略,以有效应对形势变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金融危机后期 商业银行 营销策略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文 刘婷
后金融危机时期,基于共同利益的需求,东亚货币一体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日韩3国货币合作在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国货币合作具有经济基础:3国经济力量雄厚,产业结构和资源互补性强,贸易增长迅速,汇率波动差异趋小,货币政策方向也渐趋一致。计算3国货币合作的OCA指数表明,与危机前相比,3国进行货币合作的成本已经有了明显改善,3国2011年的OCA指数与1995年欧洲各国与德国间的OCA指数相近,这表明与当初的欧盟相似,3国已具备进行深入货币合作的条件。人民币和日元的协调与合作对3国货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中国应谨慎而积极地分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温信祥 王佳佳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全球金融格局发生新旧更替,人民币国际化、中资企业走出去等外部环境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为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中资银行有必要通过加快国际化发展推动经营转型,进而实现持续巩固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尽管不同银行的国际化路径选择会有所差别,但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应坚持市场化运作,灵活采取并购、申设等进入形式,兼顾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强化本地化经营,注重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的联合拓展,实现网络拓展与业务拓展的有效协同,构建多维度跨境管理模式。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开宇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金融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金融资产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三个方面,我国股票价格指数波动的特征体现为股票价格的非平稳性和长期记忆性。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分析金融市场风险的表现形式,探讨金融危机的特点和成因。基于不同的视角,利用中国上证指数对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股票市场的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进一步规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
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 风险度量 防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朱乃新
2008年世界经济明显减速,金融市场动荡剧烈、波谲云诡,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很多,主要经济体宏观调控左右为难。2009年开始的"后金融危机时期"调整艰难,但同时也是一个契机,应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支点,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世界经济 应对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汪玉奇 高平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9+2区域经济合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新的对策、新的举措。本文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趋势特征,并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几个重要经济问题作出了判断,提出了9+2区域合作中继续保持低成本优势,模拟沿海投资环境、进一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能力,努力培育高科技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外包业、避免产业层次长期偏低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