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45)
2023(8147)
2022(6594)
2021(6190)
2020(5155)
2019(11176)
2018(10736)
2017(19490)
2016(9687)
2015(10693)
2014(9752)
2013(9394)
2012(8742)
2011(7637)
2010(8248)
2009(8191)
2008(7087)
2007(6386)
2006(5642)
2005(5185)
作者
(25135)
(20583)
(20261)
(19351)
(13186)
(9741)
(9174)
(7912)
(7672)
(7363)
(7022)
(6944)
(6650)
(6580)
(6516)
(6172)
(5935)
(5851)
(5823)
(5508)
(5088)
(4798)
(4726)
(4722)
(4692)
(4663)
(4523)
(4511)
(4098)
(4063)
学科
(36477)
管理(35206)
(33811)
经济(33786)
(33041)
企业(33041)
(26667)
金融(26667)
(24293)
银行(24285)
(23635)
中国(18948)
技术(14778)
(12755)
(12720)
技术管理(11593)
方法(11537)
中国金融(11181)
业经(10446)
数学(9383)
数学方法(9306)
(9033)
财务(9010)
财务管理(8991)
地方(8988)
企业财务(8694)
(8671)
(7862)
理论(7782)
体制(6994)
机构
学院(126897)
大学(125722)
(55685)
经济(54509)
管理(50269)
理学(42285)
理学院(41880)
管理学(41403)
管理学院(41135)
研究(41012)
中国(40884)
(28745)
(25474)
财经(22114)
中心(21983)
科学(20831)
(20156)
(19830)
(19454)
(18677)
银行(18632)
(18589)
金融(18229)
经济学(18117)
(17359)
财经大学(16801)
(16614)
研究所(16527)
经济学院(16246)
北京(16235)
基金
项目(82016)
科学(66615)
研究(64629)
基金(59686)
(50377)
国家(49899)
科学基金(44543)
社会(43099)
社会科(41030)
社会科学(41020)
(33461)
基金项目(31268)
教育(29378)
(27034)
自然(26356)
自然科(25871)
自然科学(25867)
自然科学基金(25482)
编号(25223)
(24575)
资助(22722)
创新(21833)
成果(20844)
重点(18642)
(18312)
课题(18292)
国家社会(18089)
(17930)
(17207)
(16896)
期刊
(61672)
经济(61672)
研究(43087)
(33017)
金融(33017)
中国(31025)
(23053)
管理(22618)
教育(16342)
科学(15094)
学报(14397)
(13666)
大学(12157)
财经(11438)
技术(11426)
学学(11337)
经济研究(10681)
(9871)
业经(9368)
科技(8352)
农业(8125)
技术经济(7016)
理论(6938)
问题(6790)
(6572)
论坛(6572)
实践(6178)
(6178)
现代(6080)
国际(5995)
共检索到208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闫海  
金融体系内的系统性危机及目前治理的困境已经成为次贷危机检讨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历近30多年发展,宏观审慎逐渐成为系统性风险治理的新框架,并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宏观审慎监管需要监管工具的创新,主要包括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创新逆周期监管工具及改革最后贷款人制度等。我国应引入宏观审慎监管以代替金融稳定,完善系统性风险治理的监管工具。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封延会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宏观审慎监管同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本文通过考察欧盟改革方案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借鉴意义,认为我国应当以危机为契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建生  吴清  周长富  陆彩兰  
金融监管不足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推手,而产品创新过度源于微观审慎监管带来的监管套利,微观审慎监管的顺周期效应、影子银行体系及系统性重要银行监管的缺失则加剧了危机的深度。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未来任务需要扩大监管范围,从总体上把握系统性风险,需要央行、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整体配合,需要央行从源头控制流动性这一公共品,需要央行职能的重塑;然而宏观审慎监管的执行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臧敦刚  
后危机时代,保险业的监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立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理论,将其具体运用于保险业中,分别从保险业务的顺周期效应、"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大而不能倒"效应以及银行业、证券业对保险业的传染效应等方面分析保险业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根源,最后针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提出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对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包琼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国际金融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保险业也亟需推动宏观审慎监管。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我国保险业呈现出的新特点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提出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及推动宏观审慎监管的对策。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曾文革  温融  
偿付能力是保险业监管的首选目标和核心内容。它具有安全性、综合性与易变性等基本属性。次贷危机以来,由于传统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未能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偿付能力基本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保险公司经营困难,出现偿付能力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必然要求树立偿付能力"大安全、大监管"观,创设双核心偿付能力影响评估报告制度,打造多层次偿付能力合力监管结构和建立保险偿付能力培训教育制度。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方圆  
一、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监管缺陷要求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了现行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许多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存在机构监管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舜楠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的有效成长和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缺乏本土文化根基的、不尽合理的企业经营战略模式,积极进行企业文化、技术、产品、业务组合、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发展创新,通过企业文化模式、商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型,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企业发展之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飞  
金融危机"捧热"了《资本论》,"火"了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可谓是一时火爆。在两次席卷人类破坏社会的金融危机刚刚过去这一背景下,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论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是在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一番梳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静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上的不足,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世界各国强有力的干预刺激下,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新形势下加强银行监管势在必行。在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对商业银行进行合规性监管仍将是现实情况下我国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我国银行监管现存的问题,建立监管的博弈模型,得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并从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监管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监管的国内国际协调、完善国内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等方面对我国现行银行监管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肖奎  程宝库  
国际证券监管碎片化是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国际证券监管碎片化导致各国证券监管的朝底竞争,各国证券监管和执法的代沟,免费搭车和旁观者效应问题,从而诱发金融危机。集中化国际证券监管体制能够有效消除这些问题。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只有实现国际证券监管集中化,才能有力地防止或减少未来的金融危机。国际证券监管集中化的实现路径包括赋予国际证监会组织更大的权力,建立集中化的全球性证券监管者。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勇  刘燕  
金融危机暴露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监管制度的缺陷。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多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留存和加强信息披露两个方面。文章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监管改革的最新进展,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监管改革的内容、难点以及可能的影响,结合正在修订中的监管改革措施,提出了我国改革资产证券化监管的思路。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河合正弘  迈克尔·波默里诺  胡妍斌  邢予青  王辰  
未能察觉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并防止本次全球金融危机,这增加了对目前的危机防范措施进行重新审视的必要性。本文认为金融危机是可以预防的,因为这是由政策错误的积累而成,最终让危机以惊人的方式爆发。尽管我们不能准确预期危机发生的时间,但可以通过识别和处理不稳定的根源来防止危机。为此,决策者需要加强从上到下的宏观审慎性监管,作为从下到上微观审慎性监管的补充。本文探索了这一战略,以及在国家层面完成此任务需要的机构设置。考虑到近期采取的针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改革不足以防范未来的风险,本文提出,提升金融稳定性的国家措施很重要,而管理国际金融监管的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n)原则应遭到抵制。在建立有效的国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梅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期我们不能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但一方面应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处理好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关系;另一方面应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管安排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风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军  姜磊  
金融创新既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银行业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提升整体实力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从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创新的背景出发,总结了世界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然后重点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进行分析,并指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新理念,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