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99)
2023(14948)
2022(12512)
2021(11760)
2020(9751)
2019(22246)
2018(21931)
2017(41045)
2016(22284)
2015(25164)
2014(25206)
2013(24840)
2012(23670)
2011(21655)
2010(22395)
2009(21569)
2008(21010)
2007(19164)
2006(17843)
2005(16741)
作者
(62197)
(51617)
(51476)
(49585)
(33673)
(24536)
(23635)
(20013)
(19995)
(18885)
(17940)
(17388)
(17214)
(16683)
(16591)
(16165)
(15327)
(15020)
(14923)
(14661)
(13509)
(12518)
(12438)
(11872)
(11777)
(11766)
(11421)
(11388)
(10701)
(10196)
学科
(104260)
经济(104156)
管理(70090)
(60585)
(51860)
企业(51860)
方法(36273)
中国(35539)
数学(30997)
数学方法(30620)
(29608)
(29235)
金融(29235)
(28561)
银行(28543)
(27562)
(25267)
地方(24632)
(24237)
业经(22176)
(21011)
(19199)
贸易(19183)
(18698)
(17120)
财务(17057)
财务管理(17014)
(16971)
(16795)
理论(16282)
机构
大学(319925)
学院(316458)
(145315)
经济(142288)
管理(118371)
研究(116261)
中国(98465)
理学(97552)
理学院(96432)
管理学(95093)
管理学院(94436)
(73239)
(69236)
科学(63474)
(58716)
财经(54685)
中心(53864)
研究所(52083)
(50332)
(49637)
经济学(46718)
北京(45406)
(44478)
(42657)
师范(42312)
经济学院(41647)
(40926)
财经大学(40317)
(40074)
业大(36856)
基金
项目(188201)
科学(148183)
研究(144502)
基金(137145)
(117121)
国家(116111)
科学基金(99014)
社会(93996)
社会科(89182)
社会科学(89159)
(69602)
基金项目(69375)
教育(66255)
自然(58893)
(58866)
编号(58345)
资助(58089)
自然科(57503)
自然科学(57489)
自然科学基金(56505)
成果(51452)
(43666)
重点(42499)
(41743)
课题(41302)
国家社会(39816)
(38488)
教育部(38430)
(38195)
人文(36712)
期刊
(177228)
经济(177228)
研究(110921)
中国(74162)
(58647)
管理(50750)
(49280)
金融(49280)
学报(41788)
(41114)
科学(40841)
教育(38845)
大学(33088)
学学(30328)
财经(29184)
经济研究(28861)
技术(28374)
农业(26744)
(25457)
业经(23496)
问题(22083)
(20615)
国际(19827)
世界(18281)
图书(18145)
技术经济(16861)
(15968)
统计(15517)
理论(15302)
现代(14957)
共检索到534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馨  雷根强  童锦治  王艺明  张铭洪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志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和中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催化和加速着中国经济从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型向创新经济型发展转变。有学者认为我们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正在大力推动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低碳经济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新兴战略性产业正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中国将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推进技术和产业变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军  张晏  王永钦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重构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宏观经济政策框架。1929—1933年的"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终结了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时代,开启了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广泛调控的凯恩斯主义时代,经济学家在对"大萧条"的反思中认识到劳动力市场刚性的重要性,围绕"大萧条"发生根源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2008—2012年源自美国住房市场和影子银行的金融危机导致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卞世博  贾德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早  卢宁  冯根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政  张东明  
由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动态》杂志社、《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北京大学新市场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和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研讨会"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培丽  
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市经济学总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学前沿论坛(2009)—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研讨会于2009年7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国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詹姆斯·莫里斯  
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但世界经济增长是可以预期的。除了一些较小的欧洲国家之外,收入下降充其量也只是个小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失业,失业本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欧元区要实现经济复苏,政府开支应该增加5%左右。世界需求的减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当出口急剧下降时,中国经济以几乎相同的速度继续增长。中国目前已进入设计和创新更为重要的阶段,应该更多地发明自己的技术,创造自己的品牌,设计自己原创的产品。中国应该没有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教育非常重要。到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将减缓。未来除了人们的收入会增加之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立昱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成功的援助措施使各国要求加快其改革进程。同时国际金融体系也在危机后重组,新兴经济体作为新兴力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崛起。新兴经济体成为一支独立的联合力量,并在IMF改革中提出自身的主张,要求获得更多话语权。新兴经济体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促使发达国家依赖其进行IMF改革。同时,新兴经济体在参与IMF改革中也面临发达国家的压力,综合实力对比与金砖国家之间关系均影响着新兴经济体的合作。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杨红兴  林文浩  
21世纪最初几年快速行进的"经济列车",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驶入了经济周期下行的轨道。金融市场动荡、资产价格缩水、要素价格回落、失业率上升,世界经济经历了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蜕变。欧美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白晓燕  
2010年3月27日,由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与中国经济"论坛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辽宁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东  
2009年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大变革的重要年份,全球经济逐步从衰退走向复苏,国际金融领域趋于稳定;在通缩、通胀压力并存的局面下,导致世界各国经济刺激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否退出或进行新的货币政策调整难以决断;贸易保护主义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新的障碍;与此同时,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调整也在同步进行。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菁  
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民主制度的关系研究是新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状况持续低迷,然而,许多新兴民主国家应对经济危机能力显著增强。通过运用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探讨经济发展与民主制度、经济危机与民主变革、经济结构与民主巩固的关系,以及分析民主制度中的可信承诺、产权结构、政治权力和宪政设计推动经济绩效的逻辑结构,从而进一步解释新兴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依然具有合法性的原因。同时,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助于拓展民主化研究的研究范围和理论视阈。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项卫星  刘慧  
文章在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经济关系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美经济关系的主要矛盾和再平衡问题。文章的研究结论如下:中美关系再平衡的核心问题是中美国际投资贸易体系中地位的重构,人民币国际化和TPP、TTIP等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是中美经济关系再平衡的表征和关键手段。中国要在全球投资贸易相关指标还未受到显著影响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定,凭借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先试先行优势,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深的改革。同步推进国际结算中心建设、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建设,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