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86)
- 2023(12783)
- 2022(10651)
- 2021(9794)
- 2020(7979)
- 2019(18088)
- 2018(17459)
- 2017(32271)
- 2016(16977)
- 2015(19300)
- 2014(18617)
- 2013(18699)
- 2012(18112)
- 2011(16649)
- 2010(16972)
- 2009(15976)
- 2008(14986)
- 2007(13267)
- 2006(12180)
- 2005(11663)
- 学科
- 济(77494)
- 经济(77417)
- 业(44235)
- 管理(44013)
- 企(33923)
- 企业(33923)
- 中国(33075)
- 融(28652)
- 金融(28652)
- 银(27084)
- 银行(27051)
- 行(26393)
- 方法(25808)
- 数学(22691)
- 数学方法(22543)
- 地方(22478)
- 农(21235)
- 财(19130)
- 制(19117)
- 业经(17860)
- 贸(17054)
- 贸易(17033)
- 易(16588)
- 农业(14647)
- 学(14326)
- 发(12987)
- 体(12486)
- 环境(11849)
- 中国金融(11548)
- 地方经济(11517)
- 机构
- 大学(242526)
- 学院(241744)
- 济(110184)
- 经济(108048)
- 研究(97618)
- 管理(83750)
- 中国(82944)
- 理学(69558)
- 理学院(68641)
- 管理学(67644)
- 管理学院(67201)
- 科学(56459)
- 京(54450)
- 财(51800)
- 所(50741)
- 研究所(45773)
- 中心(44698)
- 农(43289)
- 财经(39757)
- 江(37232)
- 经(36356)
- 北京(35931)
- 经济学(35930)
- 院(35154)
- 农业(33883)
- 业大(32966)
- 范(32476)
- 经济学院(32231)
- 师范(32083)
- 州(30380)
- 基金
- 项目(153845)
- 科学(120984)
- 研究(113042)
- 基金(112239)
- 家(99312)
- 国家(98489)
- 科学基金(82352)
- 社会(73768)
- 社会科(70089)
- 社会科学(70077)
- 省(57852)
- 基金项目(57479)
- 自然(50725)
- 教育(50285)
- 划(50031)
- 自然科(49567)
- 自然科学(49552)
- 自然科学基金(48715)
- 资助(46943)
- 编号(43442)
- 发(39568)
- 成果(36744)
- 重点(36040)
- 部(34950)
- 课题(32364)
- 创(32264)
- 发展(32059)
- 国家社会(31755)
- 展(31546)
- 中国(30826)
- 期刊
- 济(128476)
- 经济(128476)
- 研究(83478)
- 中国(59151)
- 融(42988)
- 金融(42988)
- 农(41346)
- 学报(38898)
- 财(38241)
- 科学(36539)
- 管理(34319)
- 大学(29609)
- 农业(27975)
- 学学(27787)
- 教育(26655)
- 经济研究(22233)
- 财经(20639)
- 业经(19349)
- 技术(18948)
- 经(17916)
- 问题(16504)
- 业(15878)
- 贸(15788)
- 国际(15590)
- 世界(15232)
- 技术经济(11308)
- 理论(10972)
- 现代(10596)
- 坛(10549)
- 论坛(10549)
共检索到403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诚颖 赫凤杰 陈薇
本次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痼疾,主要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的哲学理念、组织架构、监管原则及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等方面均做出了较大改进。中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中还存在监管架构不甚合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仍待理顺等问题。本文结合金融监管理论进展及国际金融改革的经验,针对中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金融衍生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赵晓钧
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市场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如何正确认识与协调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中国金融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提出在正确认识金融产品创新兼具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与累积风险的双重属性基础上,重新梳理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适当借鉴欧盟、美国等经济体的做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法制环境,增加金融产品透明度等建议,以确保金融产品创新监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监管 后危机时代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曾文革 温融
偿付能力是保险业监管的首选目标和核心内容。它具有安全性、综合性与易变性等基本属性。次贷危机以来,由于传统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未能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偿付能力基本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保险公司经营困难,出现偿付能力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必然要求树立偿付能力"大安全、大监管"观,创设双核心偿付能力影响评估报告制度,打造多层次偿付能力合力监管结构和建立保险偿付能力培训教育制度。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杨光
2008年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表现之一是金融监管体制呈现出由独立机构向政府参与的变革趋势。独立机构监管模式源于行政机构独立的理念,有利于在专业判断基础上做出监管决策、保证金融政策连续性以实现长期监管目标。金融危机反映出金融监管机构"集体失败"、市场"自我调节"失灵、"监管俘虏"现象和"公众关注"等问题。世界主要国家注重政府参与机制表现为深化政府参与程度、拓宽政府参与范围、监管权力多样化及机构整合。该机制面对的风险包括择机决策、公众反对意见及游说影响等,但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增进社会福祉,提高决策效率,因此应予提倡。
关键词:
金融监管 独立机构 政府参与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詹姆斯·莫里斯
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但世界经济增长是可以预期的。除了一些较小的欧洲国家之外,收入下降充其量也只是个小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失业,失业本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欧元区要实现经济复苏,政府开支应该增加5%左右。世界需求的减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当出口急剧下降时,中国经济以几乎相同的速度继续增长。中国目前已进入设计和创新更为重要的阶段,应该更多地发明自己的技术,创造自己的品牌,设计自己原创的产品。中国应该没有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教育非常重要。到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将减缓。未来除了人们的收入会增加之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实体经济 经济增长 失业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肖奎 程宝库
国际证券监管碎片化是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国际证券监管碎片化导致各国证券监管的朝底竞争,各国证券监管和执法的代沟,免费搭车和旁观者效应问题,从而诱发金融危机。集中化国际证券监管体制能够有效消除这些问题。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只有实现国际证券监管集中化,才能有力地防止或减少未来的金融危机。国际证券监管集中化的实现路径包括赋予国际证监会组织更大的权力,建立集中化的全球性证券监管者。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国际证券监管 碎片化 集中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静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上的不足,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世界各国强有力的干预刺激下,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新形势下加强银行监管势在必行。在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对商业银行进行合规性监管仍将是现实情况下我国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我国银行监管现存的问题,建立监管的博弈模型,得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并从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监管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监管的国内国际协调、完善国内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等方面对我国现行银行监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勇 刘燕
金融危机暴露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监管制度的缺陷。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多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留存和加强信息披露两个方面。文章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监管改革的最新进展,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监管改革的内容、难点以及可能的影响,结合正在修订中的监管改革措施,提出了我国改革资产证券化监管的思路。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魏鹏
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对美国信用卡危机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美国相比,我国信用卡产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并未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市场拓展速度不断加快,风险控制要求更高,外包经营需求显现。但由于多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产业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各银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信用卡业务发展中,要平衡市场拓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转型中谋发展,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注重产品与业务创新,密切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从各个环节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借助后台业务外包加速产业价值链整合,促进国内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治民 高宇
此次金融危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始终将为实体经济的需求服务为目标,并维持相对稳健的杠杆水平,是中国金融业在危机中保持较好表现的根本原因。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是重中之重,而这又与金融业监管高度相关。本文在剖析当前中国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的基础上,借鉴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改进经验,提出金融业监管要探索"中国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基础是稳健高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一鸣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经济调整和转型的进程。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在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外部需求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条件下,如何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改变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解决这些重大课题,最根本的是要推动经济战略性转型,加快增长模式战略性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体制改革战略性突破,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经济战略性转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涂怡雯
创新是金融体系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表面上看是因为金融创新导致了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5年的中国股灾,但实质上是由于监管者对创新的应对不够。尤其是由技术驱动带来的金融创新,往往游离于传统监管之外,面对传统监管制度以及手段较为落后的情况,推动监管改革理论的创新势在必行。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技术监管 理论创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余文建 黎桂林
合理的监管应该允许但不激励市场投机,如何把握好监管的尺度,将是改革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考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对既有金融监管体系的反思、批评不绝于耳,寻求变革的努力从未停止。随着危机逐步见底,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从目前的情况看,美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仙慧
后危机时代,混业经营纵深层次发展的大势下,国际金融监管协调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对此,须发挥以G20、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监管协调作用,以单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为基石,以区域化监管协调为阶梯,构筑三位一体的全球金融监管协调体系,方能弥合碎片化监管之缺。于中国而言,一方面,要从自身金融现实出发,靠拢国际监管标准;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参与到国际监管协调体系的改革进程中,维护本国金融利益。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混业经营 金融监管 国际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