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44)
2023(12718)
2022(11207)
2021(10625)
2020(8865)
2019(20599)
2018(20596)
2017(38930)
2016(21138)
2015(23823)
2014(23753)
2013(23317)
2012(21128)
2011(19168)
2010(19219)
2009(17592)
2008(17146)
2007(15005)
2006(13136)
2005(11734)
作者
(60594)
(50388)
(49929)
(47521)
(32141)
(24129)
(22517)
(19698)
(19111)
(17978)
(17224)
(17021)
(15978)
(15948)
(15436)
(15416)
(15028)
(14943)
(14355)
(14295)
(12436)
(12325)
(12026)
(11410)
(11186)
(11175)
(11172)
(11049)
(10116)
(9878)
学科
(79241)
经济(79111)
管理(68042)
(61903)
(53221)
企业(53221)
方法(36516)
数学(31069)
数学方法(30728)
(24150)
(21676)
中国(20633)
(19618)
业经(19079)
(17794)
(15466)
财务(15393)
财务管理(15363)
地方(14961)
企业财务(14593)
农业(14232)
理论(14214)
(13876)
贸易(13867)
(13527)
(13472)
技术(13434)
(13415)
环境(13233)
(13131)
机构
大学(302617)
学院(298827)
管理(122016)
(116342)
经济(113711)
理学(106059)
理学院(104891)
管理学(103240)
管理学院(102688)
研究(97496)
中国(72341)
(64344)
科学(59988)
(56478)
(48166)
(46733)
业大(45114)
财经(44797)
中心(43971)
研究所(43704)
(43322)
(40683)
北京(40466)
(39009)
师范(38670)
农业(36469)
(35504)
(34871)
经济学(34135)
财经大学(33401)
基金
项目(206313)
科学(162815)
研究(152360)
基金(150661)
(130472)
国家(129391)
科学基金(111902)
社会(95673)
社会科(90520)
社会科学(90497)
基金项目(80664)
(79706)
自然(73125)
自然科(71390)
自然科学(71376)
自然科学基金(70116)
教育(69880)
(67393)
编号(62643)
资助(61295)
成果(51274)
(46003)
重点(45549)
(43107)
(42564)
课题(42534)
(41107)
创新(40154)
教育部(39772)
科研(39318)
期刊
(128045)
经济(128045)
研究(88691)
中国(58087)
学报(46841)
管理(45167)
(43870)
科学(43579)
(42265)
大学(35870)
教育(34218)
学学(33619)
农业(29094)
技术(24938)
(24821)
金融(24821)
财经(21932)
业经(20751)
经济研究(19313)
(18544)
问题(16384)
图书(15978)
理论(15472)
科技(14917)
(14530)
实践(14246)
(14246)
(13935)
技术经济(13740)
现代(13726)
共检索到434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冠楠  金世华  蒋峰  贾丽丽  李荣耀  
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二期工程特点,对退耕成果潜在管护主体、管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管护的激励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潜在管护者是劳动力转移程度较低、依赖传统农业的退耕户,而现行工程对其瞄准性较差;原因在于工程对影响其决策的核心因素:农户农产品供给能力、向工副业转移的能力、造林的经济效益的有效激励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后期应实行差别化补贴待遇、降低农户管护的风险、提高林副产品的相对价值等政策建议,以激励特定农户增加对林木自发性管护的力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燕  董耀  
基于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采用2012年农户调查数据,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政府强制推动的背景下,参与方式与参与程度、政策认知及政策执行力度是影响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主导因素,退耕还林净效用、家庭禀赋的作用弱化。其中:①政府强制参与将导致农户抵制;被征求过意见、了解补偿政策、知道退耕还林目的和按时收到补偿款的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强。②土地机会成本对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几乎没有影响,但土地机会成本上升、造林营林成本高,削弱了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同时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的负向作用不容忽视。③林木及林地产权收益的正向作用显著,经济补偿、林业收益、结构调整收益的影响未能得到证实。④以种植业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弱。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云泰  
近期,根据中央有关文件和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有关部委制定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旨在通过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对生态脆弱地区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以促进生态环境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退耕规模、任务安排、政策支持、监测考核等内容。考虑到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燕  周庆行  
运用公共经济学中中央政府与地方职能划分的原则、土地竞租原理和产权经济学理论,分析了退耕还林中地方政府和农民承担的成本和收益损失。认为中央政府在退耕还林中忽视了地方政府的利益需求,不仅对地方政府在退耕还林中的生态贡献补偿不足,而且加重了地方政府的工作负担和财政负担,对地方政府缺乏激励;对农民的补偿较之于其在退耕还林中承担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林业经营的巨大风险,现有补偿数量不足,时间短;林地承包经营权限制性强、缺乏可交易性又使产权激励功能弱化。退耕还林要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返弹”的目标,必须加大对退耕还林地区地方政府和农民补偿额度,并建立长期、稳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邹蓓蓓  林震  
通过外部性理论解释了“退耕还林”中农民参与长效性不足的原因,介绍了我国现行的以个体承包制为代表的激励机制,指出了现行个体承包制中存在的产权制度不完整、产权落实不到位及界定模糊等问题,详细分析了这些问题对农民参与长效性的负面影响,并从私人收益保障和生态效益补偿两个维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剑峰  
一.退耕还林的政策目标与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盲目毁林开荒、陡坡耕种,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现象不断加剧,进而使得这些地区的土地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持续衰退。在业已启动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中,涉及面最广、私人部门参与程度最深的工程是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目标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在全国范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儒  姜志德  谢晨  
本文采用调研获取的17省1757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退耕区农户的复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后退耕时代下,退耕区农户的复耕意愿较低。户主的性别、年龄、农户家庭的劳动力数量显著影响农户的复耕意愿;退耕区农户家庭类型呈现多元化,农户的异质性会削弱农户的复耕意愿;农户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显著影响农户的复耕意愿,其中对政策了解透彻、参与工程建设、对工程满意度高的农户复耕意愿较低。同时,退耕区农户具有较强的退耕意愿,退耕积极性越高的农户发生复耕的概率越大;退耕农户预期本村复耕发生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上,复耕预期比例低的农户,其复耕意愿也低。此外,退耕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廖卫东  
本文分析了退耕还林中的产权冲突,指出退耕还林政府规制优化措施之一是在强化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妥善安排好农民的生计,合理安排农民补偿性收入的“收益流”;政府规制改善措施之二是采取“弹性”的退耕还林政策协调中央、地方与农民在还林“经营权”上的冲突。退耕还林成功与否还在于国家能否建立起有效的公益林营造激励机制体系,出台相应的公益林营造激励机制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远飞  
长期以来,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业用地,用于农业生产。目前,《湿地公约》等多个国际公约中均明确了建立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并在公约中的相关法律条文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整体而言,国际社会湿地恢复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直接付费、反响财政激励、税收优惠等财政措施以及公众教育、独占资源使用及缓解银行等非财政方式。通过对国际社会湿地恢复机制相关立法及激励机制内容的考察,我国也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财政及非财政措施,提升我国"退耕还林"的政策效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蒋宏飞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因工作和政策因素,个别地方也出现一些复耕或敷衍情况。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效,本文从农户角度提出了使其持续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激励约束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娜  李桦  孙熠  
基于安塞县272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和Logistic-ISM模型实证分析农户退耕成果维护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结果表明:农户退耕成果维护意愿与维护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65.44%的农户表现出维护意愿与维护行为的不一致。从Logistic回归结果看,农户对退耕政策的满意度、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对退耕还林的收入预期等6个因素对农户维护退耕成果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具有显著影响。从解释结构模型ISM结果来看,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未来收入预期属于表层直接因素;退耕林木的成活率、农户对退耕政策的满意度属于中层间接因素;政府验收落实、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后续公共服务是深层次的根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箐  魏建  
中国公立医院现行的医生激励机制难以有效激励医生合理医疗。依据赫希曼(Hirschman)的"退出-呼吁"理论,文章首次构建博弈模型分析患者呼吁在约束医生行为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了患者退出对医生行为的影响。当二者成本较低时,患者退出和呼吁能够约束医生合理医疗。但随着患者退出和呼吁成本的提高,上述机制作用下降,直至完全无效。此外,患者退出有利于正面激励医生。文章围绕降低患者的退出和呼吁成本,从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入手,重构医生激励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肖龙阶  陈爱江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而在国防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又具有特殊性。本文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特点,提出建立健全科学激励机制的方法和措施。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默  
通过对陕北退耕还林(草)区的深入调研发现: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观念落后、技术缺失和农地分散经营等因素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后退耕时代”只有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才能保证退耕还林(草)成果“保得住、不反弹”。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运国  郑明晖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物联网生态和激励机制的相互推动关系,认为物联网生态有助于企业形成精准激励机制,解决团队生产中的搭便车问题。精准激励机制能够协调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过来,推动物联网生态的发展。进一步地,文章以海尔的链群合约为例,介绍了链群合约如何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设计精准激励机制以推动物联网生态的发展以及链群合约的激励效果。本研究对平台企业如何推动员工执行物联网生态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