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43)
- 2023(13490)
- 2022(11798)
- 2021(11254)
- 2020(9517)
- 2019(21967)
- 2018(22209)
- 2017(43290)
- 2016(23796)
- 2015(26800)
- 2014(27294)
- 2013(26893)
- 2012(24898)
- 2011(22594)
- 2010(22672)
- 2009(20827)
- 2008(20463)
- 2007(18192)
- 2006(16149)
- 2005(14496)
- 学科
- 济(87883)
- 经济(87773)
- 管理(65723)
- 业(61857)
- 企(50888)
- 企业(50888)
- 方法(41370)
- 数学(35846)
- 数学方法(35460)
- 中国(26184)
- 制(25310)
- 银(24302)
- 银行(24155)
- 财(23939)
- 农(23706)
- 行(22771)
- 学(21377)
- 业经(18848)
- 融(18266)
- 金融(18258)
- 地方(16854)
- 贸(16473)
- 贸易(16461)
- 易(16015)
- 理论(15811)
- 农业(15227)
- 体(15090)
- 务(14887)
- 财务(14808)
- 财务管理(14780)
- 机构
- 大学(339057)
- 学院(335990)
- 管理(129984)
- 济(129525)
- 经济(126436)
- 研究(114907)
- 理学(111484)
- 理学院(110168)
- 管理学(108263)
- 管理学院(107629)
- 中国(90824)
- 京(73508)
- 科学(72293)
- 财(63693)
- 农(59429)
- 所(59247)
- 研究所(53972)
- 中心(52017)
- 业大(51773)
- 财经(50594)
- 江(50012)
- 农业(47184)
- 北京(46769)
- 经(45903)
- 范(44063)
- 师范(43573)
- 院(41570)
- 州(41130)
- 经济学(38604)
- 财经大学(37818)
- 基金
- 项目(224955)
- 科学(174552)
- 研究(162923)
- 基金(161527)
- 家(141805)
- 国家(140636)
- 科学基金(118772)
- 社会(99490)
- 社会科(94082)
- 社会科学(94055)
- 省(87847)
- 基金项目(85851)
- 自然(78573)
- 自然科(76691)
- 自然科学(76667)
- 自然科学基金(75285)
- 教育(75049)
- 划(74741)
- 资助(67421)
- 编号(66958)
- 成果(55729)
- 重点(50224)
- 部(49668)
- 发(47169)
- 课题(46644)
- 创(46309)
- 科研(43362)
- 创新(43219)
- 教育部(41994)
- 大学(41618)
- 期刊
- 济(142338)
- 经济(142338)
- 研究(103651)
- 中国(64974)
- 学报(57768)
- 农(53536)
- 科学(51038)
- 管理(47740)
- 财(47292)
- 大学(42525)
- 融(42306)
- 金融(42306)
- 学学(40033)
- 教育(38830)
- 农业(35502)
- 技术(27591)
- 财经(24757)
- 业经(23335)
- 经济研究(22773)
- 经(20931)
- 问题(19063)
- 理论(18407)
- 业(17768)
- 图书(17707)
- 实践(16984)
- 践(16984)
- 科技(16116)
- 版(15693)
- 技术经济(15189)
- 现代(15123)
共检索到5036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文超 刘妤洵
银行体系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而我国银行中大量的不良资产的存在,使得金融业中所蕴藏的风险可能危及金融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通过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分析,一方面化解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减少金融泡沫;另一方面,则通过重组银企关系,加强银行内控、外部约束,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金融创新和建立市场信用体系,来实现银行业的稳定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董展眉
2005年开始,主要产业在加入WTO谈判中获得的过渡期大部分结束,进口贸易自由化程度空前提高,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和进口激增必将对我国产业造成冲击,进口贸易救济工作面临严峻考验。为此要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贸易救济体系。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元龙 温彬
在加入W TO的“后过渡期”,随着保护性安排的逐渐结束,入世的冲击将进一步显现,中外资银行将在“三大领域”与“十大业务”展开激烈的竞争,中国银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资银行能否充分利用这最后的时机,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W TO后过渡期中国银行业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中资银行加快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强对外资银行的调控与监管。
关键词:
WTO 后过渡期 核心竞争力 改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孙菁华
我国加入WTO后,按照与世贸组织的协议,五年后即2007年我国将对外全面开放银行业,因此我国的银行机构必须在这五年的过渡期里做好各项准备以应对外贸银行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入世”后过渡期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入世”后渡期 我国商业银行 挑战与选择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薛弥
面对2006年可以预期的更趋激烈的竞争,2005年的疾行是一笔交易,用它来换取未来从容腾挪的时间和空间。疾行过后的2006年粉墨登场,作为中国金融业走向全面对外开放的最后一年,我们要以执着坚韧之精神面对希望毫无反顾地奔腾而去,一如远古的夸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发彬
在国际分工、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以及世界性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进一步扩散的背景下,原产地规则已经发展成为各国在WTO体制下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有力工具。本文就原产地规则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它对我国在WTO后过渡期的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汉民
加入 WTO 三年来,我国的对外经贸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如何调整现行的贸易政策,已是紧迫的任务。本文认为,必须以本国利益为主,兼顾国内、国际两方面利益,在 WTO 框架中,寻求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定位,这是现阶段我国贸易政策调整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贸易政策 “入世” 后过渡期 框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旭宏 王一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外贸进出口已持续3年高速增长。这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进出口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2005年,我国将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外贸企业将面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因此,要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外贸进出口水平。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健
零售业市场准入限制已按承诺时间要求全面放开,我国零售业已进入WTO后过渡期,这就意味着国内零售业竞争国际化已成为现实。如果不认真对待或及早准备后过渡期的挑战,国内相关产业必将受到严重冲击。为此,本文提出了我国零售业在WTO后过渡期背景下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后过渡期 零售业 发展对策 竞争国际化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孙毅彪
2005年,我国进入了履行“入世”承诺的后过渡期。研究分析“入世”后过渡期对海关工作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对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稳健发展,切实提高海关把关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后过渡期 海关 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钟承智
在“入世”后过渡期,中国金融业开放进一步加快,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本文在对“入世”以后三年过渡期内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入世”后过渡期竞争环境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中国商业银行加快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
中国商业银行 竞争 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劲
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内生性,是银行业与生俱来的内生特点,其形成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1.低杠杆率。巴赛尔新资本协议虽然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但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银行业高负债率、低杠杆率的特点仍然突出,以较少的资本撬动较大规模的资产,既是银行业特有的行业特点,也成为导致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重要原因。随着资本监管的逐步深入,资本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中最稀缺的资源和银行与监管部门博弈的主要对象,各种规避资本监管的方法被商业银行冠之以业务创新纷纷出炉,监管资本套利的手段层出不穷,这又进一步推高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周俊仰 周飞虎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系统性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对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平稳增长产生了巨大冲击,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银行体系脆弱性包含于金融体系脆弱性之中,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银行体系对于任何国家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田艳芬 陈守东 邵志高 杨东亮
银行体系脆弱性是在银行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银行体系内多种风险的积聚状态。本文分析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周期性与内生性特征,构建出月度核心测度指数,识别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运用平滑区制转移模型(STAR)研究其动态演化路径,并利用自助抽样法对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较高,并持续在较高的水平上振荡;其动态变化路径是非单调积聚的,从高区制状态返回到低区制状态需要较长时间;未来一段时期的银行体系脆弱性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关键词:
银行体系脆弱性 核心测度 区制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