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79)
2023(8074)
2022(6866)
2021(6648)
2020(5358)
2019(12543)
2018(12256)
2017(21504)
2016(12604)
2015(14162)
2014(14023)
2013(13064)
2012(12038)
2011(11241)
2010(11842)
2009(10477)
2008(10486)
2007(9763)
2006(9061)
2005(8455)
作者
(31623)
(26205)
(26092)
(25134)
(17068)
(12389)
(12052)
(10231)
(10057)
(9839)
(8942)
(8747)
(8634)
(8394)
(8357)
(8143)
(8074)
(7813)
(7692)
(7560)
(6866)
(6464)
(6327)
(6141)
(6064)
(5933)
(5917)
(5887)
(5284)
(5154)
学科
(37014)
经济(36972)
(35559)
管理(33109)
(27794)
企业(27794)
教育(20879)
中国(18262)
(16222)
(13131)
方法(12036)
农业(11359)
(11162)
理论(11149)
业经(9708)
数学(9629)
数学方法(9407)
(9222)
(9152)
(8526)
贸易(8520)
地方(8453)
(8358)
技术(8026)
教学(7855)
(7831)
财务(7806)
财务管理(7796)
(7446)
企业财务(7388)
机构
学院(165981)
大学(165918)
(61783)
研究(60460)
经济(60111)
管理(57893)
理学(48793)
理学院(48149)
管理学(47318)
管理学院(46920)
中国(41026)
(36498)
科学(32644)
教育(32628)
(32534)
师范(32401)
(32116)
(29396)
(28107)
中心(26350)
研究所(26190)
师范大学(26086)
北京(24263)
财经(23972)
技术(22411)
(22067)
(21997)
职业(21824)
(21644)
(21594)
基金
项目(98416)
研究(84618)
科学(79294)
基金(66771)
(55767)
国家(55030)
社会(50476)
社会科(47432)
社会科学(47423)
教育(47292)
科学基金(46771)
(39902)
编号(38652)
(35424)
成果(35295)
基金项目(32958)
课题(30607)
资助(27405)
自然(26901)
(26339)
自然科(26201)
自然科学(26193)
自然科学基金(25771)
(23894)
(23560)
重点(23532)
(23182)
规划(23102)
项目编号(22906)
教育部(21568)
期刊
(75506)
经济(75506)
研究(62893)
教育(56628)
中国(45933)
(25172)
管理(22972)
(20578)
技术(19505)
科学(19079)
学报(18463)
(17243)
金融(17243)
大学(16131)
职业(16117)
农业(13763)
学学(13354)
业经(12972)
财经(11923)
经济研究(11667)
(11068)
论坛(11068)
技术教育(10594)
职业技术(10594)
职业技术教育(10594)
(10312)
问题(9139)
(8914)
(8465)
图书(7996)
共检索到274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雍军  魏小英  李珊  
我国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正式进入后脱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新使命。然而,面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专业学习、服务能力、资源供给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因此,职业教育要从营造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氛围、深入调整专业建设模式、全面落实乡村地区产教融合、提高扶贫措施针对性、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效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技术、人力支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田雪  
当前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满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文章对职业教育在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从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培训、精准服务、顶层设计五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对策,构建职业教育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德新   黄春雨  
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交汇期和政策叠加期。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作为阻断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主要推动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应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进程中出现的战略落地不足、农村人口空心化、乡村产业升级困难、区域振兴水平失衡等问题,应不断从管理体系、培养体系、产业联动体系、资源共生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为实现乡村善治“着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聚力”、促进乡村致富“出力”、缩小乡村差距“发力”,从而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同频共振、统筹衔接、协同推进,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应有贡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晓山  
要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就要通过深化改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精准脱贫进程中,政府等因素起主导作用,但也要注意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在配置扶贫资源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要通过教育脱贫尤其是真正落实9年义务教育来全面消除贫困、确保贫困不反弹;将产业扶贫与医疗扶贫有效结合,增强贫困人口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其人力资本,增加收入,尽早实现脱贫。目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政府部门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现已构筑起全党全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可以实现的。但到2020年全部脱贫后,还需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以脱贫可持续性为标准,清醒分析脱贫成果;将本土化和专业化人才作为产业脱贫可持续的基础;以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为保障,充分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杜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放在治国理政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开创性地提出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组织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这里,就如何认识8年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和实践经验,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谈一些看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姚敏   陈新力  
互联网普及打破了时空限制,破解了“三农”发展的困境。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综合运用分位数回归、工具变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互联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从移动设备还是固定设备使用互联网,均可以显著降低农民陷入贫困的概率,进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互联网使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对处在贫困边缘、高脆弱性的人口发挥更大的作用;(3)进一步对作用机理进行检验,发现提高信息搜寻能力、增加社会资本积累、促进非农就业以及提高民间借贷水平均是互联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史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与拓展有着不同的内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心在于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并提升脱贫质量,同时防止新生贫困产生;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心在于实现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优秀工作机制、脱贫攻坚精神以及扶贫资产等在乡村振兴阶段的承接应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既需要保持既有扶持政策的阶段持续性,同时针对返贫风险高的脱贫人口和贫困边缘人口建立预警监测机制;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则需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与顺利转型。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姚敏  陈新力  
互联网普及打破了时空限制,破解了“三农”发展的困境。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综合运用分位数回归、工具变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互联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从移动设备还是固定设备使用互联网,均可以显著降低农民陷入贫困的概率,进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互联网使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对处在贫困边缘、高脆弱性的人口发挥更大的作用;(3)进一步对作用机理进行检验,发现提高信息搜寻能力、增加社会资本积累、促进非农就业以及提高民间借贷水平均是互联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芳  张鹏  张敏欣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上岗是国家生态扶贫的重要举措,为助力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以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目标过渡期,如何做好过渡衔接,稳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文章以青海省1.9万名脱贫生态护林员情况为例,就其持续发挥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出意见和建议,供相关方参考。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苏雪  张莉琴  
中国信贷扶贫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伴随着政府和市场如何配合的问题。论文通过对中国信贷扶贫政策演变的分析发现,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实施之前的信贷扶贫均未有效缓解贫困户的信贷排斥。进一步,结合相关研究对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角度展开考察,发现只有政府和市场在适当的层面上发挥作用才能缓解贫困户的信贷排斥。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对低收入农户的信贷帮扶仍然需要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以有为政府促成有效市场,持续为巩固脱贫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杜尚荣   王著琴  
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助力器,二者有效衔接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题中应有之举。二者有效衔接意味着回归立德树人在地化的价值本位,巩固赓续民族文化的价值基调,坚定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立场,铸牢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在衔接的底层逻辑中,巩固拓展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成果是衔接的前提,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是衔接的重心,激活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力是衔接的动能,发挥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优势是衔接的蹊径,形成民族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良性循环是衔接的旨归。在具体衔接路径上,应建立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成果数智化动态监测机制,稳固衔接的基础;借助民族教育提高村民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夯实乡村持续发展基因;依托民族教育盘活本土资源,实现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挖掘各类民族教育助农功能,促进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衔  杨莉  吴世艳  
我国已经如期实现了精准脱贫的目标,成功按期消除了绝对贫困,这同时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如何巩固深度贫困地区和人口的扶贫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退化或返贫,应当是后扶贫时代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经验证明,当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按标准成功摆脱贫困以后,会出现一定的退化现象,从而需要有一个脱贫成果的巩固期。特别是那些通过收入再分配实现脱贫的地区和人口,有比较大的可能出现退化。因此,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规模性退化仍然有赖于脱贫人口和地区的自生能力的提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蔡军  
随着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进一步的优化升级,职教集团在巩固深化扶贫成果、构建减贫防贫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作用优势日益凸显。反思当下职教集团接续扶贫工作在研究深度、顶层设计及实践路径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把握职教公益性内涵,明确巩固深化扶贫成果的方向要义;做好扶贫整体性规划,聚合多元巩固深化扶贫成果;回归教育扶贫语境,深化内涵式接续帮扶"等行动路径,实现集团发展与减贫防贫的有机融合,促进提升减贫防贫效能,为后脱贫时代教育减贫防贫持续发力贡献职教力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毕洁颖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阐释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三区三州"脱贫地区而言,应有效利用政府掌握的强财政资源配置权,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诱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制度安排,针对民族脱贫群众的弱人力资本特征,寓培训于田头,切实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资源、政府、市场、技术和人协同效应下的"阶梯式上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产生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成效。最后,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提高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强化与农产品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对接、加强村社内部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和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调整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毕洁颖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阐释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三区三州"脱贫地区而言,应有效利用政府掌握的强财政资源配置权,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诱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制度安排,针对民族脱贫群众的弱人力资本特征,寓培训于田头,切实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资源、政府、市场、技术和人协同效应下的"阶梯式上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产生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成效。最后,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提高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强化与农产品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对接、加强村社内部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和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调整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