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78)
2023(9335)
2022(8166)
2021(7788)
2020(6581)
2019(15282)
2018(14924)
2017(28308)
2016(15657)
2015(17454)
2014(17544)
2013(17212)
2012(16357)
2011(14935)
2010(15389)
2009(14301)
2008(14449)
2007(13431)
2006(11823)
2005(10635)
作者
(44826)
(37654)
(37546)
(36180)
(24105)
(17907)
(17299)
(14616)
(14078)
(13689)
(12763)
(12465)
(11967)
(11943)
(11936)
(11785)
(11779)
(11074)
(10929)
(10912)
(9394)
(9254)
(9226)
(8645)
(8622)
(8519)
(8475)
(8391)
(7670)
(7596)
学科
(62347)
经济(62278)
(45986)
管理(45020)
(34981)
企业(34981)
方法(28421)
数学(25083)
数学方法(24796)
(22728)
(19137)
中国(17106)
农业(15172)
(13832)
业经(13332)
(13232)
贸易(13229)
地方(12921)
(12862)
(12732)
(11384)
财务(11354)
财务管理(11328)
(11100)
(10749)
企业财务(10746)
银行(10726)
(10222)
(9871)
金融(9869)
机构
学院(226038)
大学(225352)
(94072)
经济(91975)
管理(86087)
研究(77758)
理学(73420)
理学院(72598)
管理学(71414)
管理学院(70952)
中国(59582)
(47032)
科学(46171)
(46165)
(39604)
(39603)
中心(36546)
研究所(35680)
财经(35573)
(35489)
业大(32647)
(32112)
农业(31065)
(30541)
师范(30303)
北京(29646)
经济学(28779)
(27939)
(27751)
财经大学(26051)
基金
项目(143835)
科学(112612)
研究(108506)
基金(102846)
(88702)
国家(87884)
科学基金(74344)
社会(67764)
社会科(64067)
社会科学(64046)
(56263)
基金项目(53490)
教育(50527)
(47716)
自然(46397)
编号(45916)
自然科(45220)
自然科学(45203)
自然科学基金(44413)
资助(42410)
成果(39311)
(32762)
重点(32695)
课题(31984)
(31535)
(29374)
(28531)
教育部(28033)
项目编号(27499)
创新(27486)
期刊
(106704)
经济(106704)
研究(67562)
中国(44117)
(37022)
(36378)
学报(33644)
科学(31165)
管理(29646)
教育(25983)
大学(25517)
农业(24563)
学学(23910)
(23748)
金融(23748)
技术(18957)
业经(17903)
财经(17446)
经济研究(16996)
(14988)
问题(14244)
(12531)
(12279)
(11530)
技术经济(11222)
理论(11101)
图书(10642)
统计(10514)
国际(10226)
商业(10158)
共检索到340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芳  范冰洁  黄德林  阚立娜  罗文春  
后脱贫时代下中国贫困治理的重心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工作模式、扶贫形势的转变要求相对贫困治理战略与制度推出适应性创新框架。从相对贫困成因切入,基于多维视角,构建"人的发展—社会保障—开放共享"相对贫困治理分析框架,并结合国际相对贫困治理案例以及中国减贫经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贫困治理路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康彦华  豆小强  张明春  王晓娟  
受地域、产业及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国定贫困县产业单一,发展能力不足,贫困人口脱贫后容易返贫。本文立足西北五省选取9个样本县,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计算各县的金融扶贫效率,并运用 Tobit 模型对影响金融扶贫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确定了影响因素及各因素影响程度。从巩固脱贫成效、提高金融扶贫效率的角度出发,建议对脱贫摘帽后的国定贫困县,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在保证脱贫成效的基础上提高金融扶贫效率,深化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推进金融扶贫由"特惠"向"普惠"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政府职责的再界定及农民自主性的激发,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场域政府主体性及农民主体性建构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体系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国家义务的话语,导致了政府政治主体性的凸显与行政主体性的弱化,由此引发了农民权利的道德化及权利与责任的失衡。在后脱贫时代,需要加快均衡性的贫困治理体系的构建,实现政府政治主体性与行政主体性及农民权利与责任的对称性均衡。在具体路径上,可以从加强贫困治理体系的法制化及标准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赋权增能来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及构建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等路径,推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体系的均衡性转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郑琼洁  潘文轩  
进入后脱贫时代,我国的相对贫困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相对贫困、农村相对贫困、公共服务相对贫困、经济相对贫困四个方面,其产生的根源均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要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入手构建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机制。解决区域性相对贫困的关键是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消除农村相对贫困要依托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通过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公共服务相对贫困要求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间、城乡间和人群间的均等化供给。治理经济相对贫困的重点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除了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外,还要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分配、促进经济机会公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晓夏  赵秀凤  
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从分析贫困根源、剖析贫困实质、明确贫困治理主体和消除贫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逻辑完整的、彻底性的阐释。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贫困治理相关论述,对找准中国未来贫困治理转型的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后,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治理目标、顶层设计、配套机制、制约因素等均会引起贫困治理战略的大转型,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中国贫困治理发展的基本盘,有助于明晰未来贫困治理发展思路。同时,必须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多维贫困问题、推动贫困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无缝衔接、解决扶志与扶智个体发展等问题上下功夫,争取构建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中国贫困治理理论体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兰剑  慈勤英  
后脱贫攻坚时代,中国农村反贫困形势进入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的新阶段,面临着新形势:"两无人口"数量巨大,兜底脱贫压力激增,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已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大,农村贫困人口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反贫困"造血"功能不足,救助标准过低,兜底脱贫作用有限,救助政策简单叠加,能力提升政策缺失,低收入群体争当"贫困户"。面对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反贫困的新形势,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亟需强化兜底脱贫保障和政策衔接,更加关注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规避救助依赖,建立贫困风险预警机制,注重贫困者长远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的内涵不仅指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还包括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人能力受限。有诸多原因导致贫困的产生,例如脱贫攻坚政策性因素、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口流动带来的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性的贫困、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贫困、身心限制及能力不足等因素。目前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相对贫困的分析,在城乡融合角度研究相对贫困,还要重视贫困的社会治理转向,构建中国特色减贫话语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期刊] 求索  [作者] 胡志平  
相对贫困成为解决绝对贫困后的贫困治理主战场。传统的社会排斥视角、脆弱链接宏观与微观的基本公共服务因子。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一项基本权利构筑了发展机会基础,内生动力的关键机制。由此,农村相对贫困是因基本公共服务不足而带来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主的脱贫内生动力机制,实现从传统的增长模式到赋权模式,从兜底机制到增能机制,从量到质的结构转型的三大转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三贵  
通过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坚持不懈的反贫困实践,中国在2020年成功消除了现有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的减贫规模和速度全球绝无仅有,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内外研究者正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探究中国的脱贫之路。华中农业大学李志平副教授的力作《中国脱贫之路:基于贫困户的经济决策质量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版)正是众多研究中的优秀著作之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三贵  
通过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坚持不懈的反贫困实践,中国在2020年成功消除了现有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的减贫规模和速度全球绝无仅有,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内外研究者正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探究中国的脱贫之路。华中农业大学李志平副教授的力作《中国脱贫之路:基于贫困户的经济决策质量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版)正是众多研究中的优秀著作之一。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小林  冯贺霞  
2020年后,中国扶贫工作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本文首先回顾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标准的相关文献,基于可行能力理论从"贫"和"困"的视角构建了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概念框架,然后在对基本需要法和能力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国家的国别经验研究,提出了中国2020年后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政策取向。本文认为,2020年后中国应采用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没有必要与OECD国家相对贫困标准接轨。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既要包括反映"贫"的经济维度,也要包括反映"困"的社会发展维度,还要包括生态环境维度:在经济维度,需要考虑收入和就业两个方面;在社会发展维度,需要考虑教育、健康、社会保障、信息获得等方面;而新发展理念以及生态补偿脱贫实践经验要求把生态环境纳入多维贫困框架中。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红  段雪辉  
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任务就将结束,脱贫后脱贫村的振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因此,刚刚摆脱贫困的脱贫村亟需从治理有效着手推动乡村振兴。但脱贫村的治理面临着内生治理能力不足、行政化扶贫力量淡出、脱贫村内部矛盾激化以及乡村振兴的多重压力和挑战,亟待优化调整。实现脱贫村的有效治理可以从构建合作治理模式、重塑困难群体合法性、建立开放的农村治理体系以及强化村民内部政治参与等多个角度推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孙久文  夏添  
中国在2020年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贫困问题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由于中国相对贫困现象较为突出,并与绝对贫困存在交叉,这使得以基尼系数为基础的相对贫困测度失真。本文首先通过回顾中国的贫困线调整和扶贫政策演变,分析贫困类型的转变;然后对城乡二元结构未打破背景下的农村相对贫困规模进行测算,提出基尼系数区域化的设想;最后对城乡统筹下的相对贫困线设定进行现实考量,并给出设计方案。即:中国2020年之后的相对贫困线设定应采取两区域、两阶段方法——非沿海地区实施绝对贫困线相对化、沿海地区实施基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对贫困线,并每5年上调一次;2035年中国进入城镇化后期,相对贫困标准整体进入以全民可支配收入为识别基础的阶段。未来贫困治理仍需要在工作培训、区域转型、多维和精准识别上不断提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丹  程丹  邓明艳  
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和历史性跨越,而合作社作为农村重要的组织载体,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合作社跨期贫困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合作社提升农户福利的理论机制及其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6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合作社具有跨期贫困治理功能,从全面脱贫阶段到衔接过渡阶段再到乡村振兴阶段,合作社能够持续发挥贫困治理功能,但不同阶段的贫困治理目标和内容具有异质性;(2)合作社主要通过帮助农户进行风险管理和提升生计资本来实现跨期贫困治理;(3)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具有政府干预背景,能够盘活农村各类资源,从而有效发挥贫困治理功能;(4)合作社在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跨期贫困治理绩效具有异质性,在全面脱贫阶段和衔接过渡阶段,脱贫摘帽区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方面的贫困治理绩效要优于非脱贫摘帽区。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合作社的功能和绩效,为新时期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改革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结束,新时代的贫困治理将以相对贫困为核心。相对贫困具有相对性、转型性、发展性、多维性、结构性和特殊群体性等特征,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统筹考虑相对贫困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新型贫困治理机制。尽管一些区域已经开展相对贫困的治理实践,但这些实践缺乏彼此间的比较,扶贫标准相对混乱且贫困治理方案欠缺系统性思考。构建新时代的贫困治理机制,应转变现有的贫困治理理念与话语,制定新的贫困治理战略,完善贫困治理体制,整合贫困治理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