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29)
2023(2708)
2022(2360)
2021(2140)
2020(1806)
2019(4098)
2018(3979)
2017(7632)
2016(4448)
2015(5079)
2014(5047)
2013(5065)
2012(5049)
2011(4811)
2010(5072)
2009(4285)
2008(4550)
2007(3964)
2006(3690)
2005(3204)
作者
(14979)
(12704)
(12428)
(11869)
(8196)
(6217)
(5528)
(4834)
(4787)
(4680)
(4607)
(4421)
(4297)
(4136)
(4055)
(3889)
(3794)
(3679)
(3622)
(3587)
(3360)
(3303)
(3103)
(2996)
(2918)
(2902)
(2876)
(2703)
(2644)
(2614)
学科
(18880)
经济(18852)
管理(10896)
(10660)
方法(8304)
(8124)
企业(8124)
数学(7163)
数学方法(7040)
(5741)
中国(5366)
(5364)
(4531)
地方(4233)
(3912)
农业(3711)
业经(3669)
(3129)
贸易(3126)
(3076)
金融(3075)
(2995)
(2983)
银行(2964)
理论(2921)
(2871)
(2853)
(2554)
环境(2497)
(2458)
机构
大学(72494)
学院(69857)
研究(28485)
(27462)
经济(26939)
管理(23832)
理学(20699)
理学院(20332)
中国(19911)
管理学(19785)
管理学院(19649)
科学(18877)
(15989)
(15928)
(15780)
研究所(14720)
(12751)
农业(12710)
业大(12046)
中心(11872)
(11605)
(11153)
师范(11022)
财经(10214)
北京(9879)
(9841)
(9298)
师范大学(9181)
科学院(8690)
(8673)
基金
项目(47286)
科学(37213)
基金(35225)
(32118)
国家(31886)
研究(31596)
科学基金(26237)
社会(20372)
社会科(19247)
社会科学(19239)
基金项目(18472)
(17876)
自然(17746)
自然科(17363)
自然科学(17355)
自然科学基金(17060)
(15987)
教育(15009)
资助(14636)
编号(11516)
重点(11334)
(10917)
(10281)
成果(10278)
计划(9672)
科研(9527)
(9358)
教育部(9020)
创新(8879)
课题(8870)
期刊
(30390)
经济(30390)
研究(21207)
学报(15072)
中国(14241)
(14166)
科学(13860)
大学(10822)
学学(10212)
农业(9610)
(9247)
管理(8402)
教育(7837)
(5870)
金融(5870)
财经(5107)
(5077)
经济研究(4674)
技术(4606)
(4566)
(4420)
业大(4312)
问题(4142)
业经(4070)
资源(3785)
农业大学(3696)
统计(3600)
世界(3593)
(3519)
国际(3315)
共检索到105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佳鞠  
步入后生育转变阶段的国家(地区)的总和生育率虽然都稳定在更替水平之下,但高低不一,最低者徘徊在1.0左右,最高者维持在更替水平附近,现阶段有近70%的国家(地区)总和生育率在1.5及以上,有8个国家(地区)总和生育率在1.3以下。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无法完全解释后生育转变阶段的生育水平差异,需要从更长远的社会变迁历程中找寻答案。借助奥格本的文化滞后理论分析发现,性别平等领域和婚育文化观念中的两种"文化堕距"——"性别平等困境"和"婚育文化冲突困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后生育转变阶段的生育水平差异。中国目前也已面临这两种"困境",为应对生育水平低迷的风险,亟须在各项公共政策设计中纳入性别平等理念,并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生育政策的包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路凤银  卫文星  卫双玲  张海洋  张体德  
以芝 麻4 个早 熟品种为 母本,6 个晚熟 品种 为父 本, 采用 N CⅡ 设计 ,对 其24 个杂 交 组合的生育 阶段进 行了分析 ,结果表 明:在出苗 ~现蕾 和盛花~ 封顶 阶段, 早熟 品种 比晚 熟品 种生 育天数短,生 长发育 快,而在终 花~成 熟阶段,早 熟品种 比晚熟 品种 生育 天数 长,灌 浆时 间长, 这是 早熟品种取 得高产 的重要生 理原因; 现蕾早 晚 可作 为芝 麻 早熟 性 的重 要指 示 性状, 而 初花 早晚 与 成熟期没有 直接关 系;在同一 生育期 内,各阶段 的生育 天数是互 相制约 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帆  
文章以总和生育率低于1.5持续时间达到20年及以上作为低生育率陷阱的判断标准,对66个1997年之前进入后生育率转变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变化趋势进行观察,有3个主要发现:一是低生育率陷阱并非偶然的存在,而且低生育率陷阱风险已经从22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二是低生育率陷阱并非不可避免,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从未降到1.5以下,其中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大多数年份都保持在1.7或1.8以上;三是低生育率陷阱并非不可以摆脱,但摆脱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只是少数。由于生育率长期在低生育率陷阱临界水平上波动,平均生育意愿显著低于更替水平,以及其他对生育率具有负面影响的人口学因素的强化,中国已经面临着低生育率陷阱的高度风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杨超  闫文德  项文化  方晰  梁小翠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生产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Chapin,1983;Chastain et al.,2006),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孝  王运华  庞静  陈浩  魏文学  
连续 2a的盆栽试验结果说明 ,分蘖期冬小麦钼含量随着土壤有效钼含量提高而提高 ,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尽管小麦经济产量与分蘖前期 (播后 45~ 5 6d)和盛期 (播后 85d)植株钼含量均有良好正相关 ,但分蘖前期单株干物重处理间没有差异 ,分蘖盛期单株干物重则随植株钼含量增加而增加。据此推测 ,冬小麦分蘖期以前是钼营养的临界期 ,而分蘖盛期则为最大效率期 ;冬小麦吸收积累钼的高峰在生殖生长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张玉亭  潘晓莹  丁晋利  张洁梅  何方  王越  
为探明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特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耕作、深松、秸秆覆盖、保水剂、有机肥等措施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以秸秆覆盖和深松处理的保墒、储水效果较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机肥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深松和秸秆覆盖处理较少。在小麦拔节期前,有机肥处理更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在小麦拔节-孕穗期,以保水剂和深松处理积累的干物质量较高。孕穗期以后,秸秆覆盖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秸秆覆盖处理在小麦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除返青-拔节期和孕穗-扬花期外,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建新  王莉君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系统考查了人口特征、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三类个人因素对不同阶段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第一阶段(由没有生育意愿到意愿生育1个孩子),经济状况对生育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已有孩子情况及心理健康等人口和健康状况因素显著影响生育意愿;在第二阶段(由意愿生育1个孩子到意愿生育2个或以上孩子),年龄、民族、户口、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已有孩子情况、收入、住房面积、心理健康等人口、经济和健康三类个人因素均对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在人口特征不易改变的情况下,提高居民健康素质、提高居民收入或设置生育补贴、保障居民住房面积等是未来促进居民生育意愿,尤其是二孩意愿的三个政策方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学海1  2  李刚华1  王绍华1  罗德强1  2  周维佳2  刘正辉1  李敏2  丁艳锋1*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生育阶段干旱胁迫对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对指导高原山区水稻应对常发季节性干旱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两优585’‘金优785’和‘紫优93’,种植于水泥池中,分别于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穗分化前期、穗分化后期(花粉细胞形成期)、抽穗开花期、灌浆结实期进行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约70%的干旱处理,干旱处理持续20 d后复水,以长期淹水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对水稻产量与重要群体质量指标形成动态的影响。[结果]各生育阶段干旱均较对照减产,减产率为3.6%~31.1%,有效分蘖期、幼穗分化前期干旱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抽穗开花期、花粉细胞形成期、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学海  李刚华  王绍华  罗德强  周维佳  刘正辉  李敏  丁艳锋  
[目的]分析不同生育阶段干旱胁迫对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对指导高原山区水稻应对常发季节性干旱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两优585’‘金优785’和‘紫优93’,种植于水泥池中,分别于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幼穗分化前期、幼穗分化后期(花粉细胞形成期)、抽穗开花期、灌浆结实期进行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约70%的干旱处理,干旱处理持续20d后复水,以长期淹水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对水稻产量与重要群体质量指标形成动态的影响。[结果]各生育阶段干旱均较对照减产,减产率为3.6%~31.1%,有效分蘖期、幼穗分化前期干旱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抽穗开花期、花粉细胞形成期、灌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钧  李广  闫丽娟  刘强  聂志刚  
【目的】定量分析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合理种植模式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方法】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不同生育阶段温度与旱地春小麦产量间的关联性,确定影响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关键生育阶段。应用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Simulator)模型模拟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条件下春小麦的产量,通过二次多项回归分析、单因素边际效应分析方法研究旱地春小麦产量对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1)APSIM模型对模拟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播种期旱地春小麦的产量和生育期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模拟产量和生育期的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值分别为39.95kg·hm~(-1)和2.78 d,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平均值分别为1.55%和1.87%,模型有效性指数(ME)平均值分别为0.73和0.83;(2)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增幅各不相同,播种—出苗、出苗—分蘖、分蘖—拔节、拔节—孕穗、孕穗—开花、开花—灌浆和灌浆—成熟阶段的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44℃·(10a)~(-1)、0.34℃·(10a)~(-1)、0.17℃·(10a)~(-1)、0.41℃·(10a)~(-1)、0.49℃·(10a)~(-1)、0.52℃·(10a)~(-1)和0.35℃·(10a)~(-1);(3)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灌浆—成熟、开花—灌浆、播种—出苗、孕穗—开花、拔节—孕穗、出苗—分蘖、休闲和分蘖—拔节阶段;(4)在其他生育阶段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播种—出苗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增加0.45%;孕穗—开花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0.34%。开花—灌浆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0.65%;灌浆—成熟阶段温度每增加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1.09%。【结论】APSIM模型对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播种期旱地春小麦的产量和主要生育期有较好的模拟效果。研究区旱地春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增幅不同。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对春小麦生长和发育影响不同。播种—出苗阶段增温倾向于增产,其他阶段增温倾向于减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姜芬芬  孙磊  刘方东  王吴彬  邢光南  张焦平  张逢凯  李宁  李艳  贺建波  盖钧镒  
【目的】大豆是短日喜温植物,对光温(日长、温度)条件敏感。大豆对光温反应的敏感性是大豆重要的驯化性状和适应性性状。在自然条件下,地理位置和/或播种季节是决定野生和栽培大豆分化的重要生态因素,这两个因素均是通过日长和温度等环境因素来调控大豆的生长发育。因而研究和比较野生和栽培大豆生长发育阶段光温综合反应特性的地理和季节分化,可以为大豆引种和适应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 519份世界代表性野生和栽培大豆,在安徽当涂进行2年春播和夏播田间试验,使用播季间生育期差异作为品种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性(photo-thermal comprehensive response sensitivity,PTCRS)评价指标,研究各地理生态型大豆生长发育阶段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1)大豆的光温反应特性存在于生长发育的全过程。(2)野生大豆由南向北迁移时,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PTCRS减小,生育后期PTCRS增大,光温反应类型由前敏后钝变为前钝后敏,全生育期光温反应敏感。(3)野生大豆驯化为栽培大豆后,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PTCRS分别减小20%和16%,生育后期PTCRS变化较小,主要光温反应类型由前敏后钝变为前钝后敏和前钝后钝。(4)夏秋大豆和春大豆的全生育期PTCRS均表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PTCRS的地理分化则存在差异,其中,由南向北迁移时,夏秋大豆生育前期PTCRS减小、生育后期PTCRS先增后减,春大豆生育前期PTCRS无明显变化、生育后期PTCRS减小。(5)以中国黄淮和南方作为栽培大豆的起源中心,向北传播至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瑞典南部,生育前期、后期和全生育期PTCRS均大幅减小;向东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岛以及向西传播至北美北部、北美南部和中南美,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PTCRS减小,生育后期PTCRS无明显变化;向南传播至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PTCRS增大、生育后期PTCRS无明显变化。(6)同一生态区不同生态型间PTCRS比较,春大豆生育前期、后期和全生育期PTCRS均最小,野生大豆生育前期PTCRS强于夏秋大豆,生育后期则表现相反,全生育期与夏秋大豆无显著差异。不同地理-播季生态型间PTCRS比较,生育前期PTCRS:南方野生大豆最敏感,其次是长江中下游野生大豆和南方夏秋大豆,然后是黄淮野生大豆和长江中下游夏秋大豆,余下地理生态型间无显著差异,均表现较钝感;生育后期PTCRS:长江中下游夏秋大豆最敏感,其次是东北和黄淮野生大豆及南方和黄淮夏秋大豆,余下地理生态型间差异较小,光温反应均较钝感;全生育期PTCRS:南方和长江中下游的野生及夏秋大豆间无显著差异,均表现敏感,其次是黄淮野生大豆,然后是东北野生大豆和黄淮夏秋大豆,春大豆PTCRS最小,且随纬度升高而显著减小。【结论】由地理和播季决定的光温综合条件是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不同地理-播季生态类型的野生和栽培大豆生育阶段对光温综合反应存在差异。中国黄淮及南方的栽培大豆向世界不同纬度的地理区域传播时,生育阶段光温综合反应的变化不同。全生育期光温反应敏感是大豆的原始性状,长江中下游的夏秋大豆可能为最具这种野生原始性状的栽培类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瑞来  
一、研究目的 从1949年到1991年,中国的人口形势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特别是从1970年到1980年,中国的TFR从5.81骤降至2.24。1980年以后,TFR基本上在2.5左右的水平波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建民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口生育率水平出现了迅速的转变 ,特别是 1 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以来 ,生育率水平更是进一步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如果说 ,生育率的迅速转变是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干预下启动的 ,那么 ,在 1 990年代生育率的下降应该主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已经为稳定我国城市地区人口低生育率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同时 ,制度、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变革已经为我国个人生育决策理性化创造了条件 ,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机制已经开始从政策控制为主转向群众自我控制为主的转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金敏子  金亨锡  
1998年以来韩国的生育率一直处于超低水平。文章根据2000、2005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了时期孩次递进比及其构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总和生育率,分析了生育率的变化。总和生育率在2000~2010年总的变化不大,但其构成、尤其是初婚和一孩到二孩的时期递进比波动明显。2000年以前的生育率虽有明显地区差异,但较为稳定,2000年起差异开始增大,特别是初婚和二孩递进比的地区差异较大。妇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初婚递进比较低。2010年5岁以下儿童入托率较高的地区,有较高的二孩递进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