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01)
2023(3484)
2022(2498)
2021(2460)
2020(1981)
2019(4305)
2018(4442)
2017(7252)
2016(4784)
2015(5972)
2014(6162)
2013(5299)
2012(4822)
2011(4421)
2010(4828)
2009(3947)
2008(4072)
2007(4118)
2006(3636)
2005(2992)
作者
(11912)
(9770)
(9604)
(9413)
(6307)
(4695)
(4531)
(3861)
(3814)
(3731)
(3397)
(3356)
(3233)
(3173)
(3124)
(3061)
(3026)
(2891)
(2858)
(2807)
(2704)
(2555)
(2498)
(2445)
(2331)
(2277)
(2217)
(2151)
(2083)
(2073)
学科
(11269)
经济(11261)
管理(10863)
中国(6913)
教育(6592)
(6503)
教学(5926)
(5516)
理论(5063)
(4666)
企业(4666)
地方(4646)
工作(3931)
业经(3885)
学校(3759)
农业(3739)
学法(3678)
教学法(3678)
政治(3068)
思想(3021)
学理(3002)
学理论(3002)
思想政治(2885)
政治教育(2885)
治教(2885)
德育(2848)
(2818)
研究(2744)
(2742)
(2706)
机构
大学(58366)
学院(57349)
研究(19493)
管理(15666)
(15480)
经济(14811)
(13417)
中国(13373)
(12767)
师范(12690)
理学(12125)
理学院(11907)
科学(11729)
管理学(11445)
(11410)
管理学院(11323)
教育(11224)
职业(9969)
技术(9941)
(9732)
师范大学(9647)
(9348)
(9133)
中心(8945)
北京(8688)
(8625)
研究所(8564)
业大(7756)
图书(7609)
书馆(7475)
基金
项目(32767)
研究(30758)
科学(23901)
教育(18011)
基金(17631)
(15504)
编号(15500)
社会(15382)
成果(15162)
社会科(14263)
社会科学(14257)
(14042)
国家(13807)
课题(13175)
(12369)
(12040)
科学基金(11265)
项目编号(9151)
基金项目(8878)
研究成果(8685)
规划(8549)
高校(8312)
(8131)
(8059)
重点(7905)
(7679)
大学(7652)
(7442)
(7137)
(7119)
期刊
教育(26476)
(23548)
经济(23548)
中国(22588)
研究(21475)
图书(9139)
(8559)
技术(8400)
学报(8011)
(8011)
职业(7929)
管理(7236)
书馆(7224)
图书馆(7224)
大学(6993)
农业(6110)
科学(5927)
高等(5008)
(4980)
论坛(4980)
学学(4971)
技术教育(4598)
职业技术(4598)
职业技术教育(4598)
(4361)
金融(4361)
高等教育(4063)
业经(3985)
成人(3901)
成人教育(3901)
共检索到105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魏小琳  
当前,各地高校置身于课程体系改革的热潮,取得了可喜成果,但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人"的缺失。后现代重视"人"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受此启发,我国当前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应实现几个转变:教学目的应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变,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教学内容应从预设向生成转变,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学过程应从教师权威向学生主体转变,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学评价应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魏小琳  
当前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但还远不能适应教育创新的要求。后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实践的观点展开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怀疑精神。受此启发,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应实现几个转变:教学目的应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变,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学内容应从预设向生成转变,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学过程应从教师权威向学生主体转变,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学评价应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小威廉姆·E·多尔  王红宇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毓信  
文章首先对"后现代课程建设"的两种可能定位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意义即是能促进我们对于已有工作的自觉反思。其次又具体地论及了后现代主义对于数学教育的积极意义,特别是,我们既应充分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则又注意防止在这一方面任何可能的片面性或绝对化立场。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卫  王娟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教育领域影响的日益扩大,在西方课程研究领域出现了向后现代转向。文章首先介绍了后现代课程观,并借鉴其中一些观点从网络课程系统开放性、内容呈现形式和学习环境建设三个方面阐述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汪霞  
多尔认为,我们正在由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前者以简单、稳定、永恒为特征,后者以复杂、混沌、有限为特征。他充分借鉴、吸收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社威的过程说、怀特海的有机论等理论和观点,构建起一种后现代课程模体。这是一个不同于泰勒原理的模体,在这个模体中,多尔用课程的"4R"标准取代了传统的"3R"标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志毅  赵艳平  肖鸿雁  
从后现代教育理念角度反思我国高校德育,笔者认为: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应追求普适性规范,重视多元价值并存;高校德育课程内容应摆脱封闭模式,构筑理论课程、经验课程与生活课程的共同体;高校德育策略应提倡对话体验;高校师生关系只有“去中心”、“去圣化”,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平等、民主交流,从而建立完整、开放、自由、高效的高校德育新体系。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丁林涛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从而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形成了一股冲击波。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师生关系、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母小勇  薛红霞  
现代知识观指导下的高等学校课程建设,过于强调科学逻辑,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肢解整体世界,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了一系列毫无生命的抽象符号,给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带来种种弊端。后现代高校课程观力图使高等学校课程回到人类活动的出发点或"原点",为学生建构个性化的世界图景提供更加开放的探究空间,通过更为合理的高等学校课程群或课程体系,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平衡。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于慧慧  刘要悟  
后现代课程观引发了关于课程问题的世界性讨论,引起了当代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的巨大变化,并给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但是,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具有强烈批判性和反传统色彩的理论框架,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文章试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对其予以质疑,并阐明自己的看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冲锋  许芳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后现代教育思潮中,"对话"成为后现代课程的重要主题词。本文围绕"课程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者及其关系"、"对话的展开"、"对话的意义生成"五个方面对后现代课程的"对话"予以探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宝庆  靳玉乐  
协商课程是一种实践性浓郁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它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协商学习而反对促动学习,库克与布莫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协商学习模式。批判教育学是协商课程的重要思想渊源。协商课程的后现代本质体现在:倡导动态的课程本质观,反对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反对二元对立的课程思维方式,彰显学生的课程主体角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汪霞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理解课程是课程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也是目前国际课程研究领域独具特色的理论流派之一。研究者把女性及其有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女性的知识和经验,以女性自身的特点建构和发现意义。提出“关怀”是女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是教育最原始的职责,并建议采取关怀的而非技术的思维方式来修正和组织教育,倡导整合的思维模式,建立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研究关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樊亚峤  靳玉乐  
本文从探讨儒家课程思想入手,通过将儒家的课程思想与后现代主义进行对比,从超越"二元对立"迈向"中庸和谐",从反对"人类中心"迈向"化成天下",从消解"理性主体"迈向"内省体悟"三个方面来逐步勾画出了儒家课程思想中的后现代图像。并指出我们应该使用后现代主义来促进儒家课程思想在当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