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52)
2023(14986)
2022(13048)
2021(12875)
2020(10682)
2019(25167)
2018(25435)
2017(47247)
2016(26351)
2015(30314)
2014(30616)
2013(29882)
2012(27874)
2011(25515)
2010(25666)
2009(23329)
2008(22785)
2007(19672)
2006(17561)
2005(15886)
作者
(73151)
(60403)
(59932)
(57374)
(38520)
(28973)
(27592)
(23672)
(23097)
(21731)
(20674)
(20316)
(19248)
(19100)
(18790)
(18432)
(18001)
(17861)
(17299)
(17250)
(15350)
(14817)
(14413)
(13710)
(13529)
(13480)
(13469)
(13378)
(12152)
(11883)
学科
(100687)
经济(100577)
管理(67281)
(63008)
(49535)
企业(49535)
方法(45409)
数学(40001)
数学方法(39606)
中国(36208)
(28630)
(23711)
教育(23453)
(22207)
(21927)
贸易(21914)
(21372)
业经(20811)
(20007)
地方(19633)
农业(18622)
理论(18030)
(16974)
银行(16938)
(16275)
(16041)
(15653)
金融(15650)
环境(15307)
技术(15304)
机构
大学(373728)
学院(365878)
(147901)
经济(144674)
管理(138165)
研究(130789)
理学(118916)
理学院(117423)
管理学(115496)
管理学院(114776)
中国(96540)
(82781)
科学(77931)
(68058)
(65570)
研究所(59621)
中心(57730)
(57164)
师范(56810)
财经(54275)
北京(54166)
(53780)
(52533)
业大(50120)
(49435)
(47125)
师范大学(46703)
经济学(44821)
(42909)
农业(42015)
基金
项目(240492)
科学(189615)
研究(183834)
基金(172712)
(149085)
国家(147772)
科学基金(125366)
社会(113879)
社会科(107535)
社会科学(107507)
基金项目(91341)
(91023)
教育(89105)
(79429)
自然(79080)
编号(77304)
自然科(77148)
自然科学(77129)
自然科学基金(75737)
资助(71359)
成果(65707)
(55892)
课题(55059)
重点(54565)
(52210)
(49271)
教育部(48475)
项目编号(46870)
大学(46232)
人文(45986)
期刊
(162756)
经济(162756)
研究(122096)
中国(76724)
教育(65487)
学报(53965)
科学(51002)
管理(50478)
(49040)
(48500)
大学(41770)
学学(37400)
农业(34453)
技术(33494)
(31915)
金融(31915)
经济研究(26656)
财经(26285)
业经(25008)
(22522)
图书(22313)
问题(22006)
(20147)
理论(18573)
(18433)
国际(17527)
技术经济(16838)
实践(16782)
(16782)
(16629)
共检索到559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周险峰  
后现代教育研究在我国大陆有近30年的历史,大致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尝试期、90年代的持续发展期以及21世纪初近10年的高涨期。我国后现代教育研究的节律深受哲学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其研究主体主要是中青年学者群体,从研究旨趣看,我国后现代教育研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实践关怀意识,近30年来,我国后现代教育研究经历了一条由引进、介绍到本土化尝试的内在发展轨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黄崴  
本文对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和女权主义等西方后现代理论及其在教育管理理论方面的运用与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认为这些理论提出的知识、权力、解构、理解、对话、交际、自由、解放、平等和正义等已经成为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重要话语,并推动了教育管理实践的改革与发展。尽管我国还处于现代化过程中,但信息化和全球化使得我国教育管理也遇到了西方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因此,理解和借鉴西方后现代理论及其教育管理思想对促进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和实践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温恒福  
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是从文明更替的维度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反思、批判与超越的思想与实践。其目的是创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理论,促进后现代教育改革,建设更加美好的后现代教育世界。有机哲学作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方法论主要表现为机体存在论、过程本体论、创造本性论、整体效能论、积极中庸论、有机整合改革论与和谐共生论。建设性后现代教育的具体观点与内容主要表现在它对现代教育的批判和它的人性假设、教育目的、课程观、教学观等方面。建设性后现代教育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熊和平  赵鹤龄  
近 2 0年来 ,教学理论界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研究并无多大进展。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众论者长期受现代主义哲学的束缚 ,具体表现为本质主义倾向、二元论的认识论倾向以及学术权威话语倾向。本文从后现代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批判 ,并提出不妨借鉴后现代哲学思潮消解这场“本质”问题的学术究问 ,以使教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真正走向多元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应强  赵军  
后现代主义以研究语境、研究文本、研究方法三种形式呈现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这种景观的存在既与教育理论的尴尬处境相连,也与我国呈现的一些后现代征象相关。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标准、对象、方法等都被置换到一个新的参照系框架下。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我国缺少生成的土壤。教育理论界应采取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对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持谨慎态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梅  
历史研究法是比较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从注重描述的朱利安时代到注重因素分析的萨德勒和康德尔时代,无一不采用历史法研究比较教育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历史研究法受后现代史学观的影响,开始了其后现代的转向进程。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法注重"深描"、"价值有涉"和"他者视野"的特点让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克服了传统历史法的局限,开始沿着质性研究的轨道转型。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丁振中  
后现代主义是崇尚非理性、主张去中心化、强调多元性、倡导平等对话与关怀、鼓励创造的批判思维方式或价值取向,教育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向,职业教育理应作出反思,即克服同质化、标准化发展方式,鼓励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克服"不见人"的管理现象,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克服唯技能训练式教育,强化人文素质熏陶;克服封闭静态思想,设立开放式课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科学教育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部分。由于我国近代科学传入与科学教育兴起受到当时时代的局限,我国科学技术传统又具有特殊性,这对当前现实的科学教育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影响。自20世纪60、70年代后,世界科学教育出现新的趋向;各种新的课程理论纷至沓来;在自然科学领域,许多科学理论不断提出,令人目不暇接。我国的科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适逢难得的机遇。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毓信  
文章首先对"后现代课程建设"的两种可能定位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意义即是能促进我们对于已有工作的自觉反思。其次又具体地论及了后现代主义对于数学教育的积极意义,特别是,我们既应充分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则又注意防止在这一方面任何可能的片面性或绝对化立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晓  
本文针对当前由于教师权威的失落与教师角色功能的变换造成的教师价值危机 ,力求通过整合后现代教育学中有关师生关系的各种思想重建教师价值框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璐  温恒福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批判、继承与超越,是始终与现代缠绕在一起,并将在21世纪走向主导地位的力量。后现代实质上已经来临,后现代品质正在成为21世纪人的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建设性后现代积极人格,增进学生积极的后现代品质是当今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桑宁霞  王晓丹  
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顶点与归宿,是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成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有问题凸显,其中理性价值的迷失、发展模式的僵化、终身教育理念的旁落等成为重要原因。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去中心、去权威、尊重差异性、追求开放性与多元性,其中的哲学精髓,为中国成人教育的回归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鹤岩  匡瑾璘  牛翠萍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后现代哲学代表着现代西方哲学由追求真理、权威和绝对的唯科学观转向追求理解、共识和宽容的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哲学对人类生存、人类现实生活意义遗忘的倾向,力图把哲学重新引回到关注现实生活的轨道上来,引回到对人类生活智慧追求的道路上来。这一转向再一次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回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么加利  
伴随西方由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在教育研究领域呈现出"主义"式研究向"问题"式研究的范式转换,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主体趋向多样化、教育研究对象趋向生活化、研究地点走向教育现场。这种转换可为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唐爱民  
后现代文化正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思维与实践变革。然而,其叙述的模糊与观点的驳杂妨碍了其对道德教育研究的思想渗透力。只有透过其纷乱的理论,把握其清晰的理路与思想精髓,方能使其有利于道德教育研究的革新。反对整体化、注重差异性,摒弃单一性、强调多样性,消解逻辑分析、凸显话语分析,祛除抽象主体观、倡导自我与他者共契的道德主体观,是后现代文化之于道德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