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98)
2023(5340)
2022(4263)
2021(4240)
2020(3559)
2019(8128)
2018(8327)
2017(16771)
2016(9200)
2015(10976)
2014(11204)
2013(10912)
2012(10579)
2011(9711)
2010(10230)
2009(9484)
2008(9601)
2007(9001)
2006(8253)
2005(7545)
作者
(26458)
(21595)
(21327)
(20678)
(13670)
(10138)
(10067)
(8261)
(8064)
(7953)
(7279)
(7178)
(6916)
(6820)
(6789)
(6522)
(6420)
(6309)
(6287)
(6233)
(5704)
(5358)
(5227)
(5053)
(4992)
(4936)
(4864)
(4833)
(4415)
(4232)
学科
(35573)
经济(35531)
管理(23683)
(20737)
(15294)
企业(15294)
中国(14859)
方法(13209)
(12019)
数学(11242)
数学方法(11111)
(9957)
(8716)
银行(8707)
业经(8657)
(8443)
(8438)
(7917)
贸易(7911)
(7733)
农业(7541)
(7396)
金融(7395)
理论(7158)
教育(7135)
地方(7106)
(6383)
(6248)
(6022)
(5856)
机构
大学(135799)
学院(135254)
(54233)
经济(52836)
管理(47314)
研究(46095)
理学(38852)
理学院(38346)
管理学(37772)
管理学院(37476)
中国(36598)
(30259)
(29189)
科学(25389)
(23099)
财经(21999)
(21667)
(21233)
师范(21109)
中心(20954)
研究所(20251)
北京(20174)
(19807)
(17935)
(17797)
师范大学(16948)
经济学(16713)
(16333)
财经大学(16161)
技术(15797)
基金
项目(75746)
研究(62311)
科学(58486)
基金(51538)
(43238)
国家(42834)
社会(37306)
科学基金(35708)
社会科(35013)
社会科学(35002)
教育(30978)
(29350)
编号(28310)
基金项目(26639)
成果(25484)
(24953)
资助(21386)
课题(20607)
自然(20396)
自然科(19829)
自然科学(19824)
自然科学基金(19473)
(17768)
(17516)
重点(17067)
项目编号(17019)
(16715)
(16183)
教育部(15597)
(15257)
期刊
(67569)
经济(67569)
研究(47639)
中国(32163)
教育(27213)
(20618)
管理(19309)
(17532)
(16669)
金融(16669)
学报(16523)
科学(15217)
技术(14129)
大学(13293)
农业(12226)
学学(11557)
业经(11483)
财经(11051)
经济研究(10996)
图书(10686)
(9549)
问题(9516)
(8412)
职业(8343)
书馆(7937)
图书馆(7937)
理论(7937)
(7922)
论坛(7922)
国际(7296)
共检索到2240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卫  王娟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教育领域影响的日益扩大,在西方课程研究领域出现了向后现代转向。文章首先介绍了后现代课程观,并借鉴其中一些观点从网络课程系统开放性、内容呈现形式和学习环境建设三个方面阐述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任静波  
在后现代课程观视角下,应充分尊重知识和真理在当下社会的不确定性特质,规避自"现代"以来自身的诸多局限和定式,在遵循学生主体性需求和学科基本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建构具有生成性、反思性和转变性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小威廉姆·E·多尔  王红宇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于慧慧  刘要悟  
后现代课程观引发了关于课程问题的世界性讨论,引起了当代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开发实践的巨大变化,并给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但是,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具有强烈批判性和反传统色彩的理论框架,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文章试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对其予以质疑,并阐明自己的看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毓信  
文章首先对"后现代课程建设"的两种可能定位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意义即是能促进我们对于已有工作的自觉反思。其次又具体地论及了后现代主义对于数学教育的积极意义,特别是,我们既应充分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则又注意防止在这一方面任何可能的片面性或绝对化立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瑞  
在后现代课程观念中,开放性、过程性和多元性是课程的显著特征。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创新体现在它关注课程在促进人的心灵成长方面的价值,重视师生对话和探究的教育意义以及强调课程的启迪与解放功能等方面。后现代课程观的不足表现为其对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的忽视,对多元与差异的过于强调以及对学生参与及建构课程的过于强调等方面。全面认识和评价后现代课程观,对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Ilya Prigogine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由于系统内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通过涨落可以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这一系统的多种特征是可以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给予表征和分析的,系统的多种参量也能得到。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审视教育系统,构建新颖的模型,揭示学习的本质与规律,从而阐释与建构课程理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小威廉姆·多尔  余洁  
"关系性"(relationality)、"丰富性"(richness)、"严密性"(rigor)、"回归性"(recursion),即4R,是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正深刻影响中国教育。而中国在借鉴西方包括后现课程观"在内的教育理论时,应让自己的文化绽放异彩。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汪霞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美国的布洛克等一批后现代主义课程学家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汲取养料 ,合理运用后现代理念对课程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布洛克批判了现代课程的线性、预定性、控制性本质 ,认为课程的功能在于带领学生离开机械的、单调的、预先设定的、清晰可见的路线 ,而进入“迷途” ,转向自己身份的创造。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冲锋  许芳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后现代教育思潮中,"对话"成为后现代课程的重要主题词。本文围绕"课程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者及其关系"、"对话的展开"、"对话的意义生成"五个方面对后现代课程的"对话"予以探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闫智勇  毋丹丹  
全球金融危机袭来,就业环境更加严峻,高职课改势在必行。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等思想,在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宏观方面均能给高职课程改革诸多启示,藉此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开放而又反思的超越式后现代高职课程体系,以增强高职生就业竞争能力。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周林兴  苏君华  高建青  
本文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给档案学课程研究带来的四个方面的启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自组织现象的理论工具。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必须开放,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涨落导致有序以及协同产生优势,混沌通向有序等。William E.Doll,Jr.将自组织作为核心的概念,以自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基石,构建了他的具有4R 特点的后现代课程观。同时,我们又分析了创新思维所具有的自组织机制,从而将 Doll 的后现代课程观和创新教育建立在共同的理论背景之中。由此认为:Doll 后现代课程观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课程的载体和教学的理念;教育改革只有处于自组织的状态才可能使发展具有内在的动力。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汪霞  
后现代课程研究兴起于70年代的概念重建活动,在概念重建活动的推动下,课程研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扩大,一些学者进一步转向后现代主义,出现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等等,极大地拓宽和丰富了课程研究的视野和话语。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岳刚德  
针对现代课程的封闭性、内容的确定性和基于知识逻辑的线性设计,后现代课程学者立足于系统的开放性,从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和多种可能性倡导对课程文本的多重阐释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转化,表达对课程理解的不同声音。为了实现课程意义的转变,主张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耗散性,并使之成为学生活生生的经历与体验。本文通过对后现代课程学者小威廉姆 E·多尔提出的课程丰富性(Rich,4R 之一)的诠释和论证,表达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如何建设和保护课程生态的未来课程愿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