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52)
- 2023(4668)
- 2022(3582)
- 2021(3466)
- 2020(2694)
- 2019(5754)
- 2018(5671)
- 2017(10509)
- 2016(5472)
- 2015(6128)
- 2014(6250)
- 2013(5899)
- 2012(5525)
- 2011(5136)
- 2010(5423)
- 2009(4938)
- 2008(5228)
- 2007(4877)
- 2006(4486)
- 2005(4036)
- 学科
- 济(24871)
- 经济(24729)
- 业(19009)
- 管理(18228)
- 企(17652)
- 企业(17652)
- 方法(10238)
- 中国(9159)
- 理论(8838)
- 农(8821)
- 业经(8791)
- 财(7199)
- 和(6994)
- 学(6341)
- 制(6011)
- 农业(5789)
- 数学(5595)
- 数学方法(5523)
- 技术(5302)
- 经济理论(4734)
- 体(4726)
- 企业经济(4645)
- 教育(4617)
- 务(4385)
- 财务(4370)
- 财务管理(4363)
- 企业财务(4242)
- 社会(4175)
- 地方(4167)
- 策(4125)
- 机构
- 大学(87058)
- 学院(85392)
- 济(34069)
- 经济(33309)
- 管理(33014)
- 研究(29886)
- 理学(28367)
- 理学院(28027)
- 管理学(27632)
- 管理学院(27445)
- 中国(21574)
- 京(18712)
- 财(17917)
- 科学(16758)
- 所(14244)
- 财经(13943)
- 江(12975)
- 中心(12774)
- 范(12716)
- 师范(12670)
- 研究所(12639)
- 经(12572)
- 北京(11968)
- 农(11099)
- 院(10659)
- 经济学(10599)
- 师范大学(10393)
- 财经大学(10358)
- 州(10201)
- 业大(9998)
- 基金
- 项目(53196)
- 科学(43313)
- 研究(43200)
- 基金(38454)
- 家(32421)
- 国家(32063)
- 社会(29871)
- 科学基金(27813)
- 社会科(26953)
- 社会科学(26939)
- 省(20352)
- 教育(19941)
- 基金项目(19556)
- 编号(17745)
- 划(17327)
- 成果(16056)
- 自然(15328)
- 自然科(14948)
- 自然科学(14942)
- 自然科学基金(14714)
- 资助(14393)
- 课题(12676)
- 部(12452)
- 重点(12186)
- 国家社会(11893)
- 创(11734)
- 制(11473)
- 性(11314)
- 发(11260)
- 项目编号(11238)
共检索到134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杨 孟溦
科技治理是一个被学界和实践者广泛使用的术语,用以区别于传统科技管理模式。然而,受制于“治理”的观点分野,科技治理的内涵与外延较为模糊,各理论构件呈现冲突性、碎片化特点。通过对我国科技建制历史的回溯发现,科技治理发轫于后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特征变化所衍生的治理需求,体现了科技创新从“建制”到“解构”的历史趋势。因此,在“解构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将前沿治理理论与科技创新实践有机结合,从多个维度对科技治理进行阐释,指出科技治理以行动者网络作为行动结构,以后现代话语作为对话形式,以合作制组织作为组织形式,以行动主义作为互动形式,以良性、可持续创新生态作为发展目标。研究勾勒出后现代社会科技治理的理论图谱,可为我国未来科技治理改革实践提供方法论依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一
网络社会治理的"功能整合",意指在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得以建构、网络社会治理功能已有发挥的前提下,依托主体、客体及手段与方式之网络社会治理三要素的要素配备和功能激发,以增强、优化和提升网络社会治理整体效能的过程。在具体运行层面,我们可以依据纵向之"过程"或"流程",以及横向之"行动"或"运作"的分析维度,将其划分出不同的实践类型。当下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功能整合,应当把握强化网络平台责任、增进网络主体素养、规范网络公共参与、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补足网络治理疏漏等五个方面的实施重点。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雪云
后现代社会理论解构现代理论的理性根基,呈现出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以及去组织化的总体特征,在行动上,后现代理论倡导差异与容忍原则、协商原则、参与原则。它给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的启示有:正视多元、差异,协调各方利益,满足多样化需求;摈弃旧的权威理念,在平等对话与交流协商中实现管理规则的制订与调整;推动公众参与,以社会组织的灵活性弥补科层制管理局限,突显社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此外,对后现代理论自身局限的剖析也在权威运作逻辑等方面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关键词:
后现代社会理论 转型期社会管理 启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黄崴
本文对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和女权主义等西方后现代理论及其在教育管理理论方面的运用与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认为这些理论提出的知识、权力、解构、理解、对话、交际、自由、解放、平等和正义等已经成为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重要话语,并推动了教育管理实践的改革与发展。尽管我国还处于现代化过程中,但信息化和全球化使得我国教育管理也遇到了西方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因此,理解和借鉴西方后现代理论及其教育管理思想对促进我国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和实践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林 张鹏顺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理解性和多样性特点。后现代知识观在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集中体现在地方性和技能型两个方面。明确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价值、更新知识观、重构课程是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由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鲁云鹏
本文以科技社团的概念与本原性质为逻辑起点,借由治理环境变迁,聚焦科技社团治理的问题、内涵与特征,搭建起科技社团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主要结论有:首先,科技社团的本原性质是由互益性衍生的组织社会性与公益性,由契约性构建的组织独立性与生产性;其次,当代科技社团治理需解决的问题在于自治权维护、决策能力与协作效率提升;再次,科技社团治理是指大科学时代下,科技社团通过协调会员同各利益相关者间的权责利关系,并合理设置决策、激励监督及互动合作机制,以实现科学高效创新与传播的动态性制度安排过程。而组织属性趋向混合、结构高度柔性、使命重视公正,也使得科技社团治理区别于其他组织类型治理。
关键词:
科技社团 治理问题 治理内涵 治理特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马开剑
泰勒原理是实践导向的,也必然是"技术理性"的,而后现代课程则是理论导向的,具有明显的"概念理性",两者分处于不同的话语平台,各具不同品格与价值。尽管泰勒原理在后现代语境中显示出局限性,但它不会在后现代语境中消亡。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现代性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落差,在基础教育课改实践中,我们只能在现代与后现代思想的交融中重塑泰勒原理,使之重获新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罗祖兵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离问题是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争持不下的论题,这主要是由本质主义思维范式的二元论思维所致。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思维范式的转换。后现代主义思维范式为理解和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理论不具有惟一性,教育实践不具有自在的客观性,教育研究没有固定的方法。后现代视域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从而为二者更为紧密的多重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刘晓善
后现代组织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变革浪潮催生的新型组织,这种新型组织突破了20世纪初设计成本系统的关键假设,制造成本法所产生的成本信息相关性消失,作业成本法作为备选方案被运用。本文认为,后现代组织理论与作业成本法之间存在理论上的逻辑关系,对其进行整合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后现代组织理论 作业成本法 后现代组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丁任重 徐志向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全球、现实的战略思维深图远虑的智慧结晶,内在规定了科技创新必须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的战略定位,科学指明了重视基础研究、瞄准科技前沿、加快成果转化、勇于自主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的战略导向,具体涵盖了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端产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部署,深刻蕴含了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策扶持以及务求实效的实践指向,为指导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科学明确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科技革命 世界科技强国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后现代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评柯温的后现代比较教育理论朱旭东比较教育研究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间构成一种显现的关系似乎产生于本世纪九十年代,换句话说,把“后现代”思维模式纳入到比较教育研究中与“后现代理论”的产生出现了一定的时间差①。尚且不论比较教育研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淑娟 李剑波 杨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站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思考,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智慧、汲取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三农”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及底线要求。新时代“三农”工作应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树牢群众观点,守好底线思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关键词:
习近平 “三农” 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金伟 刘海军
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国之大者”,怎样理解和践行“国之大者”等基本问题。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和重要政治能力。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脉络清晰、逐步深入、内容丰富、指向明确。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国之大者”的核心要义,即“国之大者”是事关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事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大纲”;蕴含了让人民生活幸福的价值旨归;明确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站位高远讲格局、勇于担当讲使命是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的原则遵循。践行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积极统揽两个大局。全面总结和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对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
“国之大者” 中国共产党 人民 党员干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小威廉姆·E·多尔 王红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