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40)
- 2023(4327)
- 2022(3357)
- 2021(3276)
- 2020(2610)
- 2019(5623)
- 2018(5458)
- 2017(10880)
- 2016(5655)
- 2015(6203)
- 2014(6339)
- 2013(6184)
- 2012(5771)
- 2011(5288)
- 2010(5474)
- 2009(4904)
- 2008(4732)
- 2007(4422)
- 2006(4057)
- 2005(3570)
- 学科
- 济(27050)
- 经济(26914)
- 业(16638)
- 管理(15679)
- 企(13768)
- 企业(13768)
- 方法(12075)
- 农(9805)
- 中国(9242)
- 数学(8602)
- 数学方法(8559)
- 业经(8186)
- 结构(7650)
- 财(7350)
- 制(6463)
- 农业(6449)
- 理论(6130)
- 和(5887)
- 学(5418)
- 地方(5218)
- 产业(4915)
- 体(4874)
- 社会(4698)
- 体制(4146)
- 人民(4076)
- 银(3986)
- 银行(3977)
- 务(3937)
- 财务(3924)
- 财务管理(3917)
- 机构
- 大学(85505)
- 学院(85362)
- 济(37318)
- 经济(36674)
- 管理(31683)
- 研究(29559)
- 理学(27543)
- 理学院(27208)
- 管理学(26781)
- 管理学院(26612)
- 中国(21766)
- 财(18034)
- 京(17453)
- 科学(16701)
- 所(14523)
- 财经(14413)
- 研究所(13072)
- 经(13027)
- 农(12851)
- 江(12618)
- 中心(12493)
- 范(12436)
- 师范(12324)
- 经济学(12129)
- 北京(11000)
- 业大(10940)
- 经济学院(10810)
- 财经大学(10659)
- 院(10447)
- 师范大学(10056)
- 基金
- 项目(55316)
- 科学(44918)
- 研究(42033)
- 基金(41298)
- 家(35090)
- 国家(34712)
- 社会(30634)
- 科学基金(30270)
- 社会科(27761)
- 社会科学(27748)
- 基金项目(21172)
- 省(20862)
- 教育(19807)
- 自然(17573)
- 划(17440)
- 自然科(17185)
- 自然科学(17182)
- 编号(17008)
- 自然科学基金(16919)
- 资助(16063)
- 成果(13993)
- 部(13080)
- 重点(12513)
- 国家社会(12418)
- 课题(11904)
- 发(11729)
- 教育部(11686)
- 人文(11072)
- 创(11023)
- 性(10819)
共检索到129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曾晓玲
后现代社会人们购买、消费商品不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因为它的符号价值,消费主要是获取社会意义。消费的这种社会逻辑实质上是由于社会地位与收入差距形成的消费等级差异。消费的差异等级不仅体现在个人消费领域,而且体现在公共产品消费领域。消费的社会逻辑对消费结构变迁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尽管还没有进入后现代社会,但消费的社会逻辑却已充分发展,给社会带来负外部性,要倡导合理消费和绿色消费。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祁大伟
消费是人们参与社会的直接体验,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基础条件之一,其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揭示了在看似重复的生活和行为轨迹中,蕴含着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我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处理事情的方式都会受到独立于个人意志的外在力量的影响和控制,这些外在的力量产生的影响和控制来源于社会结构。商业组织在制度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的支持下首先对消费产生影响,随后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也在此过程中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发展。文章试图阐述商业组织如何在变迁的环境中发展继而影响消费侧;以及在此历程中,由于商业组织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商业组织 消费 引导 创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邹小华
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逻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必将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产权结构。对于产权,不要仅仅理解为物权,它还是一种人权;对于产权保护,在我国当前不仅要保护物质财产,更要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对于中小国企而言,国企改制(民营化或MBO)其方向和趋势是必然的,正是市场逻辑的显示,问题是如何公正地进行。对于大型国企改制,目前尚不具备条件,有些大型国企本身就属于准公共产品,理应由国家掌握,不能民营化。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长征
随着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许多传统的营销范式与技术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效力。本文采用一种文化分析方法,通过对消费文化的考察,识别和区分了集中体现后现代消费文化特点的几种具体、典型的后现代消费形态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营销所需要的各种整合。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建国 张锦鹏
唐宋时期,农村投资与消费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土地和耕牛投资增长很快,成为农村投资热点,乡村富民积极主动进行地方性公共产品投资;农村总体消费水平增长,奢侈性消费较为突出,货币性消费也出现增长状况。这些新特点,是唐宋社会变革在乡村社会的折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性变革引起了农村投资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农村社会分化。新财富力量——富民阶层崛起于乡村,他们通过地方性公共产品投资和炫耀性消费,谋求在乡村的社会话语权。商品经济作为一种革命性经济因素在农村的渗透,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农村自然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了农村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唐宋 乡村社会 投资与消费 社会变革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郝德永
20世纪末期以来,后现代主义以其鲜明的反本质主义旨趣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成性思维,掀起了课程论探究领域学术范式的革命。以本质主义及其认同性思维为逻辑起点运行了几千年的学校课程,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强烈的批判与否定,学校课程的品质、使命、运行机制具有了新的视野与选择。
关键词:
课程 本质主义 生成性思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敬忠 汪淳玉
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思潮对发展研究领域,尤其是对农政变迁的研究贡献有其独特之处。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批判侵夺自然、剥夺人的现代资本主义农业;主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展后现代农业;主张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家和市场力量推动下的农村变迁和土地流转。通过论述作为主体的人的消失,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着重指出农民如何在"发展"中被问题化为需要改造的对象、在流动中被规训为驯服的工人或剩余的劳动力。这一思潮从话语、权力、规训和生命政治等视角批判和质疑启蒙主义的哲学基础,创造多元叙事的空间和可能,为解释农政变迁提供了另一条理路。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范红 闫小斌
空间是图书馆基本服务资源之一,空间再造是现代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研究现代图书馆空间变迁的历史逻辑、理论基础和再造实践,对于进一步挖掘图书馆空间资源价值,把握图书馆空间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空间社会学理论对现代图书馆空间观念和空间再造实践的影响,认为现代图书馆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生产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空间与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与人以及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是空间再造的核心问题。未来空间再造将呈现出空间边界模糊化、空间互嵌多元化、空间矛盾复杂化等趋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洪正 邹方来
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包括公司特征因素、资本成本因素和股权结构因素三大类,现有文献对各类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缺乏研究,本文首次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股权结构是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定的主导因素。针对这一实证结果,论文基于国家控制权变迁逻辑,从一国宏观角度,说明了资本结构是国家控制权主导下的产权多元化和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即国家控制权的变迁决定了企业特殊的股权结构,而国家、银行、投资者三方之间的控制权博弈则形成了相应的融资方式,两者一起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关键词:
资本结构 主导因素 股权结构 国家控制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兰日旭 杨宏玉 林立强
近代中国企业的现代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冲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除中国自主进行的企业现代化探索外,以鞍钢为代表的近代殖民企业则是在殖民移植、接管重建的特殊情境下完成现代化变革与重构的。鞍钢在近代的组织结构变迁历程折射出中西方现代化的不同逻辑起点,日本帝国主义虽以强制手段移植了现代化技术与管理要素,并在应用中作出被动调整与适应,但割裂和抛弃中国传统的“孤岛式”经营模式依旧是破坏性的、无法持续的。日本战败后,不同于国民党对“物”的盲目接收,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利用遗留人力、物力资源,主动实施组织结构匹配性变革,形成企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把鞍钢真正建设成了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乐宾 姜海 田双清 曲福田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改革模式已然嬗变。通过区分主动改革与被动调整两种变迁形态,本文将社会共识、交易成本耦合嵌入制度分析框架,以征地制度为缩影诠释了中国改革过程与改革模式演进的逻辑,并明确了新时代改革的新要求。在社会共识与交易成本的共同作用下,征地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78年,高度社会共识下征地制度创设与低交易成本运行阶段;1978-1998年,社会共识减弱下征地制度被动调整与高交易成本维持阶段;1998-2012年,高交易成本下征地制度改革探索与社会共识积累阶段;2012年以来,新社会共识下征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与交易成本优化阶段。由社会共识牵引并对交易成本适度敏感的“顶层设计+基层探索”的主动改革已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应创造有利于增进改革的政治共识、价值共识和舆论共识的社会环境,推动改革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制度变迁 社会共识 交易成本 征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匡凯
土地征收制度会受到财政政策影响。1959-1982年,财政权力下放、重工业优先支出,致使农村通货膨胀、地方征地权力增大,所以征地审批机关级别提高、权力回收,补偿标准上调。1982-1998年,分税制促使政府通过城市扩张提高GDP,加之通货膨胀使得征地程序更严格,补偿标准提高。新世纪公共财政下,法律细化了"公共利益"范围、提高了征地透明度,农民参与土地分红。财政从家财型向税收型转变,应当要严格征地程序,加强社会保障,处理好"央-地"关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晓燕
新时代呼唤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格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社会治理工作的全面推进,地方社会治理创新动力减小,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不足,"碎片化创新""趋同式创新"等问题日益凸现,囿于困境中的社会治理创新急需学者的关注和基于问题导向的研究。利用生命周期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以地方政府创新为中间变量研究社会治理创新,具有一定的逻辑自洽性。因此,重构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可以从强化政府的创新本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诱致性制度变迁)两个维度来推进。G区社区营造创新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典型案例,通过剖析G区社区营造,可以由小及大,帮助我们再次审视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乐菡 刘社建
当下的中国正在与自己赛跑,一方面要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拉动内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探索人口转型与消费结构变迁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文利用1995-2015年的分五岁组的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结构数据,采用邓式灰色关联度方法测度了近20年来的人口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现了2001年以后我国的消费结构与人口结构匹配失衡,居住支出占比的大幅提升不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的消费行为是以家庭效用最大化为目的,城乡之间的消费行为差异明显等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