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94)
- 2023(4114)
- 2022(3338)
- 2021(3289)
- 2020(2696)
- 2019(5900)
- 2018(5733)
- 2017(10505)
- 2016(6231)
- 2015(7465)
- 2014(7665)
- 2013(7225)
- 2012(7108)
- 2011(6419)
- 2010(6901)
- 2009(6354)
- 2008(6742)
- 2007(6623)
- 2006(5868)
- 2005(5573)
- 学科
- 济(22153)
- 经济(22112)
- 业(16624)
- 管理(16361)
- 企(13905)
- 企业(13905)
- 农(8791)
- 理论(8701)
- 中国(8435)
- 方法(8044)
- 教育(7511)
- 学(7079)
- 业经(6873)
- 财(6288)
- 农业(6169)
- 制(6064)
- 教学(5569)
- 和(4956)
- 数学(4783)
- 贸(4741)
- 贸易(4737)
- 地方(4672)
- 易(4563)
- 数学方法(4561)
- 体(4383)
- 银(4277)
- 银行(4268)
- 融(4083)
- 金融(4081)
- 行(4075)
- 机构
- 大学(97503)
- 学院(97046)
- 研究(33088)
- 济(31065)
- 经济(30089)
- 管理(28671)
- 中国(24443)
- 理学(23081)
- 理学院(22671)
- 管理学(21974)
- 京(21809)
- 管理学院(21761)
- 科学(20892)
- 范(18474)
- 师范(18340)
- 所(17890)
- 财(17561)
- 江(17063)
- 研究所(15811)
- 农(15125)
- 师范大学(14633)
- 中心(14619)
- 北京(14098)
- 州(14065)
- 教育(13479)
- 财经(13276)
- 技术(12762)
- 业大(12063)
- 经(11769)
- 农业(11675)
- 基金
- 项目(52562)
- 研究(42664)
- 科学(39614)
- 基金(34270)
- 家(29197)
- 国家(28794)
- 社会(24604)
- 科学基金(23393)
- 社会科(22970)
- 社会科学(22960)
- 教育(22063)
- 省(21382)
- 编号(19671)
- 成果(18883)
- 划(17978)
- 基金项目(16915)
- 课题(15005)
- 资助(14349)
- 年(13365)
- 自然(13203)
- 自然科(12880)
- 自然科学(12877)
- 自然科学基金(12645)
- 重点(12318)
- 项目编号(11832)
- 性(11783)
- 部(11457)
- 发(11227)
- 规划(10680)
- 大学(10482)
共检索到164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本文旨在分析课程论转向后现代文化的话语生成方式及其理论困境,进而又从现实主义的课程探究实验出发,探讨走出困境的可能途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袁杰
后现代思潮在对传统知识论二元认识结构、主客关系进行结构的同时,倡导一种知识多元化、不确定性、生成性认知方式,对传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后现代语境中重新建构教学中师生主客关系,从传授知识到强调知识的生成性,采取更加多元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当代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课程的实践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后现代 思想政治道德修养 课程教学 创新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程彤歆 王桃花
后现代伦理危机的出现给后现代人类生活带来了各种伦理问题。在主张多元化与包容性的后现代社会里,人们心中没有坚定的道德标杆,于是伦理身份渐渐迷失,人们会陷入复杂的伦理困境中。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石黑一雄在《远山淡影》中,以移民者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在后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伦理身份焦虑,以及叙述者通过自我建构、自我解构走出伦理困境的心路历程,旨在说明后现代社会中,人需要经历一系列道德挑战与挣扎才能获得真正的理性和自由。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唐爱民
后现代文化正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思维与实践变革。然而,其叙述的模糊与观点的驳杂妨碍了其对道德教育研究的思想渗透力。只有透过其纷乱的理论,把握其清晰的理路与思想精髓,方能使其有利于道德教育研究的革新。反对整体化、注重差异性,摒弃单一性、强调多样性,消解逻辑分析、凸显话语分析,祛除抽象主体观、倡导自我与他者共契的道德主体观,是后现代文化之于道德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所在。
关键词:
后现代文化 道德教育研究 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继红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对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剖析,通过分析山西文化旅游的特点,揭示了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依据即后现代文化需求与传统文化的耦合,以及存在的内部矛盾即现代商业化快餐式开发模式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后现代旅游的需求之间的碰撞,从而提出"保护第一"的原则、"以文为本"的宗旨以及"全民公益性"的路径,以实现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在新语境下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遗产 现代 后现代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怀斌
本文针对当前营销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主流的现代营销范式做了初步反思和重构设想。本文运用多学科理论成果,首先界定了现代营销是一个具有经济属性的管理过程,然后论证了现代营销的内卷化和外形化表现及其困境、后现代营销作为他者的救赎价值,以及社会网络嵌入对实现救赎的工具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涵盖内部营销、组织间营销和消费者营销三大领域的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的后现代营销总体构想,以及将社会网络嵌入转化为后现代营销的创新战略,通过导入社会性的非正式权威来消解企业正式权威的刚性,实现内部的良好整合;构建兼有经济和社会双网络机制的企业合作网络;开展不同于传统细分群体的社群营销和后现代视角的形象营销等具体研...
关键词:
嵌入 外形化 社会网络 后现代营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双月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100多年中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观念的急剧转变尤为明显。西方现代文明在产生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在科学分析线性历史观的角度,对比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伟大意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樊亚峤 靳玉乐
本文从探讨儒家课程思想入手,通过将儒家的课程思想与后现代主义进行对比,从超越"二元对立"迈向"中庸和谐",从反对"人类中心"迈向"化成天下",从消解"理性主体"迈向"内省体悟"三个方面来逐步勾画出了儒家课程思想中的后现代图像。并指出我们应该使用后现代主义来促进儒家课程思想在当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儒家 儒家课程思想 后现代 图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聂荣鑫
知识观是课程改革的基础,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本文在分析知识观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基础上,区分了现代和后现代知识观的差别,并提出后现代知识观对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些重要启示,以避免当前课程编制中所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知识观 后现代 课程改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小威廉姆·E·多尔 王红宇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林春田
以图书馆为主要叙述对象或故事发生背景的后现代小说,采用戏仿、反讽、嬉笑怒骂的写作方法,表达出图书馆的尴尬境遇。其中,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有:博尔赫斯的《通天塔图书馆》,指向现代图书馆的本体性危机;戴卫.洛奇的《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指向大英博物馆的价值性危机;理查德.布罗提根的《堕胎》,直指现代性图书馆的制度性危机。
关键词:
图书馆危机 图书馆本体 图书馆价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诗白
文化品作为商品和商品性文化生产,是发达市场经济的大趋势和客观规律。与一般物质商品不同,用来进行市场交换的文化商品,既具有一般的商品使用价值的性质,又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是一个经济物品与社会意识的二重物。作为文化品的商品的有用性和使用价值,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体现和存在于其特定的产品体中。文化品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性质和程度,以及文化品拥有的满足购买者需要的有用性和使用价值,决定于产品反映现实生活的紧密度和深度。多样性与变易性是文化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特征,文化品的价值性具有下述特征:内在价值性;高价值性。文化生产劳动的高熟练、高强度的性质,决定了文化产品中抽象人类劳动含量高,这是文化...
关键词:
文化生产 文化品 价值 文化市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毓信
文章首先对"后现代课程建设"的两种可能定位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意义即是能促进我们对于已有工作的自觉反思。其次又具体地论及了后现代主义对于数学教育的积极意义,特别是,我们既应充分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则又注意防止在这一方面任何可能的片面性或绝对化立场。
关键词:
后现代课程 数学教育 数学的文化价值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岳刚德
针对现代课程的封闭性、内容的确定性和基于知识逻辑的线性设计,后现代课程学者立足于系统的开放性,从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和多种可能性倡导对课程文本的多重阐释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转化,表达对课程理解的不同声音。为了实现课程意义的转变,主张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耗散性,并使之成为学生活生生的经历与体验。本文通过对后现代课程学者小威廉姆 E·多尔提出的课程丰富性(Rich,4R 之一)的诠释和论证,表达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如何建设和保护课程生态的未来课程愿景。
关键词:
课程丰富性 课程生态 课程愿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探讨了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三位代表性学者的课程思想。这三位学者关注的焦点尽管有所不同,但都认为后现代课程迥然不同于现代课程,它应当更为开放、复杂、丰富和多元;课程设计要摆脱学科取向的支配,从目标模式转向过程模式。当然,我们不应当把后现代主义的课程思想视为一种教条,它不过是建议性的、开放文本式的新观点而已。后现代课程论的许多观念与概念仍然有待建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