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85)
2023(10746)
2022(9084)
2021(8710)
2020(7002)
2019(15730)
2018(15340)
2017(28839)
2016(15478)
2015(17418)
2014(16640)
2013(16164)
2012(14847)
2011(13665)
2010(13790)
2009(12798)
2008(12503)
2007(10497)
2006(9440)
2005(8233)
作者
(41759)
(34779)
(34634)
(32979)
(22442)
(16518)
(15678)
(13387)
(13381)
(12137)
(12136)
(11713)
(11006)
(10877)
(10748)
(10735)
(10266)
(10074)
(9962)
(9948)
(8619)
(8442)
(8242)
(8046)
(7743)
(7734)
(7605)
(7447)
(6991)
(6856)
学科
(62887)
经济(62803)
管理(39420)
(35285)
(27206)
企业(27206)
方法(24050)
中国(23942)
数学(20835)
数学方法(20588)
(17428)
(14440)
贸易(14433)
(14375)
(14064)
业经(13340)
(12627)
(12325)
地方(11932)
农业(11484)
(10487)
银行(10468)
环境(10458)
(10230)
金融(10228)
(10155)
(9551)
理论(9507)
(9111)
(8592)
机构
大学(217677)
学院(215741)
(94604)
经济(92815)
研究(81312)
管理(77049)
理学(66139)
理学院(65203)
管理学(64122)
管理学院(63685)
中国(61698)
科学(47196)
(47118)
(42411)
(40259)
研究所(36692)
中心(35040)
财经(34273)
(32269)
(31492)
经济学(31444)
(31435)
师范(31220)
(30165)
北京(29946)
(29715)
经济学院(28311)
业大(27848)
师范大学(25778)
财经大学(25694)
基金
项目(144066)
科学(115472)
研究(107537)
基金(107405)
(93917)
国家(93221)
科学基金(79492)
社会(71761)
社会科(67943)
社会科学(67927)
基金项目(55738)
(51885)
教育(49596)
自然(48964)
自然科(47903)
自然科学(47886)
自然科学基金(47030)
(46316)
资助(43163)
编号(42029)
成果(35087)
(33587)
重点(33121)
(31828)
国家社会(31028)
课题(29878)
(29869)
中国(29388)
教育部(29308)
创新(28047)
期刊
(104802)
经济(104802)
研究(70426)
中国(42614)
科学(31538)
学报(31268)
(31157)
(30441)
管理(28753)
教育(25552)
大学(24139)
学学(22422)
农业(21410)
(19194)
金融(19194)
经济研究(18508)
财经(17178)
技术(16078)
业经(15588)
问题(15125)
(15062)
(13830)
世界(13046)
国际(12492)
(12092)
现代(10657)
(9943)
(9850)
资源(9785)
(9243)
共检索到325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许婵  文天祚  黄柏玮  向岚麟  
从后现代主义的内涵人手,指出了其两方面基本特征,即是对现代主义大叙事的质疑,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并尝试归纳了其定义;继而剖析了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指出后者相对于前者是以"反叛"对抗"理性",以"博爱"对抗"狭隘",以"多元"对抗"单一",以"文脉"对抗"机械"。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后现代主义对现阶段中国城市规划的四方面启示,即规划主体从"长官化"到"人民化"的转向,规划目的从"高速化"到"高质化"的转向,规划方式从"蓝图化"到"过程化"的转向,及规划内容从"硬规划"到"软规划"的转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玮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方式,尊重差异和个性,推崇理 解和对话,这对于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德育的发展取向,改进当前研究生德育中存在的 一些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周林兴  苏君华  高建青  
本文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给档案学课程研究带来的四个方面的启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乔学斌  王鹏飞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评是中肯而深刻的,伦理学是他们所涉及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尽管其在研究主题和方法是相对零散的,但因为他们面对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因而综合研究其学术成果对于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现代主义针对西方社会的批判可以归结为祛除伦理的三大社会机制,其对现代伦理学的批判则直指其理论上的内在矛盾。后现代主义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现代伦理学的解构,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西方现代伦理学异化的必然性,并启示着未来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汪宏帅  傅荣贤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也延及了现代目录学,而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某些理论气质呼应了这次批判。反对二元对立、反对人的一元主体性、反对理性总体化和反对元叙事是对西方现代目录学进行批判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理论气质的概括。对现代目录学进行后现代主义批判,应同时发掘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理论价值。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丁振中  
后现代主义是崇尚非理性、主张去中心化、强调多元性、倡导平等对话与关怀、鼓励创造的批判思维方式或价值取向,教育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向,职业教育理应作出反思,即克服同质化、标准化发展方式,鼓励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克服"不见人"的管理现象,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克服唯技能训练式教育,强化人文素质熏陶;克服封闭静态思想,设立开放式课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牟红  
运用后现代主义思维的景区规划由于紧紧把握住当地文脉,更能找准规划开发的主题,找到了适应景区资源特色进行开发的最佳途径。同时也为旅游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旅游规划研究的科学范式提供基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锐  李同升  赵伟  
讨论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新城市主义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思想核心和主要观点,结合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探讨了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并论述了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应用的实际与前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闫智勇  毋丹丹  
全球金融危机袭来,就业环境更加严峻,高职课改势在必行。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等思想,在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宏观方面均能给高职课程改革诸多启示,藉此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开放而又反思的超越式后现代高职课程体系,以增强高职生就业竞争能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朱俊卿  
内部控制作为内生于企业的免疫系统,是企业防范与遏制"非我与损我",主动保护并促进"自我与益我"的重要制度安排。从全球视阈来看,内部控制理论的集大成者当属COSO,其提出的内部控制要素框架相继成为许多国家内部控制建设学习的模板。然而,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科学技术的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后工业时代,以批判现代管理科学为旗帜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几乎对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晨晨  
在旅游相关研究中,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仿佛是一对孪生变量。没有旅游者也就没有旅游目的地可言;没有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无处可去,也就不能称其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而也成为了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学科的"透镜"进行研究。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解读,同时也是对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勇军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消费社会。由于现代理性主义的影响,消费被异化,产生了消费主义。消费主义重身体消费轻精神消费、重商品的符号价值轻商品的使用价值、重个体占有轻自然生态,加剧了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在全球化的今天,消费主义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而,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目的维度和方式维度建构生态消费范式,是克服西式消费主义的理论尝试,对于探索马克思主义消费范式也是有所裨益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济良  赵文慧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施晓光  
后现代主义与高等教育施晓光随着美国日趋从一个生产型的社会转向消费型的社会,及其内外政策日趋从国家型政策转向地方型和国际型政策,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术语和各种假设业已渗透到美国文化的核心,并对美国整个社会乃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组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明初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已从人文学科转到自然学科。作为人类知识典范的数学也受到这个思潮的冲击,不仅数学哲学观正在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且数学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思维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对西方这一思潮进行分析与批判,可以为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