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97)
- 2023(13623)
- 2022(11352)
- 2021(10707)
- 2020(8849)
- 2019(20275)
- 2018(20299)
- 2017(38648)
- 2016(21556)
- 2015(24352)
- 2014(24687)
- 2013(24082)
- 2012(21582)
- 2011(19342)
- 2010(19394)
- 2009(17595)
- 2008(17316)
- 2007(15438)
- 2006(13704)
- 2005(12207)
- 学科
- 济(85374)
- 经济(85285)
- 管理(68269)
- 业(61309)
- 企(52382)
- 企业(52382)
- 方法(36547)
- 数学(30537)
- 数学方法(30216)
- 中国(23795)
- 农(23008)
- 财(22339)
- 业经(20736)
- 地方(20711)
- 学(18924)
- 制(16224)
- 理论(15606)
- 农业(15589)
- 务(14998)
- 财务(14912)
- 财务管理(14879)
- 和(14772)
- 企业财务(14113)
- 划(13241)
- 银(13228)
- 银行(13191)
- 贸(13107)
- 贸易(13100)
- 环境(12904)
- 技术(12791)
- 机构
- 大学(300531)
- 学院(298740)
- 管理(121307)
- 济(113558)
- 经济(110767)
- 理学(103482)
- 理学院(102239)
- 管理学(100553)
- 管理学院(99959)
- 研究(98409)
- 中国(74249)
- 京(65363)
- 科学(62838)
- 财(53202)
- 所(49460)
- 农(46138)
- 研究所(45109)
- 江(44934)
- 中心(44576)
- 业大(43810)
- 财经(41997)
- 范(41460)
- 北京(41235)
- 师范(41105)
- 经(38083)
- 州(36912)
- 院(36040)
- 农业(35926)
- 师范大学(33286)
- 经济学(32987)
- 基金
- 项目(203865)
- 科学(159984)
- 研究(150914)
- 基金(146256)
- 家(126894)
- 国家(125807)
- 科学基金(108150)
- 社会(93626)
- 社会科(88476)
- 社会科学(88447)
- 省(80209)
- 基金项目(78213)
- 自然(70169)
- 教育(69166)
- 自然科(68464)
- 自然科学(68449)
- 划(67390)
- 自然科学基金(67189)
- 编号(62766)
- 资助(59200)
- 成果(51049)
- 重点(45573)
- 部(44095)
- 发(43575)
- 课题(43255)
- 创(41949)
- 创新(39096)
- 项目编号(38645)
- 科研(38538)
- 教育部(37732)
- 期刊
- 济(129978)
- 经济(129978)
- 研究(88446)
- 中国(58779)
- 学报(47040)
- 管理(46941)
- 科学(44014)
- 农(42120)
- 财(41604)
- 教育(37554)
- 大学(35543)
- 学学(32966)
- 农业(29309)
- 技术(26868)
- 融(25262)
- 金融(25262)
- 业经(21260)
- 财经(20252)
- 经济研究(19354)
- 图书(18255)
- 经(17238)
- 问题(16643)
- 业(16466)
- 理论(15006)
- 科技(14609)
- 现代(14572)
- 技术经济(14299)
- 资源(14072)
- 版(14025)
- 实践(13879)
共检索到443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王天娇
作为一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应用学科,科学主义导向下的管理研究遭遇诸多理性困境,在科技发展和哲学渗透的多重影响下发生后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直指现代管理研究中的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等哲学根源,主张在组织中消解普遍主义的预设以回归到具体、生动、可体验的生活世界。中国的管理研究在极大地提高科学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缺乏解释力和实践效力的管理知识。未来中国的管理研究应根植于本地人的生活世界,采取主位研究策略,通过高度意会性的努力来自觉建构本土化的管理理论。管理学的范式转换在西方管理学内部很难自觉实现,这为中国管理学进行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外部契机,中国独特的本土文化、历史和社会脉络也蕴含管理学进行范式创新的内生资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建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理论思潮的先锋派极大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文章在阐释后现代主义基本观点和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具有方法论的后现代主义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话语框架和分析模式之优势。作为一种全新的反思研究范式,后现代将公共管理活动定性为一种话语体系和发展模式,通过真实、坦白和真诚的对话和沟通,以消解传统公共管理的思维禁锢和理解障碍,达到反抗等级制度、反对权威话语、释放民主价值和超越僵化理性之目标,从而为公共管理的多元发展提供新的范畴、理论和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将后现代分析框架与我国公共管理改革
关键词:
公共管理 管理方法 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史斌 吴欣欣
后现代主义是当前最具影响力和震撼性的学术思潮,它的出现几乎席卷和影响了人类理性的每一处思维领域。作为现代科学理性主义的产物,现代经济学在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学研究范式两方面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有助于促进对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反思和完善。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 现代经济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邹海燕
后现代主义思潮广泛影响到文化、哲学、教育等领域,高等教育课程也必然受到波及。从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出发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进行思考,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试图建构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的高等教育课程观,以期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课程观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应强 赵军
后现代主义以研究语境、研究文本、研究方法三种形式呈现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这种景观的存在既与教育理论的尴尬处境相连,也与我国呈现的一些后现代征象相关。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标准、对象、方法等都被置换到一个新的参照系框架下。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我国缺少生成的土壤。教育理论界应采取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对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教育研究 教育理念 研究方法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罗珉
对现代管理学仅有怀想是不够的,现代管理学既是历史,也是我们周遭的现实。而新世纪后现代管理学的新异表达,暗地里传播着种种关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想端绪和学术命题。在历史与现实中考察现代管理学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为了清理我们的理路,以使我们超越不同视域的束缚,将这一命题向纵深挖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济良 赵文慧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个体生命 生命课堂 教学设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乔学斌 王鹏飞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评是中肯而深刻的,伦理学是他们所涉及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尽管其在研究主题和方法是相对零散的,但因为他们面对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因而综合研究其学术成果对于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现代主义针对西方社会的批判可以归结为祛除伦理的三大社会机制,其对现代伦理学的批判则直指其理论上的内在矛盾。后现代主义从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对现代伦理学的解构,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西方现代伦理学异化的必然性,并启示着未来伦理学的发展方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面临来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挑战。在本体论方面,后现代思潮挑战传统教育心理学的实在论倾向,主张心理是一种社会建构;在认识论方面,后现代思潮挑战传统的知识外源论和内源论观点,主张知识是社会互动和协商的结果,教育教学同样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方法论方面,后现代思潮挑战传统的实证和量化方法,主张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合,力促教育心理学实现方法多元化。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有助于克服传统教育心理学的机械反映论、个体主义和方法中心等错误倾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施晓光
后现代主义与高等教育施晓光随着美国日趋从一个生产型的社会转向消费型的社会,及其内外政策日趋从国家型政策转向地方型和国际型政策,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术语和各种假设业已渗透到美国文化的核心,并对美国整个社会乃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组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明初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已从人文学科转到自然学科。作为人类知识典范的数学也受到这个思潮的冲击,不仅数学哲学观正在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且数学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思维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对西方这一思潮进行分析与批判,可以为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后现代主义自1870年英国画家查普曼用"后现代绘画"一同,来指称那些比法国印象派绘画还要前卫的作品以来,"后现代"陆续被引进了建筑、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一方面一些急于超越"现代性"的人常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后现代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评柯温的后现代比较教育理论朱旭东比较教育研究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间构成一种显现的关系似乎产生于本世纪九十年代,换句话说,把“后现代”思维模式纳入到比较教育研究中与“后现代理论”的产生出现了一定的时间差①。尚且不论比较教育研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闫伟 肖敏
引入后现代主义的研究生培养理念,通过对平等者的对话、培养目标的多元性、培养过程的开放性以及教学科研环境的和谐性的诠释,对比分析导师责任理念,联系当代教育的现实问题,通过师生关系的建构、培养过程的建构、工作任务的建构和培养环境的建构,诠释了研究生导师责任的建构途径。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研究生培养 导师责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