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88)
2023(12516)
2022(10140)
2021(9551)
2020(7535)
2019(17474)
2018(17587)
2017(32393)
2016(18512)
2015(21012)
2014(21356)
2013(20429)
2012(18655)
2011(16919)
2010(17005)
2009(14884)
2008(14209)
2007(12329)
2006(10796)
2005(9408)
作者
(51678)
(42435)
(42261)
(40398)
(27081)
(20467)
(19351)
(16852)
(16429)
(15155)
(14696)
(14142)
(13369)
(13265)
(13257)
(12984)
(12822)
(12712)
(12129)
(12095)
(10654)
(10629)
(10031)
(9732)
(9568)
(9486)
(9472)
(9410)
(8481)
(8381)
学科
(68822)
经济(68757)
管理(48273)
(44577)
(37576)
企业(37576)
方法(30663)
数学(26285)
数学方法(25954)
中国(22773)
教育(22288)
(19333)
业经(18954)
(17122)
(15775)
理论(15557)
地方(12898)
技术(11999)
产业(11871)
农业(11550)
(11163)
(11079)
贸易(11074)
信息(10779)
(10715)
(10190)
环境(10184)
(10089)
财务(10025)
教学(10013)
机构
大学(260657)
学院(253956)
管理(99179)
(90473)
经济(88200)
理学(86553)
研究(85578)
理学院(85493)
管理学(83963)
管理学院(83462)
(56856)
中国(56252)
科学(54049)
(43622)
师范(43329)
(42150)
(40292)
研究所(38844)
中心(37535)
业大(37074)
(36677)
北京(36608)
(36563)
教育(36419)
师范大学(35649)
财经(33130)
(31191)
技术(30373)
(30192)
(30122)
基金
项目(177425)
科学(140184)
研究(136542)
基金(125270)
(107893)
国家(106857)
科学基金(91460)
社会(82680)
社会科(78017)
社会科学(77996)
(70431)
教育(68553)
基金项目(66269)
(60897)
编号(58551)
自然(58290)
自然科(56871)
自然科学(56859)
自然科学基金(55806)
资助(50584)
成果(49704)
课题(42153)
重点(40259)
(39795)
(38171)
(37139)
项目编号(36430)
教育部(34721)
(34454)
创新(34238)
期刊
(95068)
经济(95068)
研究(81140)
教育(59051)
中国(52058)
学报(39698)
科学(35640)
管理(34189)
(32221)
大学(30505)
(28709)
学学(26862)
技术(25276)
农业(23251)
图书(17948)
(16140)
金融(16140)
业经(15390)
财经(15308)
经济研究(14647)
职业(13983)
(12895)
理论(12793)
科技(12179)
实践(12081)
(12081)
书馆(11976)
图书馆(11976)
情报(11934)
问题(11919)
共检索到366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彼塔尔·扬德里奇  杰里米·诺克斯  肖俊洪  
本文从后数字理论的视角提出理解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后(技术)决定论和后工具论观。文章首先追溯后数字研究的知识之根,在相关历史背景下审视当今的后数字研究,并阐述其快速变化的性质。文章随后分析研究现状,归纳了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各种较低层次技性科学的大融合,比如模拟和数字、物理和生物以及生物和信息的融合,这种融合产生了新认识论、本体论和实践;第二个主题是上述大融合对教育和技术的影响,由此产生了新的后数字生态教育学;第三个主题是后数字研究,这是受上述大融合影响的"重组",强调传统科学领域和学科的进一步协作。文章还简要概述后数字研究的四种"重组"(多学科性、跨学科性、超学科性和反学科性)以及它们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文章最后简要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曹永国  
教育正当性的探寻是教育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教育哲学研究的一种传统。教育正当性探寻之品性包括:批判与超越的保证;触及根基的问询;公共辩论的理性形式;政治与伦理哲学的视域。然而,该问题和传统随着教育哲学研究的现代转向而走向没落。正当性的隐退正使教育哲学研究遭受这样的后果:随意化与浪漫化的泛滥;工具主义的宰制;批判的无节制与悲观主义;多元主义的崇拜与精神的虚无化。复魅教育哲学研究对教育正当性的探寻,需要重拾历史传统,重建理性的理想信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其勇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推动了科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应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科学学习过程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银铎  高伟  
我国教育转向实证之风已然吹起,但教育哲学研究仍受困于"形而上"的束缚未能回应其影响。从人工智能技术方法论视角出发来剖析教育哲学实证转向特性,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其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进行本文拆解、定位与重组。发现杜威教育哲学有多条研究路径,教育哲学实证转向具有多元共融范式和价值共同体意义,并非实证化教育哲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于书娟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就教育哲学学科和教育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已有的教育哲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反思,认为教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自身理论建设滞后,重思想研究轻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不力,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且在概念使用上模糊混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在研究方法上单纯依靠演绎法,致使教育哲学研究失去了其自身的特性,变成了哲学和教育学的演绎,而这又是由于教育哲学研究脱离了教育实践的结果。笔者在分析教育哲学研究现状的同时,着重区分了几组概念,并就教育哲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兵  
《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型》(李宏伟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一书从理论严谨、历史发展等角度分析了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传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引入到更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化研究之中,深刻理解并把握了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思想文化变迁,进而在文化批判中推进科学技术哲学体系与文化体系融合、创新与发展。该书整体上概括了科学技术哲学文化转向演变趋势与演变过程,并结合当下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环境发展,有效探索了科学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的实践性意义和实践性方法,逐步完成科学技术哲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迁移。总体来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鹤岩  匡瑾璘  牛翠萍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后现代哲学代表着现代西方哲学由追求真理、权威和绝对的唯科学观转向追求理解、共识和宽容的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哲学对人类生存、人类现实生活意义遗忘的倾向,力图把哲学重新引回到关注现实生活的轨道上来,引回到对人类生活智慧追求的道路上来。这一转向再一次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回响。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项贤明  
后哲学时代的教育哲学及其任务项贤明1981年法国《世界报》曾经宣布:“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如今,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已成为二十世纪末西方的重要文化思潮,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要迎接新世纪的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静  薛栋  
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如何深刻理解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从而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范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现实质量内涵解读的要求。技术发展史表明:经验与职业教育的实践逻辑在技术史的演变中历经蜕变,经验始终是职业教育学习的价值原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思潮对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及技术活动的实现问题的探讨,从理论上反思了"经验"学习的价值意蕴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培养自由而负责任的现代职业人,孕育与传播绿色工业文化,以及探索实践逻辑对接技术伦理的职业教育模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邵燕楠  
教育哲学研究存在哲学化与实践化之间的张力。过度哲学化被指责为与教育不相关,远离教育实践,并被哲学家所轻视;而过度实践化则被指责为缺少教育哲学的味道。教育研究与哲学研究在教育哲学研究中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教育哲学研究。教育哲学研究者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衡哲学化与实践化,总会有自己的价值偏向。教育哲学研究者无论持有哲学化还是实践化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厚非,应在价值偏向的基础上审慎地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宁中  
这不是激情的产物,恰恰相反,这是避免激情的产物。思考教育,希望能够究其原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推理。思考的结果,或许会对现实教育的反思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此而见,孟老先生是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长伟  方展画  
如果说杜威哲学的使命是批判二元论,恢复连续性,维护自身即是目的的教育实践,那么就杜威而言,由于近现代的科学革命使得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成为可能,教育哲学的现时代使命就被他定位在批判专制社会的教育的二元分裂,恢复教育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民主生活方式上。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的教育哲学就是民主的教育哲学,批判专制的教育,守护民主的教育始终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  
本文借鉴释义学实践哲学关于“实践”及“实践智慧”的思想,阐述了教育哲学的知识地位与知识地形式,提出教育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为其可靠的合法的基础,是以“教育智慧”为有效的独特的“知识理想”。教育哲学作为对人类教育生活的价值性阐释,以哲学的方式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原则以及行动进行洞察,形成“教育智慧”,并以此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建构独特的智慧与实践的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润洲  
哲学地教教育哲学既意味着爱智、创新地教教育哲学,也意味着反思、批判地教教育哲学,还意味着对话、说理地教教育哲学。当下,哲学地教教育哲学主要遭遇着智慧的知识化、知识的非智慧化和话语霸权的盛行等阻隔。因此,哲学地教教育哲学则需践行教研融通,探寻教育智慧;学会哲学思考,实现转识成智;秉承自知无知,开展对话教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