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6)
- 2023(11960)
- 2022(9668)
- 2021(8949)
- 2020(7309)
- 2019(16645)
- 2018(16654)
- 2017(30572)
- 2016(17011)
- 2015(19392)
- 2014(20001)
- 2013(19291)
- 2012(17659)
- 2011(16001)
- 2010(16497)
- 2009(15113)
- 2008(15323)
- 2007(14317)
- 2006(12526)
- 2005(11495)
- 学科
- 济(69455)
- 经济(69383)
- 管理(47154)
- 业(46433)
- 企(33855)
- 企业(33855)
- 方法(28144)
- 农(26489)
- 数学(23973)
- 数学方法(23733)
- 中国(21441)
- 农业(18560)
- 财(17931)
- 业经(17458)
- 学(16355)
- 地方(16125)
- 环境(14069)
- 制(14032)
- 贸(12465)
- 贸易(12459)
- 理论(12218)
- 易(12036)
- 和(11663)
- 银(11447)
- 银行(11413)
- 发(10809)
- 行(10808)
- 务(10675)
- 财务(10637)
- 财务管理(10596)
- 机构
- 学院(248831)
- 大学(245341)
- 济(96895)
- 经济(94566)
- 管理(88387)
- 研究(85136)
- 理学(74752)
- 理学院(73821)
- 管理学(72370)
- 管理学院(71903)
- 中国(64534)
- 科学(54155)
- 京(52765)
- 农(46418)
- 财(46000)
- 所(44346)
- 江(40685)
- 研究所(40127)
- 中心(39669)
- 业大(38385)
- 农业(36204)
- 财经(35768)
- 范(35158)
- 师范(34810)
- 北京(33484)
- 州(32528)
- 经(32186)
- 院(30737)
- 经济学(29876)
- 技术(28724)
- 基金
- 项目(159005)
- 科学(122752)
- 研究(119275)
- 基金(110499)
- 家(96357)
- 国家(95479)
- 科学基金(79941)
- 社会(73103)
- 社会科(68926)
- 社会科学(68902)
- 省(64737)
- 基金项目(58290)
- 教育(55272)
- 划(53731)
- 编号(51213)
- 自然(49423)
- 自然科(48080)
- 自然科学(48066)
- 自然科学基金(47167)
- 资助(44035)
- 成果(42296)
- 重点(36787)
- 发(36377)
- 课题(36282)
- 部(34020)
- 创(32709)
- 创新(30571)
- 性(30348)
- 科研(30052)
- 项目编号(29832)
- 期刊
- 济(115534)
- 经济(115534)
- 研究(72226)
- 中国(53037)
- 农(44034)
- 学报(41118)
- 财(37427)
- 科学(36218)
- 教育(33220)
- 大学(30570)
- 管理(30468)
- 农业(29370)
- 学学(28494)
- 技术(23138)
- 融(22517)
- 金融(22517)
- 业经(20959)
- 经济研究(17474)
- 财经(17459)
- 问题(15735)
- 业(15676)
- 经(15070)
- 版(13786)
- 图书(13711)
- 技术经济(12127)
- 资源(11964)
- 贸(11760)
- 商业(11720)
- 理论(11317)
- 现代(11308)
共检索到3778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郭永园
生态减贫是我国扶贫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推进,形成了由生态建设、生态产业、生态补偿和生态移民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方案,开创了人类减贫事业的新形态。从绿色发展理念来看,生态减贫事业在治理预期、治理结构和治理策略等方面存在“有增长、无发展”的内卷化风险,减贫致富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受阻。在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后扶贫时代,生态减贫的现代化发展要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实现,其路径包括发展理念的现代化、生态减贫法治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和减贫治理主体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生态减贫 内卷化 现代化治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士寻
精准扶贫的历史登场助推我国扶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绩,随着2020年全面脱贫的实现,我国即将进入后精准扶贫时代,对巩固脱贫成果和预防返贫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能为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提供动力,要充分发挥文化动力的长效机制筑牢贫困治理能力的动力价值,推动新时代我国走向以文化驱动脱贫攻坚的后精准扶贫时代。
关键词:
后精准扶贫 文化 贫困文化 文化动力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教育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关键性作用,优化教育扶贫政策是为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行动探寻路径的最佳战略抉择。贫困的"多维性""动态性""相对性"与"持久性"构成了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前提。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优势构成了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起点,贫困与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关照揭示了其政策优化的理念探寻,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支点指明了其政策优化的价值理路,立体交融式战略格局的理论图景表达了其政策优化的发展走向。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要基于"共识""共融""共生""共建""共享"五个维度全面升级,趟出政策优化的创新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祥
乡村居民在职业教育视角上的贫困主要包括志贫与智贫两种类型,因此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是现代乡村职业教育扶贫的理想路径。现实中乡村职教扶贫主要存在弱志强智、强志弱智与弱志弱智三个大方面的问题。基于此,研究认为需从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视角,认真探讨职业教育扶贫的目标制定、内容安排、载体构建与成果转化机制。
关键词:
扶志 扶智 职业教育 理想路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莉
一、农信社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内在逻辑金融精准扶贫是运用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结合扶贫的需求,实现扶贫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扶贫对象精准、金融机构精准、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扶贫信贷风险补偿与分担精准以及组织保障平衡的"四精准一平衡"的金融扶贫新模式。金融精准扶贫标准要求较高,农信社应转变金融支持方式,加强多方对接合作,提高精准扶贫成效。农信社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结合地方政府的政策和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彭城瑞 赵玲
2020年底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生态补偿脱贫作为实施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之一,在精准脱贫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基于三江源地区的实地调研,通过FGT指数对受访地草原生态补偿以及岗位补偿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态补偿政策有明显的减贫效果,草原生态补偿更有助于减少相对贫困的广度,而岗位补偿有助于减少贫困的深度和强度,且两种政策对不同地区的补偿能力不同。政府应扩大对受偿区的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针对特定人群采取不同的补偿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探索多元化的减贫方式,进一步发挥生态补偿减贫效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方
从历史的长时段视角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国家减贫治理体系因应新时期减贫形势变动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呼唤"所做出的战略调整,也是国家减贫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其突出特点在于以"减贫大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机制、三种资源,将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发挥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系统性地改善贫困地区、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能。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国家减贫治理体系经历着密集的调整,在信息汲取能力、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能力、综合回应能力、资源动员能力以及政策执行能力等诸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在未来的脱贫攻坚实践和共同富裕征程中,中国国家减贫治理体系将不断完善,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方
从历史的长时段视角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国家减贫治理体系因应新时期减贫形势变动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呼唤"所做出的战略调整,也是国家减贫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其突出特点在于以"减贫大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机制、三种资源,将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发挥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系统性地改善贫困地区、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能。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国家减贫治理体系经历着密集的调整,在信息汲取能力、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能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任伍 肖彦博 唐常
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进入以相对贫困、精神贫困为特征的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韧性和迁移性导致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发生转型,出现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一维贫困向多维贫困、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收入型贫困向消费型贫困、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农村贫困向城市贫困转移等六大特征。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发展的动态性和贫困成因的多源性,决定了贫困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加大了贫困治理难度,产生了新的贫困治理诉求。贫困治理需要围绕"相对贫困""精神贫困"的治理重心,以"攻心"为上,克服贫困治理碎片化、重塑整体性治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治理,摒弃运动式治理、建立制度性治理体系,实施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双轮驱动,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多维动态识别标准,出台"贫困治理法",加强"贫困耻感文化"建设,发挥社会企业在贫困治理中的潜力,发掘贫困者内在的正能量,克服"穷人心态",扩展相对贫困者"带宽",矫正个体失灵,消除代际贫困,实现贫困的最优化治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蔡军
随着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进一步的优化升级,职教集团在巩固深化扶贫成果、构建减贫防贫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作用优势日益凸显。反思当下职教集团接续扶贫工作在研究深度、顶层设计及实践路径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把握职教公益性内涵,明确巩固深化扶贫成果的方向要义;做好扶贫整体性规划,聚合多元巩固深化扶贫成果;回归教育扶贫语境,深化内涵式接续帮扶"等行动路径,实现集团发展与减贫防贫的有机融合,促进提升减贫防贫效能,为后脱贫时代教育减贫防贫持续发力贡献职教力量。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职教集团 扶贫成果 产教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凯丽
随着江苏省农村贫困治理体系的不断演进,传统的扶贫方式和减贫模式所释放出来的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出现衰减的态势。而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扶贫有助于构建乡村旅游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以深层次地改善扶贫绩效,最终实现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拓宽贫困人口的增收渠道。
关键词:
景区依托型 乡村旅游 扶贫 景村一体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冠韬
旅游精准扶贫中的社区参与指的是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如计划、评估、监督与验收等环节下社区的参与。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社区的参与能够显著提高扶贫效果。在本文中,笔者从旅游精准扶贫社区参与意义入手,总结了当前旅游精准扶贫社区参与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精准扶贫社区参与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旅游精准扶贫 社区参与 现实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香君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新兴社会群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同时,精准扶贫可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战略指导,并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的完善。就模型理论基础而言,共同富裕是其理论源流,因人而异是其理论核心,人力资本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就问题透析而言,基于精准扶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主体参与意识薄弱、农业生产技能缺失、资金投入较为匮乏、培育体系亟须健全以及管理方法有待改进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精准扶贫对象、精准培育需求、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教育培训、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路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波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的称谓,它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需要细分贫困人群,细化扶贫项目,提高资金效益,创新扶贫方式。通过对甘肃扶贫开发进程的阐述,针对制约扶贫开发的瓶颈问题,指出未来扶贫开发面临的新特征,探索适应甘肃精准扶贫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
甘肃 精准扶贫 新路径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文彬
加速推进农村精准扶贫,事关国家"四个全面"战略落实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但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却面临着农民缺位、政府越位和社会组织参与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整合多方力量协同推进精准扶贫。究其根源,在于农村扶贫中没有树立协同治理理念。一方面,农村人才过度外流,脱贫主体不足;另一方面,在扶贫中,政府、农民和社会组织缺乏协商合作,导致现行脱贫机制难以满足农村精准扶贫要求。因此,应该通过培育农村脱贫主体,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吸引社会组织参与扶贫,重塑农村脱贫治理机制,来优化农村精准扶贫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