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77)
2023(9711)
2022(8127)
2021(7821)
2020(6112)
2019(13767)
2018(13358)
2017(24685)
2016(13423)
2015(14611)
2014(14408)
2013(14016)
2012(13123)
2011(11949)
2010(12012)
2009(10811)
2008(10218)
2007(9113)
2006(8313)
2005(7289)
作者
(36434)
(30794)
(30228)
(29082)
(19551)
(14856)
(13777)
(11747)
(11734)
(11035)
(10375)
(10314)
(9871)
(9512)
(9432)
(9335)
(9254)
(8973)
(8844)
(8838)
(7614)
(7539)
(7330)
(7093)
(6936)
(6864)
(6816)
(6613)
(6188)
(6041)
学科
(52783)
经济(52733)
管理(33567)
(32837)
(22837)
地方(21704)
(21662)
企业(21662)
农业(16333)
中国(15462)
方法(15178)
数学(13407)
数学方法(13189)
业经(12726)
(12202)
地方经济(11178)
(10101)
(9940)
环境(9447)
(9058)
贸易(9052)
(8904)
(8671)
(7830)
金融(7827)
(7823)
银行(7813)
(7533)
(7430)
(7297)
机构
学院(179381)
大学(172798)
(70666)
经济(68794)
管理(65774)
研究(64263)
理学(55633)
理学院(54872)
管理学(53954)
管理学院(53587)
中国(48734)
科学(39700)
(36206)
(33485)
(32037)
(31271)
中心(30510)
(30188)
研究所(28927)
(27969)
师范(27810)
业大(25886)
财经(24795)
(24249)
(24100)
(24051)
农业(23977)
北京(22463)
(22293)
师范大学(22027)
基金
项目(121175)
科学(95487)
研究(94820)
基金(83897)
(71926)
国家(71219)
科学基金(60832)
社会(58526)
社会科(55180)
社会科学(55165)
(52078)
基金项目(44440)
教育(42697)
(41514)
编号(41179)
自然(37246)
自然科(36228)
自然科学(36219)
自然科学基金(35512)
成果(33659)
资助(32573)
课题(29561)
(29491)
重点(27826)
(25422)
(25093)
(25059)
发展(24270)
(24103)
(23847)
期刊
(88413)
经济(88413)
研究(54590)
中国(40570)
(30698)
教育(25065)
学报(24566)
科学(24408)
(24249)
管理(22454)
农业(20995)
(19628)
金融(19628)
大学(18671)
学学(17309)
业经(16444)
技术(16037)
经济研究(12597)
资源(11668)
问题(11430)
财经(10869)
(10390)
(9545)
(9461)
图书(9223)
(8838)
(8725)
(8717)
论坛(8717)
职业(8604)
共检索到2815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喻超  高军波  张欣怡  孙健武  
结对帮扶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创新。后扶贫时代结对帮扶机制完善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更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河南省潢川县为案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剖析县域结对帮扶组织过程,并基于现存问题构建衔接路径。研究发现:脱贫攻坚时期,县域多元主体参与扶贫过程,通过稳定结对、持续帮扶等方式,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但目标考核导向下的个体脱贫成效聚焦,导致政策实施瞄准欠佳,引发扶贫资源配置倾斜及区域发展失衡。结合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特征,提出结对帮扶的“角色转型—信息化改造—体系重构”框架,依托“县—乡—村—组”多维尺度,构建乡村治理精细化目标导向的县域结对帮扶网格化管理体系,助推结对帮扶模式转换与政策衔接,促进后扶贫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丁文恩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中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和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抓手。文章通过分析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特点和趋势;剖析影响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因素;提出做大优势产业,扶持特色产业,助推旅游产业,聚力新兴产业等四大思路;倡导规划衔接,主体衔接,政策衔接及体制机制衔接等实现途径。因此,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乔鹏程  上官彩霞  滕永忠  田建民  
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战"五个一批"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搬迁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从实践层面探索两者衔接的有效路径。黄河滩区作为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通过大规模易地搬迁寻求一条既能保障滩区群众免受洪水威胁又能让滩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根据河南黄河滩区9县(市、区)易地搬迁实地案例,从产业发展、居住环境、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建设和群众生活五个方面阐释易地搬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匹配性,为今后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提供了路径:做好统筹规划、营造良好社区环境、抓好产业支撑和加强政策保障。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宋彦峰  
供给侧改革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论工具,通过金融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金融机构的优化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等,把金融的有效供给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起来,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脱贫效率的最大化。论文以河南金融精准扶贫为分析案例,围绕两者衔接的关键环节,发现金融精准扶贫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志娟  
[目的]为有效测度、评价和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扶贫效益、把握脱贫工作的不足和方向,构建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固始县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估。[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综合得分值。[结果] 2016年固始县旅游扶贫绩效综合得分为91. 66分,根据该文确定的等级评价标准,其旅游扶贫绩效处于良好等级。对旅游扶贫效益综合得分值贡献最大的指标是贫困户脱贫率,2016年固始县贫困户脱贫率为60. 61%,脱贫综合成效明显。通公路率、计算机普及率、基本养老保险普及率、沼气入户率是限制固始县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等级提升的主要指标。[结论]开展乡村旅游对河南省脱贫攻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加大对发展旅游扶贫的支持力度,最大效用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工作中的效益。且下一步旅游扶贫要着重从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入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凤荣  
农村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缓解农村贫困的两种手段,在遏制农村贫困现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泽库县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但仍存在牧民对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认识的偏差、家庭收入难以核实、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现有低保标准低以及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两项制度衔接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李智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贫困的地域分布和特征呈现出新的格局,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弱化及"滴漏"式扶贫思路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扶贫工作的要求,导致减贫速度放缓、贫困人口再次增加的因素等也应纳入贫困机理的范畴进行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倩   韩婧   范利瑶   蔡天毅  
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5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区。结果表明:(1)扶沟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表现出“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和农产品生产功能相对较弱”的位序特征,并且各类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基于优势功能识别结果,将扶沟县14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型、单功能主导型和双功能并重型3种功能类型区,并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提出分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推进扶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分析策略可为平原农区其他类似县域明确乡村地域功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明华  
乡村振兴是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策略,精准扶贫则是针对贫困地区的专项农村工作,但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为了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脱贫攻坚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与其他农村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缺乏内生性发展动力,存在返贫致贫的诱因和可能性,如何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后扶贫时代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贫困地区仍然需要在精准扶贫政策下,转变发展观念,借鉴乡村振兴建设的先进经验,针对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发力,夯实产业扶贫的发展基础,促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期刊] 征信  [作者] 谢金静  相天东  王元福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县域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且评价结果运用效果良好。从精准扶贫视角对卢氏农村信用评价体系这一经典做法进行剖析,总结其成功经验,旨在复制推广其经验,助力打赢扶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萍  曾玉荣  
文章以福建23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县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新时期农村贫困的变化发展和主要特征,指出"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更多表现为多维贫困,具有种类表现多样性、存在方式动态性、空间分布广泛性、致贫原因复杂性等特征;其次,通过梳理"后扶贫时代"福建农村防贫减贫的难点困境,分析当前农村地区面临着造血功能差、产业竞争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最后提出下一步福建农村防贫减贫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欣雨  张学志  周梓洵  吴文心  
在脱贫攻坚战中,作为市场化的主体,企业践行定点结对帮扶形式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培育对口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以2016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有关企业扶贫信息披露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整理上市公司定点帮扶县域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企业对县域的结对帮扶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发现:企业结对帮扶能显著提升县域利用外资水平,这一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结合县域和企业数据,本文揭示企业可以基于对外投资纽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通过社会责任经历改善外资的预期,从而促进外商投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参与特征上,企业帮扶存在规模效应;在参与地点上,存在本地知识效应及东西互补效应。本文的发现为如何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畅通“内循环”、促进“外循环”,深化结对帮扶工作,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提供了鲜明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璠   周力  
作为脱贫攻坚时期的特色制度安排,东西部协作在实现“先富帮助后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基于2013—2020年县域配对面板数据,将2016年“携手奔小康”县域结对帮扶行动视作准自然实验,通过测算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综合评价东西部协作对县域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东西部协作显著缩小了协作双方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但资源与环境约束后,东西部协作的效果不再显著;(2)东西部协作通过促进跨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缩小县域间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差距,进而缩小了县域发展差距,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潜在污染排放转移效应,也对以绿色可持续为导向的县域均衡发展产生了阻碍;(3)当协作双方的初始经济距离越大、产业结构越接近时,政策效果越明显。建议继续坚持实施东西部协作,制定差异化的结对帮扶措施,注重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并修订完善多维考核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璠   周力  
作为脱贫攻坚时期的特色制度安排,东西部协作在实现“先富帮助后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基于2013—2020年县域配对面板数据,将2016年“携手奔小康”县域结对帮扶行动视作准自然实验,通过测算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综合评价东西部协作对县域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东西部协作显著缩小了协作双方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但资源与环境约束后,东西部协作的效果不再显著;(2)东西部协作通过促进跨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缩小县域间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差距,进而缩小了县域发展差距,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潜在污染排放转移效应,也对以绿色可持续为导向的县域均衡发展产生了阻碍;(3)当协作双方的初始经济距离越大、产业结构越接近时,政策效果越明显。建议继续坚持实施东西部协作,制定差异化的结对帮扶措施,注重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并修订完善多维考核体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义梅  
全国支付服务环境正快速进入非现金支付时代,而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直接关系着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开封辖区5县(含祥符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现代化支付结算设施和支付工具的使用不断增多,但从绩效角度分析发现,支付环境建设中还存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机制性问题盲区。不断改善欠发达县域支付环境需要将支付环境建设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合理布局涉农金融机构乡镇网点,不断推进现代化支付工具和电子支付创新产品的应用,并建立完善风险防控措施和预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