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76)
2023(7191)
2022(5887)
2021(5754)
2020(4727)
2019(10930)
2018(10611)
2017(18714)
2016(10350)
2015(12078)
2014(11574)
2013(11609)
2012(11048)
2011(10320)
2010(10300)
2009(9305)
2008(9469)
2007(8140)
2006(7337)
2005(6696)
作者
(31677)
(26673)
(26514)
(25222)
(17124)
(12816)
(11852)
(10312)
(10259)
(9558)
(9306)
(8944)
(8780)
(8765)
(8762)
(8248)
(7884)
(7771)
(7748)
(7557)
(6906)
(6655)
(6401)
(6101)
(6017)
(6007)
(5951)
(5522)
(5517)
(5415)
学科
(44074)
经济(44025)
管理(22736)
(21768)
方法(19202)
中国(17564)
数学(17194)
数学方法(17044)
(15523)
企业(15523)
(11790)
(11747)
(11067)
贸易(11059)
(10847)
(9251)
(8307)
业经(8080)
农业(7671)
(7539)
银行(7514)
(7311)
环境(7095)
(7081)
金融(7080)
关系(6283)
(6230)
(6224)
(6213)
地方(5918)
机构
大学(159335)
学院(153565)
(69958)
经济(68930)
研究(65540)
管理(51337)
中国(49703)
理学(44003)
理学院(43312)
管理学(42483)
管理学院(42197)
科学(40198)
(35441)
(34655)
研究所(32030)
(30765)
(29071)
中心(27507)
财经(24898)
经济学(23911)
(23443)
农业(23131)
(23088)
北京(22948)
业大(22821)
(22215)
师范(21972)
(21887)
经济学院(21546)
科学院(20569)
基金
项目(104020)
科学(83025)
基金(79697)
研究(72809)
(72350)
国家(71850)
科学基金(59357)
社会(48263)
社会科(45734)
社会科学(45723)
基金项目(41051)
自然(38244)
自然科(37383)
自然科学(37370)
自然科学基金(36750)
(35564)
教育(33217)
(33068)
资助(32534)
编号(26317)
(25068)
重点(25010)
中国(23532)
成果(22931)
(22842)
国家社会(21907)
教育部(21150)
(21035)
科研(20461)
大学(19938)
期刊
(74488)
经济(74488)
研究(49760)
中国(32993)
学报(29660)
科学(27905)
(26415)
(22096)
大学(21872)
学学(20588)
管理(19169)
农业(18206)
教育(15907)
经济研究(13343)
(13274)
金融(13274)
财经(13068)
(11485)
(11139)
世界(10975)
(10948)
国际(10501)
技术(10354)
问题(10329)
业经(8623)
(8121)
资源(8121)
业大(7163)
技术经济(7111)
统计(6994)
共检索到236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茂华  
世界经济正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过渡,并从就业的产业分配、职业分配等诸多方面对就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在总体上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后半阶段,但仍无法摆脱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一些特征,并受之影响和制约。为此,从就业总体态势、分产业就业、分行业就业、正规与非正规就业、劳动者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对中国就业状况进行动态描述,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综合判断。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纪明  梁东黎  
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大国结构变迁的重要特征是资本和劳动由非服务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基于两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大国结构变迁促进了服务业快速增长,但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增加及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对平均经济增长率贡献程度微弱,资源再配置的综合作用对经济增长率提供负0.16个百分点的贡献,导致经济大国在后工业化时代平均经济增长率水平相对较低。维持制造业的投资水平以保持适度的工业化水平以及对从非服务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适当的再就业培训,是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大国维持高经济增长率水平的必要途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柳亦博  李倩  
后工业社会呼唤的是一种积极寻求合作的治理模式,政府需要引导并帮助市场和社会组织真正成长为地位平等的治理主体,重构一种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的动态合作治理。动态合作治理的实现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建构多元主体合作机制,根据公共服务的产品属性,确立多元主体的治理权责和合作路径;其次是在合作治理的逻辑下,建构动态的治理循环系统,从而使得合作治理能够具有长期而持续的有效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郝团虎  姚慧琴  
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有规律,如城市化滞后、农村工业化、农民工现象、城中村现象、强关系主导的就业模式等。现有的城市化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些特点,诱致性制度变迁能够消除强制性制度障碍对城市化进程的限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但容易造成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不利于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包括"隐性补贴"、"购物交换"、"城市村"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朝阳  
本文在Acemoglu和Guerrieri(2008)两部门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双层CES生产函数,构筑了一个三部门的产业结构变迁模型。除了描述农业不断下降和服务业不断上升的单调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之外,还描述了工业部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结构变迁过程,既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过程,又解释发达国家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化"过程。最后,本文利用美国1929~2007年的数据,校准了本文的主要参数,模拟了美国1929年以来产业结构变迁过程。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文宗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驱动与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提前结束了我国的工业化时代,自"十二五"开始,将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并没有割裂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与增长中仍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工业化方式及工业比重将发生质的转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綦鲁明  陈妍  
西方大国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有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比例高,工业经济比重达到相当高度,城镇化率与非农就业比重大幅提高,工业重大技术及对经济社会和世界产生极大影响,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影响大,成为贸易大国。后工业化时期,呈现出人均GDP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由扩大向缩小转变,服务业占比上升,工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与就业人数明显下降,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大企业做大做强、小企业做精做专、各类企业大协作,工业企业全球化战略布局,工业优势与特色产业深刻影响世界,工业外贸占世界份额大等主要特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力  
未来单纯依靠工业化推动经济已经走向尽头,随着外需逐渐转向内需,城市化仍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本文首先利用logistic函数预测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水平,其次利用主成分法降低纬度并确定权重,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体系。结果发现中国未来仍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其城市化的拐点将在2017年出现;但同时中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良莠不齐,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质量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而经济潜力因子和环境因子应该被赋予更多的重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波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文化变迁明显,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人们的风俗习惯都不同程度表现出分化与异质性。农村文化变迁对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潜在的巨大影响:现阶段农村文化处于"新旧并存"过渡形态;农村村庄作为文化共同体特征日益弱化;农民文化主体性丧失,传统文化再生与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内生动力不足;农村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基础秩序"开始瓦解。中国农村文化变迁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内在的"软性"变化过程。如何在推动农村现代文化建设的同时,保存并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使农村文化展现出新的活力,需要我们辩证思考中国农村文化变迁中的四对关系:"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城"与"乡"、国家—市场—民间社会的关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玉菇  
中国较早的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集团,这个集团及其所代表的阶层有其独立的利益,所以政府的制度安排主要是以这个集团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这个集团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利益目标与其它社会阶层的利益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偏差日益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集团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等社会各个利益集团共同和长远的利益目标,而是政治的目标(如政权的稳定、传统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的维持等等)、这就使其在制度供给方面往往不能满足其他利益集团的要求,甚至成为制度变迁的对立物。近代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特征对国家的工业化是十分不利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陆军  林冠廷  
文章通过描述当前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农村流动人口转移的现状,指出当前后工业化时代与城乡结构并存的特征。基于此,文章综述了经典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以及相关研究的演进,对服务业进行定义与分类,进而指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别,得出经典的二元城乡结构理论无法适用于后工业化社会的时代背景,需要新的理论进行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芳萍  张锐  吴文清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逐步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土壤污染以其具有隐蔽性、危害的滞后性、不可逆转性等特征,蕴藏了巨大的危害和风险。通过分析近年来环保产业政策、环保法律法规、公众环保意识、环保科技水平等影响因素,认为环境修复机遇与风险并存。在问题突出的现今,需要深化创新产业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实现资金的筹措,并在技术含量更高、利润更大的产业链环节上掌握世界领先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环境修复的竞争力。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陈宏伟  
中国经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中国建筑业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行业长期沿用的经济效率比较优势战略已经不可持续。在新的条件下,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后工业化时代中国建筑业市场呈现新的特点,应重塑企业战略,以系统创新实现中国建筑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炳才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波动性、曲折式增长,以及出现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化、城镇化步伐减慢、人口趋向下降现象,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可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其特征是:经济增长走向现代化增长、增长的结构性特征更突出、难以出现轮动式结构性增长、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趋向弱化等。为保持我国经济未来适度增长,需要进行若干方面的政策创新。一是创新全球化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等。二是创新财政政策,推动土地出租和入股,将住房租赁化,将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基金化、股权化等。三是创新货币、金融监管政策,保持汇率稳定和升值,提升人民币信用,倡导主权货币跨境履行货币职能,对金融风险实时监管等。四是推动科技创新,利用组织优势,进行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系统集成;走科学化、数字化制造之路;拆分行为动作、思维步骤,走向智能化制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朱润喜  
一国工业化程度的推进,必然导致其涉农征税发生相应变革。一国在其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通常会相应采取剥夺农业的税收政策、农工自养的税收政策和保护农业或反哺农业的税收政策。工业化进程与涉农征税变革二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反映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农征税的演变规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