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92)
- 2023(4327)
- 2022(3528)
- 2021(3634)
- 2020(2844)
- 2019(6741)
- 2018(6820)
- 2017(9848)
- 2016(6762)
- 2015(7700)
- 2014(7903)
- 2013(6934)
- 2012(6639)
- 2011(6413)
- 2010(6993)
- 2009(5893)
- 2008(5935)
- 2007(5441)
- 2006(5059)
- 2005(4753)
- 学科
- 教育(19255)
- 济(16535)
- 经济(16517)
- 学(11836)
- 中国(11674)
- 管理(10164)
- 理论(8569)
- 业(8377)
- 教学(6552)
- 企(6520)
- 企业(6520)
- 方法(5658)
- 农(4712)
- 发(4651)
- 数学(4236)
- 发展(4192)
- 数学方法(4086)
- 展(4070)
- 思想(3982)
- 研究(3961)
- 财(3861)
- 政治(3807)
- 经济学(3732)
- 革(3525)
- 业经(3353)
- 技术(3301)
- 改革(3239)
- 高等(3201)
- 思想政治(3179)
- 政治教育(3179)
- 机构
- 大学(97235)
- 学院(89717)
- 研究(38872)
- 教育(29080)
- 济(25126)
- 范(25010)
- 师范(24857)
- 科学(24512)
- 经济(24287)
- 管理(23416)
- 京(23173)
- 中国(21304)
- 师范大学(20807)
- 所(20564)
- 理学(19559)
- 理学院(19080)
- 研究所(19003)
- 管理学(18372)
- 管理学院(18162)
- 江(16164)
- 北京(15597)
- 中心(15124)
- 农(15116)
- 技术(14458)
- 院(13668)
- 职业(12697)
- 财(12697)
- 业大(12432)
- 州(12105)
- 农业(11997)
- 基金
- 项目(54345)
- 研究(45637)
- 科学(43170)
- 基金(35268)
- 家(31079)
- 国家(30672)
- 教育(30086)
- 社会(24973)
- 科学基金(24015)
- 社会科(23098)
- 社会科学(23090)
- 省(22107)
- 划(21750)
- 成果(21397)
- 编号(21089)
- 课题(18622)
- 基金项目(17276)
- 年(15902)
- 重点(14550)
- 自然(14452)
- 资助(14190)
- 自然科(14086)
- 自然科学(14078)
- 自然科学基金(13833)
- 部(13770)
- 规划(13360)
- 发(12740)
- 性(12576)
- 项目编号(12443)
- 教育部(12125)
共检索到149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项贤明
后哲学时代的教育哲学及其任务项贤明1981年法国《世界报》曾经宣布:“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如今,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已成为二十世纪末西方的重要文化思潮,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要迎接新世纪的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宁中
这不是激情的产物,恰恰相反,这是避免激情的产物。思考教育,希望能够究其原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推理。思考的结果,或许会对现实教育的反思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此而见,孟老先生是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关键词:
哲学 教育学 教育哲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长伟 方展画
如果说杜威哲学的使命是批判二元论,恢复连续性,维护自身即是目的的教育实践,那么就杜威而言,由于近现代的科学革命使得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成为可能,教育哲学的现时代使命就被他定位在批判专制社会的教育的二元分裂,恢复教育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民主生活方式上。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的教育哲学就是民主的教育哲学,批判专制的教育,守护民主的教育始终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经验 专制 民主 教育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
本文借鉴释义学实践哲学关于“实践”及“实践智慧”的思想,阐述了教育哲学的知识地位与知识地形式,提出教育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为其可靠的合法的基础,是以“教育智慧”为有效的独特的“知识理想”。教育哲学作为对人类教育生活的价值性阐释,以哲学的方式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原则以及行动进行洞察,形成“教育智慧”,并以此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建构独特的智慧与实践的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润洲
哲学地教教育哲学既意味着爱智、创新地教教育哲学,也意味着反思、批判地教教育哲学,还意味着对话、说理地教教育哲学。当下,哲学地教教育哲学主要遭遇着智慧的知识化、知识的非智慧化和话语霸权的盛行等阻隔。因此,哲学地教教育哲学则需践行教研融通,探寻教育智慧;学会哲学思考,实现转识成智;秉承自知无知,开展对话教学。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教学 哲学 智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鹤岩 匡瑾璘 牛翠萍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哲学都随其时代的精神境况而产生某种新的哲学主题,西方哲学主题的每一次转变都彰显了当时时代的精神状况。后现代哲学代表着现代西方哲学由追求真理、权威和绝对的唯科学观转向追求理解、共识和宽容的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哲学对人类生存、人类现实生活意义遗忘的倾向,力图把哲学重新引回到关注现实生活的轨道上来,引回到对人类生活智慧追求的道路上来。这一转向再一次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回响。
关键词:
西方哲学 主题 后现代 时代精神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彼塔尔·扬德里奇 杰里米·诺克斯 肖俊洪
本文从后数字理论的视角提出理解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后(技术)决定论和后工具论观。文章首先追溯后数字研究的知识之根,在相关历史背景下审视当今的后数字研究,并阐述其快速变化的性质。文章随后分析研究现状,归纳了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各种较低层次技性科学的大融合,比如模拟和数字、物理和生物以及生物和信息的融合,这种融合产生了新认识论、本体论和实践;第二个主题是上述大融合对教育和技术的影响,由此产生了新的后数字生态教育学;第三个主题是后数字研究,这是受上述大融合影响的"重组",强调传统科学领域和学科的进一步协作。文章还简要概述后数字研究的四种"重组"(多学科性、跨学科性、超学科性和反学科性)以及它们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文章最后简要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正>哲学与技术,是两座学术高峰。攀爬其中的任何一座,都足以耗尽攀登者所有的心力。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而言,这两座“高山”可能都需要攀爬,才可能登上学术的“尖峰”。教育技术研究的这种特殊性,在于它的研究涉及“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学习分析、思维发展、合作学习等,都是人(学生或教师)在学和教、在使用。因此,教育技术研究就不得不要考虑人的很多“属性”,比如学生的身心特征、心智发展等。特别是心智发展,涉及认知、思维、自尊、主体性、欲望等,极为复杂。教育技术研究如果仅停留于对技术的驾驭,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就需要哲学。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周国平
朋友们好!很高兴回到了我的家乡。今天,我在家乡上海和我的老乡及朋友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今天我是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我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这种哲学与在座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每个人都在过具体的生活,过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正>哲学与技术,是两座学术高峰。攀爬其中的任何一座,都足以耗尽攀登者所有的心力。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而言,这两座“高山”可能都需要攀爬,才可能登上学术的“尖峰”。教育技术研究的这种特殊性,在于它的研究涉及“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学习分析、思维发展、合作学习等,都是人(学生或教师)在学和教、在使用。因此,教育技术研究就不得不要考虑人的很多“属性”,比如学生的身心特征、心智发展等。特别是心智发展,涉及认知、思维、自尊、主体性、欲望等,极为复杂。教育技术研究如果仅停留于对技术的驾驭,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就需要哲学。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张以宽
会计哲学是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的难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仅就哲学与会计哲学的关系、会计哲学的概念、会计哲学体系的建立,以及会计哲学的指导作用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哲学 会计哲学 会计哲学体系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翻转课堂、微课程、MOOCs的热潮犹在,"红气球项目"已闪亮登场。祝智庭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技术变革教育的大潜力。毫无疑问,技术将继续为教育提供各种难以想象的可能,我们也很好奇,技术还将为人类教育打开什么样更惊奇的大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其勇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推动了科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应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科学学习过程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