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85)
- 2023(9369)
- 2022(7618)
- 2021(6839)
- 2020(5182)
- 2019(11549)
- 2018(11251)
- 2017(20864)
- 2016(11089)
- 2015(12441)
- 2014(12543)
- 2013(12308)
- 2012(11719)
- 2011(10889)
- 2010(11292)
- 2009(10054)
- 2008(9942)
- 2007(9299)
- 2006(8533)
- 2005(8011)
- 学科
- 济(53207)
- 经济(53170)
- 业(36870)
- 管理(33918)
- 企(28890)
- 企业(28890)
- 中国(19034)
- 地方(18685)
- 农(17189)
- 技术(15812)
- 业经(14691)
- 方法(13417)
- 农业(12351)
- 发(10703)
- 数学(10654)
- 地方经济(10555)
- 数学方法(10531)
- 银(10031)
- 银行(10013)
- 贸(9961)
- 贸易(9949)
- 行(9814)
- 融(9761)
- 金融(9760)
- 制(9634)
- 易(9579)
- 环境(8827)
- 财(8706)
- 技术管理(8641)
- 学(8634)
- 机构
- 学院(165493)
- 大学(159451)
- 济(68324)
- 经济(66728)
- 研究(62302)
- 管理(60318)
- 理学(50102)
- 理学院(49473)
- 管理学(48751)
- 管理学院(48404)
- 中国(46962)
- 科学(37027)
- 京(35500)
- 所(32119)
- 财(29523)
- 研究所(28752)
- 江(27834)
- 农(27783)
- 中心(27639)
- 范(24380)
- 师范(24146)
- 北京(23170)
- 院(22776)
- 州(22683)
- 业大(22558)
- 财经(22368)
- 技术(21368)
- 农业(21245)
- 省(20353)
- 经(20104)
- 基金
- 项目(102977)
- 科学(80908)
- 研究(80340)
- 基金(70403)
- 家(60809)
- 国家(60192)
- 科学基金(50842)
- 社会(49980)
- 社会科(47438)
- 社会科学(47429)
- 省(43300)
- 教育(36434)
- 基金项目(36313)
- 划(35557)
- 编号(34056)
- 自然(29964)
- 发(29577)
- 自然科(29230)
- 自然科学(29227)
- 自然科学基金(28677)
- 成果(27900)
- 资助(27741)
- 课题(25445)
- 发展(24212)
- 重点(23819)
- 展(23740)
- 创(22973)
- 部(21656)
- 创新(21405)
- 年(21081)
共检索到274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袁礼 王林辉 欧阳峣
本文基于后发大国的内生技术进步框架,演绎不同创新战略下市场规模对技术进步路径和技术赶超的作用,发现在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相耦合的战略下,市场规模扩张将抑制经济体向技术前沿收敛,加深对模仿创新的依赖。在以自主创新替代模仿创新的战略下,市场规模对技术进步路径和技术赶超的影响存在非一致U形门槛效应,且技术进步路径转换的规模门槛滞后于技术赶超。为此,本文建议以技术赶超为基准,适时调整创新战略,释放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适应中国市场规模变化的选择,但因经济尚处于由超大转向超强的阶段,自主创新的贡献率会先降后升。
关键词:
技术追赶 市场规模 自主创新 创新战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曙光 徐余江
本文在工业史视角下,对新中国工业赶超历程和技术进步路径演化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将中国工业赶超嵌入特定制度背景、经济体制与市场环境中,创新性提出"两类工业赶超"假说,深入阐释了"两类工业赶超"内涵与分析框架。基于这一假说,本文系统分析了从第一类工业赶超向第二类工业赶超过渡的动因、机制与历史经验,并结合中美贸易摩擦背景,提出了后发大国工业赶超和技术进步的新型举国体制与可行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傅晓霞 吴利学
通过引入同时包含国内技术开发和国外技术引进的知识生产函数,本文构建了基于后发经济的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从而探讨了赶超国家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机制,并特别关注国内外技术差距、国内技术创新路线和资本积累过程的影响。模型分析的主要结果有:(1)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收敛到领先国家水平,但绝对收入水平的赶超幅度取决于研发效率、家庭偏好和生产结构因素;(2)技术水平差距是决定国家间经济发展差异和赶超过程的关键,其影响远远大于有效劳均资本存量差距;(3)后发国家的技术创新路线,特别是国内与国外成果的关系会对其研发行为和投入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4)均衡利率由有效劳均资本而不是绝对人均资本存量决定,...
关键词:
技术差距 创新路径 研发效率 经济增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易先忠
该文基于后发不均质大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以圈层经济带动技术的"圈层进步"战略构想:通过不同经济圈层间和经济圈层内部在产业间、产业内以及产品内的合理分工和技术扩散,以加强自主创新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增强东部沿海经济圈层和中心城市的技术能力,实现以世界带动东部区域、以东部区域带动中西部区域、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技术"圈层进步"。
关键词:
圈层经济 技术进步 科技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宋林 郭玉晶
本文在技术学习曲线理论的基础上,从自主研发与技术外取两个视角,研究了1990-2014年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结果表明:(1)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效应最大,有效促进技术进步;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的间接影响效应远大于直接影响效应,均需通过其他间接因素作用于技术进步。(2)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均为负,这说明中国可能正在接近技术学习曲线中的"临界点";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效应均为正,短期内能够促进技术进步。(3)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自主研发与技术进步存在单向因果关系,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群慧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由此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大部分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科技贡献率较低。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对增长速度的过度崇拜和投资驱动的过度依赖,形成了不利创新驱动的制度性藩篱。在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以后,中国正面临着投资报酬递减、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等一系列制约经济增长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走上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道路。
关键词:
创新驱动战略 路径选择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雅彦
后发企业技术赶超过程中技术学习能力对其通过内外部知识吸收、整合、提升,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并获取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包括技术引进、模仿能力和内部技术学习和网络技术学习能力。技术引进能力是后发企业实施技术赶超战略的前提;技术模仿能力的关键在于识别出外部知识的价值,进行模仿和吸收,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企业自身;内部技术学习能力包括个体的技术知识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竞争环境的动态复杂性使企业间竞争更多地根植于相关的企业网络。当然,后发企业在与其网络成员的合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大量外部知识的学习能力,对其竞争优势的构筑也十分重要。
关键词:
后发企业 技术赶超 技术学习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丹丹 马丽仪
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是影响技术落后国家(地区)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因素。基于Verspagen模型,建立了一个新的技术后发国家(地区)技术赶超模型。指出:技术后发国家(地区)缩小技术差距和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不仅是提高自身技术能力,而且包括打破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实现路径创造。建议:技术后发国家(地区)一方面要培育自身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经济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尽快摆脱技术对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实现技术赶超。
关键词:
后发国家 技术赶超 路径创造 技术溢出
[期刊] 改革
[作者]
曹平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两大课题,实现中国后发地区企业技术赶超目标意义重大。中国经济外部环境的最主要特征是经济裂变与技术范式变迁。中国应实行后发地区企业技术赶超战略,包括实行双轨并行战略、基于生命周期的"滞后紧跟"技术战略、协同式价值创造战略,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市场驱动与政府驱动的平衡。
关键词:
经济裂变 技术范式 技术创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崔海云 施建军
历史发展表明,即使那些竞争实力相对较弱的后发企业,也有可能超越竞争力较强的领先企业。后发企业可以借助后发优势以及基于创新网络嵌入、技术轨道变革、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赶超战略,实现"蛙跳",赶超领先企业。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毅
以中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原点,通过对日本的产业发展历史进程进行观察与比较,思考一个后起国家技术进步路径与他的国家现代化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联系,以及这类联系对后起国家、尤其是后起大国所追求的国家现代化具有的影响,可能是件有趣且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把具体的产业技术领域置于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分析和看待,则可以使我们认识技术是在什么样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影响一国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尤其是通过什么途径施加影响的。以此借鉴日本的经验与教训,用符合国情和产业实际的技术进步路径,使之成为生产力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上所起杠杆作用的着力点,我们就有可能在从后起者向领先者的转变中,有力地推进中国的国家现代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友敬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必须上下一致、各方协调、并以合理的投入、倾斜的政策解决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等现实问题。而对国际问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和残酷现实,以及我国人口数量多但质量差、发展速度快但增长质量不高、资源总量较多但人均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唯一途径就是实行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邢楠 袁礼 国胜铁
考察近代中国丝织业技术发展史,发现不同要素禀赋结构地区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不同。与先发国家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结构的地区,选择以"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方式,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差距的同时引进前沿技术;而与先发国家具有互补要素结构地区,为缩小技术引进的效率损失,则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类型,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这一循环往复的技术进步路径,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关键词:
适宜性技术进步 要素禀赋 近代中国丝织业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礼 王林辉 张伊依
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适配性是生产率增长的关键,文章从经济史和技术前沿视角,考察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机理及其经验证据。结果发现:当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互补且技术差距较大时,后发国家将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的方式推动技术前沿面外移;若技术差距较小,后发国家将选择"符合本国要素禀赋的自主创新"方式实现技术进步;当两国要素结构相似时,后发国家将选择"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赶超路径,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的差距,实现引进的技术与要素结构的适配性后再引进前沿技术。
关键词:
适宜性技术 要素禀赋 技术差距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谢飞
本文在Cypher&Dietz(1998)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存在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我们分析的结论是,在出口部门存在很强的技术进步效应时,贸易条件恶化不会引发“贫困化增长”,Cypher&Dietz(1998)的结论只是在不存在技术进步效应或该效应很小时才成立。由初期比较优势决定的自由贸易模式即使最终会引发“贫困化增长”,但存在一个时间过程,在此之前贸易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最适合的发展战略应为“动态比较优势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