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20)
- 2023(18096)
- 2022(15119)
- 2021(13707)
- 2020(11431)
- 2019(25510)
- 2018(24937)
- 2017(47400)
- 2016(25044)
- 2015(27723)
- 2014(27265)
- 2013(26962)
- 2012(24587)
- 2011(22151)
- 2010(22138)
- 2009(20279)
- 2008(19190)
- 2007(16585)
- 2006(14571)
- 2005(13030)
- 学科
- 济(121476)
- 经济(121376)
- 管理(74837)
- 业(73893)
- 企(59161)
- 企业(59161)
- 方法(47025)
- 数学(41325)
- 数学方法(40891)
- 中国(31460)
- 农(30488)
- 地方(28608)
- 业经(25716)
- 财(25356)
- 学(22460)
- 农业(21257)
- 贸(20781)
- 贸易(20771)
- 技术(20568)
- 易(20104)
- 制(18545)
- 环境(17832)
- 融(17072)
- 金融(17071)
- 银(17061)
- 银行(17009)
- 地方经济(16805)
- 行(16333)
- 和(15687)
- 务(15550)
- 机构
- 学院(356276)
- 大学(353305)
- 济(157141)
- 经济(154356)
- 管理(138618)
- 研究(124219)
- 理学(119899)
- 理学院(118601)
- 管理学(116684)
- 管理学院(116015)
- 中国(92903)
- 科学(74816)
- 京(73614)
- 财(67214)
- 所(62072)
- 农(61434)
- 中心(56782)
- 研究所(56442)
- 财经(53974)
- 业大(53874)
- 江(52670)
- 经(49182)
- 经济学(48603)
- 农业(48059)
- 北京(45862)
- 范(45734)
- 师范(45168)
- 院(44904)
- 经济学院(43590)
- 州(41533)
- 基金
- 项目(243725)
- 科学(193436)
- 基金(178764)
- 研究(174532)
- 家(157366)
- 国家(156050)
- 科学基金(134426)
- 社会(115165)
- 社会科(109447)
- 社会科学(109425)
- 省(95730)
- 基金项目(94242)
- 自然(86811)
- 自然科(84882)
- 自然科学(84863)
- 自然科学基金(83350)
- 划(80435)
- 教育(79748)
- 资助(72102)
- 编号(67881)
- 发(56968)
- 重点(55250)
- 部(53655)
- 成果(52809)
- 创(51728)
- 国家社会(48619)
- 创新(48438)
- 课题(47188)
- 科研(46823)
- 教育部(46287)
- 期刊
- 济(174563)
- 经济(174563)
- 研究(103782)
- 中国(70254)
- 学报(56010)
- 农(55395)
- 管理(53073)
- 科学(52454)
- 财(51615)
- 大学(42774)
- 学学(40852)
- 农业(37940)
- 教育(34071)
- 技术(33973)
- 融(32409)
- 金融(32409)
- 经济研究(29559)
- 业经(28454)
- 财经(26936)
- 经(23346)
- 问题(22344)
- 业(20654)
- 技术经济(19708)
- 贸(17850)
- 科技(17497)
- 商业(17203)
- 统计(16926)
- 世界(16692)
- 版(16221)
- 策(16092)
共检索到531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闫强明 李宁静
充分利用技术的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赶超领先国家的可行途径,通过扩展的李嘉图贸易模型,本文讨论了后发大国通过技术赶超实现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高度细化的测算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全球垂直分工背景下,一定程度的技术赶超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且这一效应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长更为明显。另外,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寻求垂直创新提高生产率水平进行技术赶超能够对大国经济产生更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一定程度的赶超对于保持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技术赶超 比较优势 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戴翔 徐柳 任志成
在有效测度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基础上,利用跨国面板数据计量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回归结果表明:第一,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越深,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效应越显著;第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可以通过出口效应、中间品效应以及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第三,上述效应对于发达国家要显著强于对于发展中国家,换言之,融入全球价值链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作用,主要发生在位于价值链中高端地位的发达经济体。因此,在中国经济亟待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要义,不仅在于提升中国贸易获益能力,更在于充分利用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机遇,实现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目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梦 戴翔
传统宏观经济恒等式对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的解释肯定了需求拉动的积极作用,其科学性主要建立在"净出口"与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相互独立的基础之上。然而在当前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背景下,贸易性质发生了从产品价值的跨国流动到确保全球生产正常进行的外在流转这一根本性变化,使之由单纯的交换环节逐步渗透和融合到生产、消费等其他经济活动之中,进而成为各经济变量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介质。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也随之由传统的简单需求拉动,演变为透过全球生产网络中投入产出关联所诱发的乘数性循环动态机制。这一新机制突破了传统贸易模式借助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表现的绝对量水平,更强调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性放大作用。本文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关原理,从两个国家两种产业单传导模型入手,逐步拓展为两个国家多种产业以及多个国家多种产业的多传导模型,在理论层面充分阐释了价值链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的新作用机制,不仅为深刻理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正确测算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进而重新审视贸易的经济地位,并提炼与之相适宜的政策举措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测算框架。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经济增长 投入产出 净出口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敬峰 王彬
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调整,国内价值链成长对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国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与世界投入产出表相结合,构建嵌入式世界投入产出表,以此为工具定义并测算了省内价值链、国内区域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研究发现,省内价值链在整个价值链构成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东部地区相对更多地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更多地通过融入国内区域价值链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因此,东部地区应将在研发和技术方面优势形成的生产能力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优化地区间资源配置,加快国内价值链成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 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盛斌 苏丹妮 邵朝对
本文首次利用2002、2007及2010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考察了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和国内价值链(NVC)对中国地区-产业维度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GVC和NVC均能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且两者的促进作用存在互补关系。同时,参与GVC和NVC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异质性,参与GVC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明显减弱;参与GVC和NVC及两者的互动效应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均显著大于内陆地区。此外,NVC的不同参与方式与GVC参与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互动关系呈非对称特征,NVC下游参与是衔接GVC与NVC有效互动的主要方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清晨 郑乐凯
目前,制造企业产业链正逐渐从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本文使用贸易增加值前向分解法,将出口品中的外国要素剔除后测算各国各产业的真实出口规模,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糅合制造和服务产业的出口经济复杂度指数,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出口经济复杂度对经济增长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经济复杂度水平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该结论依然稳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对外贸易方式亟待升级,对外贸易模式应逐渐从过分追求贸易的"量"向"质"转变,提高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增强服务出口能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联动协调发展,提升本国出口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松 孙京洲 童天宜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为研究视角,引入技术差距、吸收能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三个变量,通过内部知识累积效应、外部知识互补效应、内部知识替代效应以及外部知识竞争效应的综合分析,构建技术赶超机制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为我国技术赶超提供经验借鉴,其结论如下:(1)技术差距缩短与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呈倒“U”型关系;(2)吸收能力提升与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呈正“U”型关系;(3)在吸收能力低和技术差距大时,提高吸收能力会抑制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反之,提高吸收能力会提升后发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吸收能力 技术差距 技术赶超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建军 孙慧
中国如何充分利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国家开展产业分工与合作,并构建由中国主导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借鉴Yeats(2001)的方法,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BeC分类法下的中间产品贸易数据,计算得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8个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制度质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质量和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关键影响因素是经济制度质量。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应在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的同...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全球价值链 制度质量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盛斌 赵文涛
本文不仅考察了城市全球价值链(GVC)嵌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及影响机制,还探究了经济增长率由"结构性加速"转向"结构性减速"的外在原因及内在"结构路径之谜"。研究发现:GVC嵌入可显著促使经济增长,经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GVC嵌入通过促使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偏离合理化,分别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促进和负向抑制作用,具有完全传导的中介效应。拓展性分析显示,GVC嵌入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和动态效应;此外,金融危机对GVC嵌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冲击影响,是导致经济增长率由"结构性加速"转向"结构性减速"的外在原因;该负向冲击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路径实现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玉燕 汪玲 詹翩翩
本文利用2003-2015年23个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描述中国工业行业工资增长基本趋势,测算全球价值链(GVC)嵌入程度,并实证检验GVC嵌入的中国工业行业工资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实际工资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并存在行业异质性特征,整体行业间工资差距正逐步缩小;由于发达国家的俘获锁定,GVC嵌入降低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水平,拉大了中国工业行业间的工资差距;由于突破飞跃效应的存在,导致GVC嵌入与工资水平及行业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另外,研发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行业工资总额,并拉大了行业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玉燕 汪玲 詹翩翩
本文利用2003-2015年23个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描述中国工业行业工资增长基本趋势,测算全球价值链(GVC)嵌入程度,并实证检验GVC嵌入的中国工业行业工资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实际工资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并存在行业异质性特征,整体行业间工资差距正逐步缩小;由于发达国家的俘获锁定,GVC嵌入降低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水平,拉大了中国工业行业间的工资差距;由于突破飞跃效应的存在,导致GVC嵌入与工资水平及行业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另外,研发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行业工资总额,并拉大了行业间工资差距;资本深化的推进和实际产出的增强不仅能够提升行业工资水平,还能缩小行业间工资差距。这些结论既是对"GVC嵌入单纯提升或降低中国工资水平"有关观点的重新认识与审视,也对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具有颠覆性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经济赶超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赶超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适时地将技术进步推进模式由技术追赶转换为技术前沿扩张。文章从美国、日本两国典型的后发经济增长历程谈起,认为后发国家在对先发国家技术差距收敛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无限趋近于前沿技术水平,但也无法通过技术追赶模式跨越后发经济赶超的"最后最小距离",技术前沿扩张才能够使后发国家实现真正的赶超。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是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不同阶段中的两种技术进步推进模式,两者的转换和取舍都是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增长。研究技术进步的推进过程也是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经济赶超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赶超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适时地将技术进步推进模式由技术追赶转换为技术前沿扩张。文章从美国、日本两国典型的后发经济增长历程谈起,认为后发国家在对先发国家技术差距收敛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无限趋近于前沿技术水平,但也无法通过技术追赶模式跨越后发经济赶超的"最后最小距离",技术前沿扩张才能够使后发国家实现真正的赶超。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是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不同阶段中的两种技术进步推进模式,两者的转换和取舍都是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增长。研究技术进步的推进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地探寻后发国家经济赶超的实现路径,因而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法,结合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动因,来构建基于技术前沿和技术追赶的经济赶超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经济赶超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赶超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适时地将技术进步推进模式由技术追赶转换为技术前沿扩张。文章从美国、日本两国典型的后发经济增长历程谈起,认为后发国家在对先发国家技术差距收敛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无限趋近于前沿技术水平,但也无法通过技术追赶模式跨越后发经济赶超的"最后最小距离",技术前沿扩张才能够使后发国家实现真正的赶超。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是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不同阶段中的两种技术进步推进模式,两者的转换和取舍都是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增长。研究技术进步的推进过程也是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