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97)
- 2023(18321)
- 2022(15469)
- 2021(14324)
- 2020(11839)
- 2019(26997)
- 2018(26595)
- 2017(50724)
- 2016(27071)
- 2015(30494)
- 2014(30603)
- 2013(30260)
- 2012(28384)
- 2011(25786)
- 2010(26048)
- 2009(23940)
- 2008(23656)
- 2007(21150)
- 2006(18626)
- 2005(17124)
- 学科
- 济(130045)
- 经济(129916)
- 管理(76655)
- 业(76516)
- 企(61345)
- 企业(61345)
- 方法(51474)
- 数学(45090)
- 数学方法(44544)
- 中国(34924)
- 农(33380)
- 地方(30323)
- 财(28462)
- 业经(27104)
- 学(25685)
- 农业(22868)
- 制(22150)
- 贸(21663)
- 贸易(21649)
- 技术(21250)
- 易(20922)
- 银(19762)
- 银行(19718)
- 融(19664)
- 金融(19659)
- 行(18957)
- 环境(17977)
- 理论(17882)
- 和(17650)
- 地方经济(17390)
- 机构
- 学院(396390)
- 大学(395098)
- 济(170325)
- 经济(166861)
- 管理(149071)
- 研究(140542)
- 理学(127446)
- 理学院(125978)
- 管理学(123718)
- 管理学院(122975)
- 中国(105492)
- 科学(85374)
- 京(83886)
- 财(76461)
- 所(72191)
- 农(67954)
- 研究所(65353)
- 中心(64213)
- 江(60826)
- 财经(60551)
- 业大(58299)
- 经(54878)
- 北京(53140)
- 农业(53085)
- 范(52808)
- 经济学(52608)
- 师范(52252)
- 院(50259)
- 州(48191)
- 经济学院(47113)
- 基金
- 项目(260353)
- 科学(204834)
- 研究(189508)
- 基金(188079)
- 家(165022)
- 国家(163375)
- 科学基金(139156)
- 社会(121107)
- 社会科(114880)
- 社会科学(114849)
- 省(102677)
- 基金项目(98600)
- 自然(89043)
- 教育(87497)
- 自然科(86960)
- 自然科学(86932)
- 划(86212)
- 自然科学基金(85379)
- 资助(77361)
- 编号(75936)
- 成果(61979)
- 发(60155)
- 重点(59257)
- 部(57721)
- 创(54350)
- 课题(53543)
- 创新(50832)
- 国家社会(50339)
- 科研(49750)
- 教育部(49408)
- 期刊
- 济(194656)
- 经济(194656)
- 研究(119216)
- 中国(81484)
- 学报(62823)
- 农(62691)
- 财(59983)
- 科学(58267)
- 管理(56733)
- 大学(47801)
- 学学(45080)
- 教育(43256)
- 农业(42740)
- 技术(38088)
- 融(38056)
- 金融(38056)
- 经济研究(31679)
- 业经(30712)
- 财经(30631)
- 经(26494)
- 问题(25095)
- 业(23139)
- 技术经济(21796)
- 贸(20249)
- 统计(19963)
- 世界(19017)
- 版(18907)
- 科技(18547)
- 策(18162)
- 商业(17965)
共检索到6054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礼 王林辉 张伊依
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适配性是生产率增长的关键,文章从经济史和技术前沿视角,考察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机理及其经验证据。结果发现:当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互补且技术差距较大时,后发国家将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的方式推动技术前沿面外移;若技术差距较小,后发国家将选择"符合本国要素禀赋的自主创新"方式实现技术进步;当两国要素结构相似时,后发国家将选择"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赶超路径,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的差距,实现引进的技术与要素结构的适配性后再引进前沿技术。
关键词:
适宜性技术 要素禀赋 技术差距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邢楠 袁礼 国胜铁
考察近代中国丝织业技术发展史,发现不同要素禀赋结构地区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不同。与先发国家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结构的地区,选择以"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方式,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差距的同时引进前沿技术;而与先发国家具有互补要素结构地区,为缩小技术引进的效率损失,则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类型,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这一循环往复的技术进步路径,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关键词:
适宜性技术进步 要素禀赋 近代中国丝织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傅晓霞 吴利学
通过引入同时包含国内技术开发和国外技术引进的知识生产函数,本文构建了基于后发经济的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从而探讨了赶超国家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机制,并特别关注国内外技术差距、国内技术创新路线和资本积累过程的影响。模型分析的主要结果有:(1)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收敛到领先国家水平,但绝对收入水平的赶超幅度取决于研发效率、家庭偏好和生产结构因素;(2)技术水平差距是决定国家间经济发展差异和赶超过程的关键,其影响远远大于有效劳均资本存量差距;(3)后发国家的技术创新路线,特别是国内与国外成果的关系会对其研发行为和投入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4)均衡利率由有效劳均资本而不是绝对人均资本存量决定,...
关键词:
技术差距 创新路径 研发效率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袁礼 王林辉
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的适宜性是引致跨国技术和收入差距日趋明显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适宜性技术选择机理的发展脉络,对局部性技术创新理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和适宜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并评价资本深化、异质性劳动和制度约束对适宜性技术选择及跨国生产率差异的作用效应。在总结已有文献研究局限性的基础上,指出适宜性技术选择问题的前沿研究领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苗文龙 万杰
我国经济发展并没有解决持续的失业问题。实证研究表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投资扩张,并且投资效率在下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技术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未能充分利用转轨经济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比较分析经济转型成败两方面例子,得出的结论是技术选择正确就能避免过多的失业、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关键词:
技术进步 技术选择 经济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国华
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进步速度越快,发展中国家越是能收到技术模仿的好处,从而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越是接近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创新型企业家的作用越大,离技术前沿越远的发展中国家,模仿型企业家的作用往往更明显。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通过知识过滤、吸收、模仿、"干中学",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为自主创新积蓄力量,最终能实现模仿式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乔榛 王思迪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黑龙江省经济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却呈现地位不断下降的趋势,摆在黑龙江省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改变目前的局面。只有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奠基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加快经济增长,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发达省份。因此,黑龙江省应在继续挖潜经济增长能力的基础上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以使经济发展占得先机。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董景荣 刘冬冬 王亚飞
文章运用2003年~2011年中国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对自主R&D、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考察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自主R&D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国外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起负面影响;国内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是目前适宜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路径。但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适宜技术进步路径存在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依靠国内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中部地区则不适宜运用国外技术引进来促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曙光 徐余江
本文在工业史视角下,对新中国工业赶超历程和技术进步路径演化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将中国工业赶超嵌入特定制度背景、经济体制与市场环境中,创新性提出"两类工业赶超"假说,深入阐释了"两类工业赶超"内涵与分析框架。基于这一假说,本文系统分析了从第一类工业赶超向第二类工业赶超过渡的动因、机制与历史经验,并结合中美贸易摩擦背景,提出了后发大国工业赶超和技术进步的新型举国体制与可行路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孔宪丽 米美玲 高铁梅
本文通过定量测度中国33个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偏向的方向和程度,对各行业技术进步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刻画工业结构变动特征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各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对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3年中国各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方向和程度有所差异;与各行业要素禀赋结构变动特征相比,中国工业部门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失衡。中国工业行业的创新投入结构对工业结构调整有显著的引致效应。技术进步的适宜程度将直接影响创新投入驱动工业结构调整的效率,依据要素禀赋结构进行技术选择和创新投入有助于中国工业行业的有效增长,而与要素禀赋结构相失衡的技...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刘培培
文章以诱导创新理论为视角,模拟欠发达经济在以技术引进为特征的制造业技术进步过程及其经济效果,认为欠发达经济应该通过强化工业化过程以增进社会知识水平、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内生性技术进步的实现。
关键词:
欠发达经济 技术进步 诱导创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小克 郑珊珊 张姝晴 史怀琪
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之间的匹配关系,对于厘清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内涵和机理,揭示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技术选择机制和要素边际生产率变化机制纳入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分析框架,首次将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是否有利于TFP增长作为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与否的衡量标准,并基于标准化要素增强型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从有效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两个层面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测度和来源。由1980—2019年间中国和印度发展实践的经验分析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在有效要素投入结构层面上的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水平上升,这对TFP增长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然而,粗放的物质资本深化引发资本边际生产率水平递减,造成了我国要素效率层面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较大损失。与此同时,我国劳动效率水平也进入低速增长状态,这是中国TFP增长率低于印度的最主要原因。相对而言,印度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较大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递增效应。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和经济自由程度演变显著推动了我国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向要素效率驱动转变。本文为我国发展适宜的偏向性技术以促进TFP持续增长提供了有益启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彭伟辉
本文从技术进步路径"要素禀赋说"与"技术赶超说"争论出发,基于当前我国技术进步典型事实,构建包含技术模仿、自主创新两种技术演化路径和技术"模仿陷阱"、技术进步路径"转型陷阱"、"自主创新"三种稳态的技术进步模型,探索技术进步路径由模仿向自主创新转换的理论机制。发现:发展中国家采用技术模仿实现产业升级时,在没有国家干预情况下,很难跳出技术"模仿陷阱";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健全市场制度、促进资本积累、加强产权保护、加大研发补贴等政策推动国家技术进步路径由技术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但这个转变要跨过技术进步路径"转型陷阱"才能成功;我国应该采取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战略,积极采用功能性与选择性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国家干预措施,抓住技术变革机会,选取新兴产业作为"技术赶超"的重点方向。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怀建 沈坤荣
本文在产品质量提高模型基础上,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来解释由于FDI的引入带来的产品种类增加和产品质量提高的技术进步而导致的经济增长,并对OECD 34个国家1980~200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及对OECD国家分组情况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品种类增加和产品质量提高分别都对OECD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两者在不同组别的影响有所差异。
关键词:
FDI 内生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天一
根据企业自身创新和技术的外部性,结合吸收能力和FDI溢出效应,将技术进步路径分为技术研发、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技术的转让合作与援助。本文利用我国2005-2011年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 M M估计法,发现三种技术进步路径对内涵经济增长均有正向作用。另外根据分组检验,发现不同类型的行业技术进步路径对内涵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