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54)
2023(20633)
2022(17054)
2021(15975)
2020(13263)
2019(30204)
2018(29716)
2017(56349)
2016(30273)
2015(34135)
2014(33973)
2013(33686)
2012(31332)
2011(28286)
2010(28517)
2009(26307)
2008(26399)
2007(23637)
2006(20627)
2005(19025)
作者
(88449)
(74094)
(73636)
(70025)
(47389)
(35552)
(33529)
(28791)
(28020)
(26472)
(25344)
(24926)
(23697)
(23611)
(23102)
(22804)
(22049)
(21963)
(21427)
(21193)
(18461)
(18314)
(18121)
(16968)
(16655)
(16602)
(16575)
(16405)
(14976)
(14820)
学科
(135826)
经济(135682)
(103079)
管理(94950)
(88804)
企业(88804)
方法(57872)
数学(47988)
数学方法(47430)
(39706)
中国(38909)
(37289)
业经(35730)
地方(28384)
农业(27420)
(26288)
(25704)
贸易(25685)
(25308)
财务(25238)
财务管理(25188)
(24968)
技术(24843)
(24503)
企业财务(23919)
(22213)
(21512)
理论(21506)
银行(21467)
(20776)
机构
学院(440034)
大学(436657)
(187254)
经济(183618)
管理(169513)
研究(152417)
理学(144850)
理学院(143247)
管理学(140942)
管理学院(140103)
中国(118103)
(93157)
科学(91715)
(86006)
(77775)
(76210)
研究所(70241)
中心(69949)
财经(68034)
(67202)
业大(63952)
(61873)
农业(59699)
北京(59216)
经济学(57198)
(56627)
师范(56043)
(54706)
(53268)
经济学院(51566)
基金
项目(288281)
科学(228054)
研究(210871)
基金(210019)
(183770)
国家(181996)
科学基金(156044)
社会(135482)
社会科(128511)
社会科学(128478)
(112603)
基金项目(109967)
自然(99954)
自然科(97647)
自然科学(97616)
教育(96602)
自然科学基金(95932)
(94514)
资助(86141)
编号(84286)
成果(68133)
(65447)
重点(65140)
(64230)
(61767)
课题(58753)
创新(57282)
国家社会(56715)
科研(55252)
教育部(55019)
期刊
(211747)
经济(211747)
研究(130880)
中国(90368)
(70980)
(69456)
学报(67754)
管理(66814)
科学(64600)
大学(51833)
学学(48930)
农业(48644)
教育(46325)
(42712)
金融(42712)
技术(41888)
业经(35078)
财经(34279)
经济研究(33940)
(29651)
(28332)
问题(27618)
技术经济(24323)
(23589)
世界(21745)
统计(21171)
(21100)
国际(20898)
科技(20480)
现代(20093)
共检索到671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邢楠  袁礼  国胜铁  
考察近代中国丝织业技术发展史,发现不同要素禀赋结构地区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不同。与先发国家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结构的地区,选择以"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方式,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差距的同时引进前沿技术;而与先发国家具有互补要素结构地区,为缩小技术引进的效率损失,则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类型,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这一循环往复的技术进步路径,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礼  王林辉  张伊依  
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适配性是生产率增长的关键,文章从经济史和技术前沿视角,考察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机理及其经验证据。结果发现:当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互补且技术差距较大时,后发国家将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的方式推动技术前沿面外移;若技术差距较小,后发国家将选择"符合本国要素禀赋的自主创新"方式实现技术进步;当两国要素结构相似时,后发国家将选择"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赶超路径,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的差距,实现引进的技术与要素结构的适配性后再引进前沿技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代谦  李唐  
考察中国近代经济史,本文发现近代中国不同产业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进步道路。有的产业(如纺纱、造船、钢铁、采矿、铁路、邮电通信等)技术进步一步到位,整体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有些产业(如织布、磨粉、榨油、缫丝、丝织等)则采取了渐进式的技术进步道路。本文在一个简单的两部门模型中分析了落后国家这种二元技术进步现象。决定这种二元技术进步的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对于那些落后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技术进步只能采取渐进式的发展道路;那些比较劣势的产业,反倒能够采取一步到位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史中落后国家二元技术进步道路的考察对于当今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道路选择具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范金民  
明代南京的丝织业,无论是官营织造的机构数目、生产规模,还是民间丝织业的生产实力,以及官民营丝织业的生产量、丝绸品种质量、丝绸贸易的规模和范围,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自此,南京成为丝绸生产重心之一,同苏州和杭州一起,奠定了三大城市丝织业的坚实基础。 一、明代南京的官营织造业 南京的官营织造业自昔兴盛。至元十七年,元廷就在宋贡院旧地置东织染局,以后又在旧侍卫马军司置西织染局。仅东局就有“人匠三千六户,机一百五十四张,额造段匹四千五百二十七段,荒丝一万一千五百二斤八两”,规模不小。入明以后,南京先为都城,后为留都,有了这种政治地位,官营织造业更为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黎海波  熊燕军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丝织业发展状况 ,并非大大落后于北方 ,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 :分布范围广、产量高、质量优良、丝织技术先进、产品大量行销海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袁礼  王林辉  
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的适宜性是引致跨国技术和收入差距日趋明显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适宜性技术选择机理的发展脉络,对局部性技术创新理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和适宜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并评价资本深化、异质性劳动和制度约束对适宜性技术选择及跨国生产率差异的作用效应。在总结已有文献研究局限性的基础上,指出适宜性技术选择问题的前沿研究领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苗文龙  万杰  
我国经济发展并没有解决持续的失业问题。实证研究表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投资扩张,并且投资效率在下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技术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未能充分利用转轨经济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比较分析经济转型成败两方面例子,得出的结论是技术选择正确就能避免过多的失业、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郭文革  
本文在媒介技术史和教育史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试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规律,解读"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从符号、载体、复制方式和传播特征等四个方面来界定一种"媒介技术"。其次,利用这个四维度的"媒介技术"定义,分析了人类媒介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口传、手工抄写、印刷、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第三,在教育史和媒介发展史提供的大量历史证据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教育的"技术"发展史提示我们,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记录和表达"事实"的方式,并进而引起了学术探索和教育传播的变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傅晓霞  吴利学  
通过引入同时包含国内技术开发和国外技术引进的知识生产函数,本文构建了基于后发经济的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从而探讨了赶超国家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机制,并特别关注国内外技术差距、国内技术创新路线和资本积累过程的影响。模型分析的主要结果有:(1)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收敛到领先国家水平,但绝对收入水平的赶超幅度取决于研发效率、家庭偏好和生产结构因素;(2)技术水平差距是决定国家间经济发展差异和赶超过程的关键,其影响远远大于有效劳均资本存量差距;(3)后发国家的技术创新路线,特别是国内与国外成果的关系会对其研发行为和投入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4)均衡利率由有效劳均资本而不是绝对人均资本存量决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陆剑  王小明  
文章在一个内生市场结构的增长模型中研究了处于不同技术差距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中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在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可利用的外溢知识的形成机制进行设定后,文章的分析表明,恰当的市场结构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关;当国内外技术差距较大时,垄断性的市场结构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当技术差距较小时,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则会阻碍技术的进步;从一个较大的技术差距开始,发展中国家可以首先采取垄断性的市场结构提高其收敛的稳态知识水平;当技术差距小于临界值以后,应该采取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以提高其技术进步的速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利  韩增林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主导产业方向及地域组合模式。区域规划的重要任务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方向适宜性评价结论,选择最适宜的产业发展方向及组合模式,可见区域发展方向的适宜性评价是区域产业布局及地域组合模式规划的基础。本文以大连市为基本研究案例,以流行的、通用的GIS技术为支撑,在首先界定单项适宜性评价、综合适宜性评价等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从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系统地研究了区域发展方向适宜性评价理论思路、工作流程、技术环节以及结果表达问题。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曹玉强  
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主题标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手工标引阶段、手工标引向计算机标引的过渡阶段、计算机标引初级阶段和计算机标引发展阶段,基本反映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CNMARC对中文图书主题标引的影响。文中用6个典型例子演示中文图书主题标引模式的变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子仪  
《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下简称发展史)是在任继周院士及王思明教授的倡导下,组织了跨"大农业"分支学科三代人协作完成的巨作,也是协作组广泛调研,分工协作,分头执笔,几易其稿而后完成的草业成果。这部《发展史》不是史料的平铺直叙,而是经过协作组多次碰头会,在旁征博引,古为今用而不唯古的思想指导下的大胆扬弃。特别是继老从生态文明观出发,辩证唯物地对"以粮为纲农业"概念的剖析及其对史料的论证逻辑思维令人折服。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何欢浪  陈琳  
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企业中间品生产的全球组织模式及由此带来的技术溢出和劳动生产率进步,并刻画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垂直FDI和离岸外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这反过来又促使发展中国家承接更大比例的中间品生产。从具体的组织模式看,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会吸引更多的垂直FDI,而对离岸外包的影响将是先上升后下降;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有利于离岸外包的发展,但不利于吸收垂直FDI。进一步的数值模拟分别采用比较静态分析和内生性两种方法,均验证了上述的理论结论。本文不仅可以解释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滞后于FDI流入的现象,而且我们还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带来的锁...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余长林  王瑞芳  
本文基于南北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假定发展中国家同时进行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模仿,其知识产权保护在鼓励自主创新和国外技术模仿的两难中权衡取舍。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差距都对其技术进步都有重要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效应不显著。因此现阶段鼓励国外技术模仿的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但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