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79)
- 2023(13550)
- 2022(11544)
- 2021(10518)
- 2020(8492)
- 2019(19139)
- 2018(18700)
- 2017(34967)
- 2016(18474)
- 2015(20543)
- 2014(20478)
- 2013(20271)
- 2012(19132)
- 2011(17482)
- 2010(18329)
- 2009(16658)
- 2008(16365)
- 2007(15160)
- 2006(13943)
- 2005(12837)
- 学科
- 济(83281)
- 经济(83211)
- 业(61712)
- 管理(58270)
- 企(50667)
- 企业(50667)
- 中国(27533)
- 农(25829)
- 方法(25815)
- 地方(24418)
- 技术(23419)
- 业经(22160)
- 数学(20909)
- 数学方法(20658)
- 贸(20226)
- 贸易(20209)
- 易(19701)
- 农业(17453)
- 财(17157)
- 制(16249)
- 银(15761)
- 银行(15740)
- 策(15338)
- 行(15324)
- 融(15089)
- 金融(15089)
- 技术管理(14597)
- 学(14401)
- 产业(14255)
- 地方经济(13678)
- 机构
- 学院(270039)
- 大学(265254)
- 济(117820)
- 经济(115359)
- 管理(104884)
- 研究(97474)
- 理学(88278)
- 理学院(87295)
- 管理学(86109)
- 管理学院(85545)
- 中国(75058)
- 京(57694)
- 科学(55814)
- 财(53003)
- 所(48797)
- 江(44630)
- 中心(44481)
- 研究所(43671)
- 农(41952)
- 财经(40430)
- 北京(37284)
- 范(36963)
- 师范(36616)
- 经(36542)
- 业大(35877)
- 院(35467)
- 州(35425)
- 经济学(35015)
- 农业(32131)
- 经济学院(31367)
- 基金
- 项目(171931)
- 科学(137371)
- 研究(132064)
- 基金(122470)
- 家(106182)
- 国家(104872)
- 科学基金(90240)
- 社会(84638)
- 社会科(80544)
- 社会科学(80530)
- 省(69683)
- 基金项目(63484)
- 教育(59948)
- 划(57566)
- 自然(55113)
- 自然科(53836)
- 自然科学(53825)
- 编号(53254)
- 自然科学基金(52916)
- 资助(49320)
- 成果(43901)
- 发(43738)
- 创(41267)
- 重点(39210)
- 课题(39130)
- 创新(37610)
- 部(37481)
- 发展(36046)
- 展(35425)
- 国家社会(34790)
- 期刊
- 济(143376)
- 经济(143376)
- 研究(87337)
- 中国(64361)
- 管理(45617)
- 农(40236)
- 财(39024)
- 教育(36568)
- 科学(36207)
- 学报(34881)
- 融(30633)
- 金融(30633)
- 技术(28767)
- 农业(27829)
- 大学(27700)
- 学学(25593)
- 业经(25039)
- 经济研究(22543)
- 财经(19817)
- 问题(18445)
- 经(17401)
- 贸(16976)
- 技术经济(16086)
- 科技(15682)
- 业(15639)
- 国际(15408)
- 坛(14928)
- 论坛(14928)
- 世界(14262)
- 现代(13453)
共检索到4388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海丰 李国兴
后发国家的技术追赶是一个技术不断趋近世界前沿的过程,追赶的前半程重在促进特定产业"从无到有"的规模扩张,而后半程的重点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在追赶的不同阶段,产业政策要适时作出调整。林毅夫倡导"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产业政策对于后发国家产业成长的重要性,但其政策的依据是比较优势原理,适用于旨在提升生产能力的早期追赶阶段,如果一直遵循比较优势则不利于追赶后期技术能力的积累。后发国家要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重在把握追赶的"机会窗口",新技术-经济范式的酝酿期为后发国家的技术赶超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此外,后发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根据技术-经济范式演化特征,不断促使国家创新系统转型并适时调整产业政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涂俊
本文分析了泰国近年来的创新政策变化以及相应的国家创新系统转型过程,剖析系统内各活动主体在经济危机前后的转变。泰国政府通过推动以“他信经济学”为特征的创新政策,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创新系统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进步。总结泰国创新系统的转型特征,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创新政策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
国家创新系统 他信经济学 经济危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封凯栋
源头性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中国出现的源头性技术创新机构对于我国工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创新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以国家创新系统视角探索从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到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机制以及重要性,结合中国现有源头性技术创新机构的发展实践,讨论国家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源头性技术创新 基础科研 产业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辉锋
本文基于创新生命周期与产业演进的基本理论,认为当前我国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实质在于抓住国际上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机会窗口",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实力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为此,我国应当立足于自主创新,大力推进技术、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变革,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空间。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主创新 机会窗口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韩宇,赵学文,赵黎明
本文分析和回顾了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演变与发展过程,确定了我国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科学基金工作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科学基金 发展战略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刚 李伟伟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构建与技术体系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相适应的创新系统,是一国或地区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和实现赶超的关键因素。技术体系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涉及创新主体的跨学科、跨组织、跨产业和跨区域知识、技术重组和互补性创新。创新主体及其互动方式的多元化催生新型创新组织的涌现和发展,是创新系统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与包括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工业实验室和企业研发机构在内的传统专业化创新组织相比,新型创新组织的功能边界跨越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市场推广创新环节,属于政府主导的混合组织,兼具网络化和一体化特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协同效应和风险社会分摊机制,新型创新组织以应用为导向,推动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市场推广和规模生产创新循环的形成和发展,加速了技术体系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转换,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演进的新前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谢香兵 石青梅
以2011—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国家“五年规划”中体现的产业政策支持为起点,探究产业政策支持对企业创新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五年规划”中的产业政策支持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其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政府补助、税收优惠路径传导,而非银行信贷路径;进一步研究表明,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路径下企业创新对企业绩效产生了短期消极影响,但税收优惠和银行信贷路径有助于企业创新对企业长期价值的提升;异质性检验发现,产业政策支持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在国有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环境中更强。研究拓展了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策略影响的研究,也为我国“有为政府”完善产业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政策依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子凤 官建成 楼旭明 谢逢洁
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法测度ICT对其他部门的生产影响和技术溢出作用,发现ICT制造业对其他部门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但整体经济对ICT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在2010年发生显著下降,ICT制造业对其他部门的技术溢出主要发生在设备制造业,对传统部门的溢出和融合尚待提升,ICT服务业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均较弱。推动ICT和其他部门的融合,发挥ICT的信息基础设施和通用技术作用,对实现工业信息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强 李仕明 杨鸿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崔新健 章东明
本文阐述国家创新系统(NIS)开放状态的两种形式:开放式国家创新系统和国家开放式创新系统,对这两种NIS开放状态的特点进行归纳,并从创新主体和子系统角度对NIS的创新路径选择分别进行梳理,最后探索影响NIS开放式演化的因素。研究发现目前NIS开放性研究的系统性和可衡量方面还需加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仪政,张辉鹏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比较孙仪政张辉鹏清华大学中国现在越来越重视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为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求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试图对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系统给予简要的比较,并着重从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苞 雷家骕
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上仍然处在追赶阶段的国家来说,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重视科技政策促进创新的作用,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在这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创新能力的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这说明对创新的理解对科技政策作用的理解,仍然需要进行更深入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宏,张薇
国家创新系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逆向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正向的国家创新系统和双向连动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在比较分析了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中国台湾、韩国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特点后,本文总结了各国家和地区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
关键词:
国家创新系统 科研管理 科技战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颖 袁爱玲
高校在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转变高校传统科技活动的主导机制,建立科技园或技术转移中心。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扩大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国家创新系统,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迎接各种挑战的必然之举。高校在这一创新系统构建过程中承载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创业文化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谢伟
1理论来源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对技术产生及其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足,二战以后熊彼特关于创新与发展的理论重新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对于创新源泉及其推动机制的研究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技术推动论。技术推动论模式的特点是强调了科技知识尤其是作为起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