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73)
2023(8291)
2022(7035)
2021(6412)
2020(5118)
2019(11444)
2018(11282)
2017(21455)
2016(11801)
2015(13178)
2014(13032)
2013(13259)
2012(12955)
2011(12168)
2010(12543)
2009(11387)
2008(11236)
2007(10230)
2006(9395)
2005(9031)
作者
(35516)
(29250)
(29124)
(27751)
(18823)
(14074)
(13341)
(11518)
(11338)
(10707)
(10401)
(9796)
(9703)
(9589)
(9402)
(9070)
(8651)
(8563)
(8558)
(8297)
(7768)
(7323)
(7195)
(6850)
(6684)
(6646)
(6591)
(6454)
(5988)
(5844)
学科
(57556)
经济(57511)
(28761)
管理(27602)
(21794)
企业(21794)
中国(19524)
地方(19274)
方法(17602)
(15487)
数学(14483)
数学方法(14356)
业经(13858)
(11383)
金融(11383)
(11328)
(11291)
银行(11272)
(11221)
贸易(11209)
(11002)
地方经济(10901)
农业(10771)
(10699)
(10589)
(10342)
(10240)
理论(8470)
环境(8332)
(8155)
机构
学院(169568)
大学(169468)
(75398)
经济(73821)
研究(68792)
管理(59014)
中国(54315)
理学(48385)
理学院(47721)
管理学(46974)
管理学院(46621)
科学(39977)
(38674)
(36390)
(34172)
研究所(32587)
中心(30421)
(29358)
(27912)
北京(25808)
财经(25754)
(25240)
(24802)
师范(24583)
业大(23936)
(23362)
经济学(23252)
(22634)
农业(21947)
(21564)
基金
项目(103027)
科学(80187)
研究(77346)
基金(72363)
(63661)
国家(63117)
科学基金(52217)
社会(48564)
社会科(46141)
社会科学(46130)
(40507)
基金项目(37359)
教育(34363)
(34218)
自然(31687)
编号(30931)
自然科(30898)
自然科学(30893)
资助(30427)
自然科学基金(30350)
(28746)
成果(26451)
重点(23935)
发展(23380)
课题(23038)
(22981)
(22423)
(20909)
国家社会(19872)
创新(19633)
期刊
(95704)
经济(95704)
研究(60322)
中国(41600)
(27999)
学报(26823)
管理(25820)
(25182)
科学(25100)
(24908)
金融(24908)
教育(22230)
大学(21084)
学学(19567)
农业(18655)
业经(16599)
经济研究(15412)
技术(14452)
财经(13480)
问题(12871)
(11795)
(11209)
国际(11126)
(10271)
世界(9979)
林业(9134)
科技(8886)
图书(8818)
经济问题(8382)
技术经济(8338)
共检索到290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谢作诗  
作为发展过程中的后来者 ,后发国家拥有后发优势是显然的 ,后发国家自然会利用后发优势 ,但是利用后发优势不是没有代价的 ,这代价就是后发劣势。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就像收益和成本的关系一样 ,乃硬币之两面。要获得利用后发优势的好处 ,就必须承担面对后发劣势的代价 ,这是无可避免的两难冲突。后发国家应该注意并处理好此两难冲突。处理好此两难冲突 ,关键不在于在政治领域推行民主共和制 ,而在于要切实地维护和保障私有产权 ,推行法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正河  
从历史角度看 ,城市化的启动有一定的条件要求 ,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 ,所要求的初始条件和动力不一样。本文通过对先行和后发国家城市化道路的比较 ,理出城市化过程中的基本联系 ,指出中国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后发城市化国家的基本特点 ,那些因素是正向的 ,那些因素是负向的 ,进而提出一些可供操作的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喜安  
服务贸易已成为开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本文通过对我国加入WTO之后 ,上海发展服务贸易面临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 ,由此提出了发展上海服务贸易的若干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于永达   钱海峰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邓宇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受历史、社会结构以及要素禀赋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存在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准确理解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动态演进过程和内在逻辑关系极其重要。对此,发展经济学不仅应呼应和回答后发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结构性问题,而且应重点研究后发国家不同阶段的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变化问题。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经过艰辛探索与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其他后发国家技术创新、制度变革等具体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结合前期研究,围绕中国三次比较有影响力的关于后发优势、后发劣势的争论,总结提炼中国的成功经验,提出后发国家应聚焦科技自主创新与制度改革,以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后发国家内生性增长,进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尽快补齐短板,加快探索适合国情特色、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本文建议立足后发国家的成败案例和不同模式,深化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比较研究,构建新的发展经济学范式与实证研究体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简新华  许辉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本、技术、人口、制度、管理、竞争等方面的后发劣势,拥有技术引进、制度创新、结构变动、规模扩张、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后发优势。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使后发优势和劣势发生变化,既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弱化了技术引进和规模扩张的后发优势。中国只有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才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媛  安树伟  
国务院曾多次强调"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其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内外部条件,用优劣势分析(SWOT)方法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地区布局,促进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文娜  
慕课是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出现的,它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慕课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易得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因此为高等教育的全民普及和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条件。但是,目前慕课平台上存在着辍学率高、人的社会化功能缺失等问题。我国未来的高等教育须充分发挥慕课的优势,并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实现学习者、高校与社会共赢的局面。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苏燕平  唐志豪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汉清  
特色经济是以各种要素集合而成的总体优势为基础,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并能为区域带来丰厚利益的经济范式。特色经济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具体表现为高风险成本、产品创新锁定、销售市场锁定、竞争手段锁定和机会主义风险,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回避这些劣势。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燕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后发优势”理论及一些代表性观点。其次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在开放的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具有的六大优势 ,并就全球化条件下 ,后发国家所面临的外在发展劣势进行了分析 ,同时 ,对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部失误加以总结。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白孝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业态,得到蓬勃发展,并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分析国际服务外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劣势和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家琦  
在现代民主政治体系里,如何发现和测量舆情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舆情调查在20世纪初产生以来,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在政治体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政府了解舆情、汇集民意的工具,舆情调查与其它手段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和固有特点,分析舆情调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黄强  
今年4月10日,《中美农业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协议将允许中国的小麦和柑橘市场对美国若干个州的农场主开放,提高这些产品中国进口额中的美国份额。由此看来,外国的农产品尤其是美国的小麦、柑橘等将会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农业是否会一触即溃呢?农业的前景将是如何?本文将从种植业、牧富业、水产业和林业分别叙述农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适当估算有关的收益与成本,并提出若干可供操作的政策性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