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01)
- 2023(16029)
- 2022(13517)
- 2021(12460)
- 2020(10432)
- 2019(24102)
- 2018(23317)
- 2017(44360)
- 2016(23653)
- 2015(26890)
- 2014(26510)
- 2013(26697)
- 2012(25440)
- 2011(23258)
- 2010(23866)
- 2009(22446)
- 2008(21961)
- 2007(19891)
- 2006(17798)
- 2005(16672)
- 学科
- 济(108245)
- 经济(108147)
- 业(66552)
- 管理(65824)
- 企(52958)
- 企业(52958)
- 方法(41145)
- 中国(38702)
- 数学(35649)
- 数学方法(35341)
- 农(30109)
- 融(29316)
- 金融(29314)
- 银(28355)
- 银行(28313)
- 地方(27695)
- 行(27456)
- 财(26303)
- 业经(24003)
- 制(23359)
- 贸(22616)
- 贸易(22593)
- 易(21922)
- 农业(20210)
- 学(20118)
- 技术(19249)
- 理论(15523)
- 务(15408)
- 环境(15391)
- 发(15358)
- 机构
- 大学(341925)
- 学院(340586)
- 济(152669)
- 经济(149633)
- 研究(128068)
- 管理(125158)
- 理学(105224)
- 中国(104048)
- 理学院(103950)
- 管理学(102378)
- 管理学院(101704)
- 京(74712)
- 科学(73654)
- 财(70941)
- 所(65831)
- 中心(59174)
- 研究所(59113)
- 农(58223)
- 财经(54827)
- 江(53263)
- 经(49679)
- 北京(48684)
- 经济学(48342)
- 业大(46628)
- 范(45885)
- 师范(45480)
- 院(45474)
- 农业(45299)
- 经济学院(43505)
- 州(42855)
- 基金
- 项目(214899)
- 科学(169304)
- 研究(160737)
- 基金(155307)
- 家(134959)
- 国家(133796)
- 科学基金(113314)
- 社会(103738)
- 社会科(98480)
- 社会科学(98453)
- 省(83149)
- 基金项目(80799)
- 教育(72737)
- 划(70112)
- 自然(69250)
- 自然科(67681)
- 自然科学(67660)
- 自然科学基金(66469)
- 编号(64411)
- 资助(63865)
- 成果(54120)
- 发(51968)
- 重点(49210)
- 部(48482)
- 创(46889)
- 课题(45963)
- 创新(44107)
- 国家社会(43745)
- 发展(42482)
- 展(41803)
- 期刊
- 济(175491)
- 经济(175491)
- 研究(112224)
- 中国(78985)
- 农(54640)
- 财(54516)
- 学报(50847)
- 管理(48832)
- 融(48447)
- 金融(48447)
- 科学(48234)
- 教育(39603)
- 大学(38736)
- 农业(36272)
- 学学(35879)
- 技术(29815)
- 经济研究(29423)
- 财经(27840)
- 业经(27460)
- 经(24171)
- 问题(23052)
- 贸(21219)
- 业(21057)
- 国际(19735)
- 世界(18795)
- 技术经济(18222)
- 图书(16567)
- 理论(16144)
- 统计(15916)
- 商业(15497)
共检索到551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栾光旭 费淑静
本文从后发优势的角度建立一个分析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的框架。后发国家的金融发展是一个向先发国家学习的过程。金融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包括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的实现要求后发国家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受很多因素制约 ,包括外部环境、先天禀赋和学习意愿等。要发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后发优势 ,需要改善微观经济机制 ,以激励金融机构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后发优势 学习能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建宇
中国社团研究一直为公民社会、合作主义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所主导,对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有比较充分的分析,但对于推动社团发展的社会经济动力因素分析不足。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结合历史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认为将现代化、市场转型与政策波动三者相结合能更好地解释社团在不同时空中的发展差异,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验证的三条理论假设。
关键词:
社团 公民社会 现代化 市场转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洪波 武志
由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面临较大的交易费用与违约风险,因此,中小企业通常成为信贷配给的主要对象从而陷入所谓的融资困境;而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出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用困境。而开发性金融将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作为信贷约束条件,实质上是通过市场机制谋求构筑政府、企业、银行和市场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从而降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贷款条件(利率和抵押要求等),促使金融交易顺利进行并推动经济主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信用基础,从而形成了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
开发性金融 中小企业 分析框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卫东
本文从内生金融视角出发阐释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制度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在借鉴国际经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生搬硬套的做法。由于忽视和偏离制度因素的内生性要求,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陷入了一系列误区,由此导致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增量与存量两方面着手加强内生金融发展,最终形成高效的农村造血机制,为我国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服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现祥 舒元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调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而国内现有文献并没有提供一个考察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根据趋同文献的最新进展,本文提供了一个能够同时考察经济增长及其差距的分析框架:增长分布演进。在实证上,本文采用非参数估计的Kernel密度函数发现,在1978~1998年间,我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不断向右平移(反映各省区都快速地增长),而且逐渐呈现双峰状(反映增长中的不协调),从而把省区内生地分为两类:左边峰和右边峰;从模拟结果看,左边峰最终会缓慢地趋于消失。这意味着,我国能够实现省区协调发展,但过程较漫长。"中部开发"利于早日实现省区协调发展。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增长分布演进 协调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金山 汪前元
厂商间的联系效应是FDI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东道国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联系效应就越明显,经济增长就越快。通过经验检验,本文没有发现中国金融发展与FDI的结合显著地促进了联系效应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中国金融发展的低水平。因此,推进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实现金融市场化与自由化,提升金融发展水平,是强化联系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
FDI 联系效应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龚明华
本文以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不健全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前提 ,以银行的信息生产和代理监督为分析主线 ,把银行主导与温和的金融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 ,并探讨适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并适合其市场结构特点的金融制度目标模式和微观金融主体的功能定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楚宏 吴能全
交易费用理论的经典“企业-市场两分法”无法对中间组织为什么会存在,以及与企业和市场相比其优势有哪些做出较好的解释,原因就在于这种分析方法仅仅以交易成本作为衡量各种经济组织效率的唯一标准,只注重效率,不注重效益。而经济组织的存在和演进并不一定仅仅取决于节约交易成本,还可以从效益优势中获得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因此,要想对中间组织这种目前越来越普遍存在的组织形式进行更透彻的理解,就必须超越经典的“企业-市场两分法”,构建一个既能反映效率、又能反映效益的新的经济组织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
中间组织 比较优势 交易成本 激励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蔡彬彬 郭熙保
分工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本文将斯密的分工思想引入金融领域,从理论规范分析上提出一个以金融分工为核心的金融发展分析框架,以揭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作者认为,金融的本质是资源,金融分工是金融发展的微观机制,金融交易效率改进促进金融分工进一步深化,而金融分工演进又推动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金融发展过程就是金融分工及其演进的过程。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朱彬
本文根据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实行自由贸易的结果是两大产业的技术水平都上升,但劳动密集产业的规模扩张,而资本密集产业的规模收缩。因此,主要从产业规模角度、同时结合技术角度的分析,在理论上更为全面,政策上也更具可行性。据此,文章着重在比较优势的框架内探讨了产业规模、就业与技术三者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提出了在战略选择上的两个“两难选择”,并认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两个“两难选择”。
关键词:
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 产业规模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严先锋 张颂心
职业教育是构成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教育类型,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实施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社会对职业教育具有大量需求的背景下,通过实现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联动发展,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集聚与整合程度,实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具体来说,二者的联动发展可以用"动力——行为——价值取向"这一分析框架来概括。
关键词:
远程教育 职业教育 联动 价值取向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洪彬
公共图书馆是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公民基本权利,为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奠定根基。公共图书馆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有其特殊的运作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为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前依旧还存在许多困境,在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加强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力度,完善治理机制,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为公共图书馆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保障。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白廷斌 Geoffrey Wall
20世纪50年代后半个多世纪的旅游研究是建立在发展话语体系之中的,在理论化的前沿,发展成为解释旅游现象的指导性概念;在实践中和学术界,旅游代表了获得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发展思想影响下,对旅游的研究相应地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早期研究、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的旅游影响研究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发展的分析研究3个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在各个时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贡献着自己的思想,使旅游与发展的分析框架逐步形成,并成为当代多数旅游研究无论研究尺度大小和方法异同都脱离不了的共同
关键词:
旅游研究 分析框架 发展理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继忠 冀刚
文章在继承和集成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从分工理论的视角重新挖掘外部性与产业发展相关性的理论根源与内涵,并借鉴Glaeser(1992)的划分方法将外部性区分为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同时也将产业发展聚焦为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核心方面,从而构建出ESG理论分析框架,进而能够使外部性、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综合考查外部性对产业发展影响的作用机理,以期能够为"新常态"下中国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外部性 产业增长 结构优化 区域经济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东勋
内陆欠发达传统农业区在发展中较少能够得到外援和国家级改革开放优惠政策的支持。如何能够摆脱传统农业和资源禀赋约束下的生存经济体系和马尔萨斯陷阱?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加速工业化进程,国际经济学家认为应该采用比较优势战略,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应该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我们认为,这些方案都没有根据内陆传统农业区的特征给出针对性的回答。问题的关键是人们的观念相对落后,行为模式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半封闭经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里的关键是,开放产生了对本地资源比较优势的认识和外部市场的信息,从而能够真正把比较优势发挥出来。然而,如何才能让半封闭地区的人们主动对外开放呢?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