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75)
- 2023(18831)
- 2022(15908)
- 2021(14783)
- 2020(12349)
- 2019(28081)
- 2018(27690)
- 2017(53255)
- 2016(29198)
- 2015(32429)
- 2014(32368)
- 2013(32334)
- 2012(30019)
- 2011(26970)
- 2010(27351)
- 2009(25059)
- 2008(24950)
- 2007(22264)
- 2006(19896)
- 2005(18155)
- 学科
- 济(125857)
- 经济(125728)
- 业(103487)
- 管理(94157)
- 企(91676)
- 企业(91676)
- 方法(52530)
- 数学(42107)
- 数学方法(41660)
- 农(36511)
- 业经(36419)
- 财(36081)
- 中国(33796)
- 地方(28107)
- 学(25841)
- 农业(25786)
- 务(25348)
- 财务(25266)
- 财务管理(25233)
- 制(24378)
- 企业财务(24016)
- 技术(23583)
- 理论(22531)
- 和(21948)
- 贸(21285)
- 贸易(21270)
- 易(20601)
- 银(19251)
- 银行(19188)
- 划(19166)
- 机构
- 学院(421866)
- 大学(419403)
- 济(169360)
- 管理(166229)
- 经济(165762)
- 研究(143384)
- 理学(142489)
- 理学院(140866)
- 管理学(138571)
- 管理学院(137796)
- 中国(108062)
- 京(90643)
- 科学(89529)
- 财(79825)
- 农(74700)
- 所(73591)
- 研究所(66658)
- 江(64702)
- 业大(64439)
- 中心(64083)
- 财经(63088)
- 农业(58581)
- 北京(57346)
- 经(57322)
- 范(55127)
- 师范(54511)
- 州(52031)
- 院(51668)
- 经济学(50037)
- 财经大学(46643)
- 基金
- 项目(280425)
- 科学(221037)
- 研究(204279)
- 基金(202714)
- 家(177342)
- 国家(175739)
- 科学基金(151084)
- 社会(128423)
- 社会科(121768)
- 社会科学(121736)
- 省(111154)
- 基金项目(107485)
- 自然(98677)
- 自然科(96410)
- 自然科学(96385)
- 自然科学基金(94732)
- 教育(93380)
- 划(92912)
- 资助(83262)
- 编号(82978)
- 成果(67346)
- 重点(62910)
- 发(62651)
- 部(61158)
- 创(59995)
- 课题(57552)
- 创新(55506)
- 科研(53332)
- 国家社会(52514)
- 业(52278)
- 期刊
- 济(193921)
- 经济(193921)
- 研究(126836)
- 中国(84563)
- 农(68729)
- 学报(68242)
- 管理(65721)
- 财(62879)
- 科学(62867)
- 大学(51277)
- 学学(48381)
- 教育(48044)
- 农业(47467)
- 融(38193)
- 金融(38193)
- 技术(38079)
- 业经(33595)
- 财经(31330)
- 经济研究(30126)
- 经(26949)
- 业(26702)
- 问题(25181)
- 技术经济(22417)
- 图书(21093)
- 科技(20725)
- 现代(20162)
- 版(19507)
- 商业(19290)
- 理论(19247)
- 贸(18335)
共检索到636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蒋再文 江积海
吸收能力是后发企业技术学习和知识转移以实现创新的重要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吸收能力的组件及形成过程,研究影响提升后发企业吸收能力的内外部知识特征、企业间的关系、企业内员工的心智模式、运作流程和组织结构、企业发展战略等结构性因素,结合吸收能力的形成过程详细分析了各种因素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向,从而为进一步设计促进后发企业吸收能力的不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后发企业 吸收能力 知识传导 结构性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国庆 孙婧 贺胜德
文章基于权变的观点围绕着知识基础与企业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基础对获取、消化、转化及利用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知识基础 潜在吸收能力 现实吸收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韦小柯
企业多角化的过程,是知识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较强的知识吸收能力便于企业开展多角化经营。企业的吸收能力有路径依赖的特性,因此受吸收能力影响的多角化也是路径依赖的和演进的,多角化目标业务与核心业务的距离、多角化的速度和模式都与吸收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
吸收能力 多角化 知识 演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小虎 项保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可分为信息搜寻、知识吸收、创新与应用三阶段,不仅取决于内部的知识积累还取决于外在的社会网络环境。社会网络通过关系要素、结构要素、社会资本等对吸收能力的搜寻、吸收和应用阶段都产生影响。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转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董勋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组织惯例构成,组织惯例是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支持和保障,吸收能力是企业执行组织惯例的结果体现。本文根据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结果不同对与之关联的组织惯例进行划分,构建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内容框架,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作用机理及惯例间作用关系。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组织惯例 组织学习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曹勇 程前 杜蔓
[目的/意义]知识搜索、吸收能力已成为创新理论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关注焦点。[方法/过程]基于已有研究的评述,本文推演出外部知识搜索策略与企业吸收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来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结果发现: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宽度与探索式学习、转化式学习及利用式学习之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外部知识搜索深度与转化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但外部知识搜索深度对探索式学习产生正面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志 于渤 郝生宾
本文以我国黑龙江地区企业为调查对象,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竞争优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在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4个构成维度中,企业知识利用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直接的显著相关关系,企业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及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等3个维度与企业竞争优势不存在显著的直接相关关系,而与企业知识利用能力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结果为培育和提升面向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竞争优势 结构方程模型
[期刊] 预测
[作者]
马国勇 田国双 石春生
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载体,基于PLS-SEM算法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并解释影响因素对吸收能力的作用机理。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本文提出的影响因素作用假设进行验证和检验。研究发现:(1)内源影响因素方面,研发活动、知识存量、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气氛均对绝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研发活动和知识存量的影响程度极为显著;(2)外源联结因素方面,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均对相对吸收能力具有正向作用特征,其中网络强度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网络规模;(3)绝对吸收能力和相对吸收能力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二者均对企业整体吸收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光华 梁嘉明 杨国梁
产学研创新绩效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成果。采用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的数据,探讨企业吸收能力、政府研发资助与外部知识获取对产学研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构建了以新产品数量、新工艺数量为因变量的负二项分布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以企业研发人员比重度量的企业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研发资助与产品创新之间呈U型关系,对过程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外部知识获取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徐万里 钱锡红
自1990年科恩和利文索尔(Cohen and Levintha)对吸收能力作出开创性研究以来,吸收能力正在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对近20年来国际上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吸收能力内涵的讨论,探讨了吸收能力的维度构成及各维度的定义;在对目前吸收能力代表性理论研究评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更简洁、合理的吸收能力机制模型,并对该模型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吸收能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吸收能力 创新 维度构成 机制模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刁丽琳 朱桂龙 许治
随着技术创新的开放度增加,吸收能力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理论工具而备受学术界的青睐。尽管企业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堪称丰富,但许多学者对该领域仍存在认识的误区。为此,本文从企业吸收能力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出发,对它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实证测量等研究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剖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吸收能力 创新 文献综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谢刚 李文元 田红云 李文鹣
选取一家汽车配件制造小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中介—企业"互动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共同演进过程,探索它们的演化规律和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介—企业"互动通过"互动水平→企业组织柔性→企业知识学习过程→互动水平"的循环路径,推动着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螺旋上升。反过来,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演进又进一步推动"中介—企业"互动层次和水平的演进。
关键词:
服务中介 企业 组织间互动 知识吸收能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智敏 陈怀超 侯佳雯
根据所构建的"关系强度—成员能力—知识治理"研究框架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分析关系强度对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影响;其次,从外部与内部两种视角入手,构建双中介模型,考察联盟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在此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从两种路径剖析关系强度影响联盟企业知识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关系强度对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均存在正向影响;联盟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在关系强度影响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成员能力的双中介路径。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肖志雄 秦远建
论述知识冗余的长度和宽度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通常是倒U型的关系,知识冗余的深度和相关度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通常是正相关的关系。指出适当拓宽知识冗余的长度和宽度,尽量加深知识冗余的深度和相关度,明确企业的外包发展模式和外包领域可以有效提高外包服务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冗余 知识吸收能力 外包服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