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31)
- 2023(19124)
- 2022(15944)
- 2021(14793)
- 2020(12277)
- 2019(27733)
- 2018(27555)
- 2017(52725)
- 2016(28464)
- 2015(31992)
- 2014(31668)
- 2013(31620)
- 2012(29117)
- 2011(26222)
- 2010(26657)
- 2009(24430)
- 2008(24193)
- 2007(21829)
- 2006(19593)
- 2005(17771)
- 学科
- 济(123723)
- 经济(123595)
- 业(103794)
- 管理(95171)
- 企(91730)
- 企业(91730)
- 方法(49721)
- 数学(39189)
- 数学方法(38781)
- 农(37941)
- 业经(37019)
- 财(33669)
- 中国(33313)
- 地方(27560)
- 农业(25466)
- 技术(25104)
- 务(24081)
- 财务(23993)
- 财务管理(23954)
- 贸(23850)
- 贸易(23834)
- 制(23405)
- 易(23119)
- 学(23003)
- 企业财务(22671)
- 理论(22370)
- 和(21827)
- 划(19250)
- 环境(18764)
- 银(18683)
- 机构
- 学院(410614)
- 大学(406254)
- 济(165989)
- 管理(164601)
- 经济(162396)
- 理学(140368)
- 理学院(138826)
- 研究(138126)
- 管理学(136739)
- 管理学院(135967)
- 中国(106212)
- 京(88659)
- 科学(84431)
- 财(75729)
- 农(70196)
- 所(70125)
- 江(63378)
- 研究所(63228)
- 中心(63083)
- 业大(61159)
- 财经(59703)
- 北京(56386)
- 农业(54923)
- 经(54227)
- 范(53562)
- 师范(53054)
- 州(51451)
- 院(50212)
- 经济学(48077)
- 技术(45356)
- 基金
- 项目(270704)
- 科学(213599)
- 研究(200911)
- 基金(194719)
- 家(169245)
- 国家(167708)
- 科学基金(144958)
- 社会(125786)
- 社会科(119259)
- 社会科学(119229)
- 省(107355)
- 基金项目(102647)
- 自然(93629)
- 自然科(91487)
- 自然科学(91468)
- 教育(91293)
- 自然科学基金(89849)
- 划(89089)
- 编号(82911)
- 资助(79584)
- 成果(66412)
- 发(60787)
- 重点(60280)
- 部(58667)
- 创(58539)
- 课题(57026)
- 创新(54066)
- 国家社会(51328)
- 项目编号(50995)
- 科研(50867)
- 期刊
- 济(192928)
- 经济(192928)
- 研究(122074)
- 中国(86150)
- 管理(66806)
- 农(65039)
- 学报(61050)
- 财(60091)
- 科学(58060)
- 教育(48672)
- 大学(46436)
- 农业(45587)
- 学学(43455)
- 技术(40796)
- 融(37311)
- 金融(37311)
- 业经(34257)
- 经济研究(29613)
- 财经(29039)
- 业(26886)
- 经(24993)
- 问题(24613)
- 技术经济(22834)
- 图书(22730)
- 科技(20355)
- 现代(19946)
- 理论(19287)
- 商业(19278)
- 贸(19091)
- 世界(18856)
共检索到628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麟 贺俊 兰宗敏 李志斌
自主产品开发平台是企业开展复杂技术产品创新的关键载体,但少有研究对后发企业究竟是如何“从无到有”构建自主产品开发平台展开深入探讨。本文置身于中国复杂技术追赶情境,通过对长城汽车氢能技术产品开发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可以利用基于企业内协调策略有序布局的全球生产网络驱动自主产品开发平台实现“定义→形成→递进”渐次构建,而内嵌在“全球—地方”组织安排中并历经“导入式→共创式→整合式”模式演进的产品层次技术学习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进一步而言,全球化人才引进的追赶起点选择和网络化组织关系的动态调控能够助推后发企业连续、高效开展产品层次知识学习,获得起点更高、速度更快的自主产品开发平台构建效果。据此建构的理论模型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发展了产品开发平台理论,也为处于复杂技术领域的中国后发企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构建自主产品开发平台,加快实现产品层次自立自强提供了管理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连翔 田志龙 杨玲 贺远琼
“卡脖子”技术领域的后发企业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设计仿真软件领域一次创新型后发中小企业Y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后发现:后发中小企业在“卡脖子”风险初显时准确选择新技术路线,并从基础研究开始自主开发新产品和产业化替代。其依托国家创新体系科技项目获取项目资金、吸收专家意见、引入价值链伙伴、匹配客户场景、吸收客户建议,通过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能力要素聚集与迭代,有效克服“卡脖子”技术领域的技术台阶、市场鸿沟和运营复杂性等创新障碍,从而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是对自主创新能力理论的深化与补充,为推动后发中小企业探索自主创新道路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艳婷 郑刚 刘雪锋 于亚
复杂产品系统追赶难度高且生命周期长,给后发经济体企业构成重大挑战。不同于大多数复杂产品系统面临的本地制度型市场环境(如高铁、大飞机等),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全球竞争性、市场强周期性和需求离散等特征,现有技术追赶理论的参考价值有限。为此,本文探讨了中集海工如何从国际并购起步,从依赖国外设计和核心设备进口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市场领先的快速追赶过程。研究发现,中集通过跨国并购高起点进入海工装备市场,采取“自主可控、开放协同、共生共演”的新型追赶模式,先通过市场牵引的资源协同快速集聚复杂产品建造所需的全球创新资源,成功交付我国首批深水钻井平台,获得国际客户认可;继而通过平台支撑的流程协同构建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能力体系,自主掌握总体设计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再通过价值引领的战略协同突破关键核心子系统技术,带动国产装备水平提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实现较快追赶。本研究对于后发企业打破低端锁定、提升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姜燕 万海霞
SPS物流技术是一种向生产线成组供料的物料配送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装配质量,降低物料供取的复杂程度,有利于流水线生产的自动化。SPS物流技术将线边的物料存储料架升级为流水线随动形式的物料存储料架,采用电子标签引导配料人员取料,避免了操作人员取料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海兵 阚玉月 许庆瑞
本文基于中车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从企业微观层次系统探讨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研究发现:(1)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包括国家需求基础上的动力牵引机制、坚持"以我为主"的合作创新机制、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长期主义的知识治理机制;(2)国家需求基础上的动力牵引机制提供创新动力,国家需求为复杂产品提供市场,政府政策提供政策保障,两者共同为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资源投入提供可能性;(3)坚持"以我为主"的合作创新机制提供创新资源,坚持自主品牌的战略定力和构建关系型交易的合作模式使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在保证自主品牌的基础上获得外部创新资源,积累自身研发能力;(4)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创新型人才,包括坚持集中统一、价值创造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5)长期主义的知识治理机制提供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的知识基础,确立为人民服务的隐形宗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毅 闫强
基于技术组合创新理论,通过对华为无线网络技术后发追赶纵向案例的研究,建立复杂核心技术创新的五阶段模型,从复杂性和核心性两个方面建构复杂核心技术,分析复杂核心技术创新及后发追赶的主要困境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根据技术创新范围、规模、复杂性与核心性形成过程,复杂核心技术创新过程分为产品原型、市场准入、边缘市场、核心技术及核心市场5个阶段;复杂核心技术的高市场转换成本导致后发者面临巨大困境以及先发者存在路径依赖,后发追赶需要长期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分别解决技术复杂性和核心性;技术复杂性和核心性均来源于技术组合创新以及市场需求,技术复杂性为核心性提供整体优势和经济动力,技术核心性进一步增强技术复杂性,形成技术的多层次网络结构与整体优势。研究结论完善了复杂核心技术创新的后发追赶理论,对后发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丹丽 赵丹 简萧婕
为探究后发企业在经济与技术发展不均衡的情境下如何成为行业领导者,本文以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整合式创新范式下华为公司在组织警觉的支撑下从追赶到超越的全过程。基于华为公司1990—2019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在整合式创新范式下,后发企业以战略驱动全面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有机联系,凭借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精准的信息洞见能力、求索不止的创新理念,充分发挥其组织警觉能力以支撑企业内外部知识和资源的协调与整合,实现初始追赶至行业前沿的跨越。
关键词:
整合式创新 后发企业 组织警觉 华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道虹 王石宇 华健 梅建明 朱顺全
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围绕日益增长的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需求与中小型企业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国产替代模式这一突出矛盾,以湖北鼎龙为对象展开纵向案例研究,有力揭示了半导体材料后发企业实现国产替代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不同于传统集成创新型和生态导向型国产替代模式,同源性技术创新是湖北鼎龙实现国产替代的关键,其创新过程为中小型专精特新企业突破资源禀赋约束和开展国产替代提供了有效路径。第二,湖北鼎龙国产替代的机会窗口以“技术机会窗口—制度机会窗口—需求机会窗口”的顺序逐次打开,并推动了同源性技术“初始积累—跨界应用—深度转化”。第三,对内外部资源利用方式的结构性调整塑造了湖北鼎龙不同阶段的国产替代动力机制,这也是其实现“技术奠基—单点突破—多维突破”国产替代过程演化的关键。本文围绕模式创新和“机会窗口—同源性技术—动力机制”动态关联视角,填补了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理论与机制研究的缺口,为科技封锁背景下我国关键材料后发企业国产替代提供了典型经验。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徐娜娜 徐雨森
逆向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在后发企业的创新追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分析了不同阶段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具体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因不同发展阶段所拥有的资源能力以及由此建立的创新网络不同,其逆向创新实现路径呈现多元性;本土市场独特优势以及基于创新网络开展的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上的努力是影响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创新网络嵌入的协同是创新网络化背景下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升级的关键。本研究完善了后发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相关研究,为本土企业逆向创新实践提供了借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剑峰 丁沂昕 雷震 刘佳
被视为改革“蓄水池”的存续企业一经从母体分离就走向寻找自我的道路;然而,对于存续企业如何理解“我们是谁”这一身份问题,现有文献并未给出充分的解释。本文从组织身份视角出发,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解构了存续企业20年的组织身份变革过程。研究发现:(1)存续企业基于“压力—响应—生成”逻辑形成组织身份变革机制;(2)存续企业组织身份变革过程呈现动态性:压力情境决定响应模式,响应模式匹配生成模式;(3)存续企业组织身份变革路径的独特性表现为身份属性变化的显著性,以及变革机制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并解析了存续企业的组织身份变革机制模型,贡献于存续企业成长变革和组织身份理论的相关研究,为存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核成 李鑫 周泯非 刘聪
对汽车行业后发企业吉利汽车进行纵向单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制造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共演发展方式实现能力升级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①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共同演化对企业能力升级具有积极影响,其中,效率性商业模式创新与市场导向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能够推动企业能力升级,互补性、锁定性和新颖性商业模式创新与市场导向、技术导向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均对企业能力升级具有积极作用,但效率性导向与技术导向之间的互动会对能力升级产生抑制作用;②能力升级效果也会对二者的导向选择产生反馈影响,促进共演过程向有助于能力升级的方向发展;③对大型制造企业而言,在发展初期,效率性商业模式创新与市场导向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企业能力积累。在发展后期,随着互补性、锁定性和新颖性商业模式创新增加并与技术导向创新相结合,更能实现创新能力提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凤彬 李东红 张婷婷 杨阳
本文从产品模块化与组织模块化非对应关系的立论出发,基于对丰田汽车开发系统的典型案例研究,重点探讨了模块化产品开发中超模块组织的性质、成因、结构形态及其在产品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模块化产品的开发过程并不一定要采取与之"同构"的模块化组织形式,相反,以超模块组织来加强开发过程中各任务模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整个产品系统的突破性创新。本文将模块化产品开发系统中采用超模块组织形式归结为影响产品系统创新绩效的调节变量,由此深化了对组织模块化结构表现形态及其前因后果的认识。
关键词:
模块化 组织结构 松散耦合 突破性创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吴晓波 付亚男 吴东 雷李楠
中国的后发企业正逐渐从追赶向超越追赶甚至创新前沿演进。机会窗口视角整合了技术、需求、制度多层次情境因素,是解释后发企业成功追赶的重要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两家中国安防行业后发企业追赶过程的纵向案例对比分析,探究了后发企业在以国内领先为目标的追赶阶段与以国际领先为目标的超越追赶阶段,机会窗口与企业创新战略的匹配关系对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作用机制:(1)技术机会窗口与技术探索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追赶和超越追赶阶段都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2)需求机会窗口与市场探索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追赶阶段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需求机会窗口与市场利用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超越追赶阶段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3)制度机会窗口与技术利用性创新战略的匹配,在追赶和超越追赶阶段都会更好地促进后发企业追赶绩效的提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路风
本文在国际主流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经验证据,提出一个"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它从理论逻辑上证明,产品(和工艺)开发不仅是创新的中心环节,而且是技术能力成长的关键机制。这个理论框架有助于澄清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自主创新"问题的诸多争论,为中国的技术、产业和经济政策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产品开发 技术能力 自主创新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何永清 邹波 潘杰义 卜振兴
现有平台创新主要聚焦于"天生"的平台型企业,然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服务业的平台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文基于一家典型传统服务业企业的纵向案例研究,从企业网络和二元学习的视角揭示了传统服务业企业实现平台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基于网络结构的利用式学习能促进传统服务业企业进行效率型平台创新,而基于网络行为的探索式学习能促进其进行新颖型平台创新;传统服务业企业所嵌入的网络结构和网络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有助于开展探索式学习,从而促进新颖型平台创新;传统服务业企业的平台创新是一个从效率型向新颖型动态转变的过程,基于网络行为的探索式学习产生的新颖型平台创新效果,远高于基于网络结构的利用式学习所产生的效率型平台创新效果。研究结论对传统服务业企业开展平台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平台创新 网络结构 网络行为 二元学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