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87)
- 2023(12465)
- 2022(11036)
- 2021(10566)
- 2020(8670)
- 2019(20079)
- 2018(19922)
- 2017(39764)
- 2016(21532)
- 2015(24291)
- 2014(24497)
- 2013(24180)
- 2012(22360)
- 2011(20259)
- 2010(20510)
- 2009(19281)
- 2008(18212)
- 2007(15822)
- 2006(13993)
- 2005(12469)
- 学科
- 济(86120)
- 经济(86032)
- 管理(63718)
- 业(60906)
- 企(50964)
- 企业(50964)
- 方法(40417)
- 数学(35359)
- 数学方法(34957)
- 农(23288)
- 财(23102)
- 中国(22584)
- 业经(18559)
- 学(17343)
- 贸(16849)
- 贸易(16839)
- 地方(16728)
- 制(16526)
- 易(16350)
- 农业(15101)
- 融(15076)
- 金融(15075)
- 务(14984)
- 财务(14913)
- 财务管理(14893)
- 银(14799)
- 银行(14764)
- 理论(14701)
- 企业财务(14165)
- 行(14099)
- 机构
- 大学(308588)
- 学院(306837)
- 济(126558)
- 管理(125272)
- 经济(123789)
- 理学(107968)
- 理学院(106855)
- 管理学(105204)
- 管理学院(104642)
- 研究(102713)
- 中国(79060)
- 京(65207)
- 科学(60851)
- 财(59645)
- 所(51136)
- 财经(47615)
- 中心(46486)
- 研究所(46182)
- 农(45556)
- 江(44412)
- 经(43329)
- 业大(43239)
- 北京(41654)
- 范(39887)
- 师范(39588)
- 经济学(37739)
- 院(37062)
- 州(36218)
- 财经大学(35540)
- 农业(35459)
- 基金
- 项目(205416)
- 科学(161961)
- 研究(152842)
- 基金(149770)
- 家(128714)
- 国家(127646)
- 科学基金(110383)
- 社会(95835)
- 社会科(90852)
- 社会科学(90828)
- 基金项目(79053)
- 省(78668)
- 自然(71682)
- 教育(70114)
- 自然科(69990)
- 自然科学(69975)
- 自然科学基金(68733)
- 划(66453)
- 编号(63005)
- 资助(63001)
- 成果(51928)
- 部(46198)
- 重点(45156)
- 发(43009)
- 课题(42908)
- 创(42219)
- 教育部(40071)
- 人文(39265)
- 创新(39246)
- 项目编号(39130)
- 期刊
- 济(139400)
- 经济(139400)
- 研究(95736)
- 中国(55334)
- 管理(46105)
- 学报(44504)
- 财(44193)
- 科学(42056)
- 农(40930)
- 融(34287)
- 金融(34287)
- 大学(34091)
- 教育(33060)
- 学学(31941)
- 农业(28306)
- 技术(25698)
- 财经(23508)
- 经济研究(22207)
- 业经(22147)
- 经(19949)
- 问题(17890)
- 理论(16777)
- 图书(15929)
- 实践(15387)
- 践(15387)
- 技术经济(14934)
- 贸(14719)
- 现代(14328)
- 业(13953)
- 科技(13919)
共检索到455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巧华 王勤 秦东宇
一、资产泡沫与货币政策关系新论资产泡沫虽然在破灭时对实体经济有巨大的杀伤力,但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资产泡沫的不断膨胀和破灭不仅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自我调节机制之一,也是资产财富创造的不可或缺环节。一是经济成长阶段,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闫先东 朱迪星
金融危机的实践表明,资本市场震荡可能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外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现实情况,采用MSVAR和滚动回归两种方法对1996-2015年我国资本市场波动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介入效率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市场繁荣阶段,泡沫形成主要源自政策干预和流动性驱动,但其对实体经济的正面意义较小。相反,在萧条阶段,其价格下滑对经济有显著负面影响,而货币态势调整却难以改变这种趋势。基于此结论,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如何权衡应对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波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资本市场 经济波动 货币政策 逆风策略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崔岩
货币政策框架的构成决定了具体的政策运营模式和传导机制,从而影响政策效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各界就围绕着货币政策展开了大讨论,如90年代初的"货币供给量论争",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并长期持续的"通货再膨胀派"与"日银理论派"之间的论争。这些讨论,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与上述的讨论相对应,日本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传统框架的微调和90年代末期实施非传统的零利率货币政策;二是2001~2006年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三是2013年实施的量化质化宽松政策。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变,经由了"经济变化—人们的认知及相关决策博弈—政策转变"的路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肖继五 李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历两次由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宏观经济紧缩,这表明外源性冲击已成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在当前国内经济受到外部冲击而出现紧缩时,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依然显著,但在效果上存在差异。降低利率能长期稳定提高消费增长;而货币供应量扩张仅在五个季度内能显著刺激投资增长,长期基本无效。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在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配合拉动内需时,应将带动国内消费增长作为货币政策长期任务,而将提高国内投资作为短期目标。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徐琛卓
后危机时期,学术界反思了以通货膨胀目标规则为代表的政策规则在危机期间暴露的缺陷,并就新时期最优货币政策规则进行了探索。然而,美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分别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不同的政策规则。在美国,学术界讨论的主要是名义GDP规则;在新兴市场经济体,重点关注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鉴于此,本文对后危机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整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何德旭
论中国转轨时期的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何德旭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步入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转轨时期,货币政策作为中央银行运用各种政...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文伟
笔者在刻画中国股市泡沫和债市泡沫在2002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动态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构建含有状态转换特征的MRS Copula模型来全面分析两者的动态相依性及状态转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时期内,股市和债券市场均出现了多个周期性泡沫,主要集中在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2005年3月至2005年7月;股市泡沫与债市泡沫存在交替出现的特征,凸显出泡沫跨市场迁移的现象。两者之间均存在高、低两种不同的相依性状态和非线性的相依结构。股市泡沫与债市泡沫之间在短期上存在此消彼长关系,在长期内存在相互促进关系;货币政策对股市泡沫和债市泡沫产生重要影响,但存在显著差异。实施QFII制度和股权分置改革显著增强了股市和债市的泡沫程度及其相依性水平。做空机制的推出能有效抑制两市泡沫,且促进两者之间向高相依性状态转变。重启国债期货市场仅对股市泡沫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孟宪春 张屹山 李天宇
准确识别中央银行政策偏好对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适应"新常态"下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意义重大。文章在央行二次分段损失函数和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框架下,推导出转型时期我国最优非线性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中央银行的政策反应特征,估计结果发现:第一,我国央行存在明显的"促增长"和规避经济收缩的非对称偏好,当经济增长缺口发生正向偏离时,货币当局整体上仍增加货币供给以刺激经济进一步增长,而当增长缺口发生负向偏离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关注强度大幅增加以规避经济收缩;第二,央行对通货膨胀目标反应相对不足,致使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的功能受限;第三,中国兼具转轨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特征,故我国央行更加偏好经济增长目标,但随着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也将随之调整。
关键词:
最优货币政策规则 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杨小蛮 张松
货币政策的意义在于货币当局通过改变一定的经济参数 ,以达到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目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政策如何借助于货币冲击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变动及其实施影响所依赖的路径 ,它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础。 2 0世纪90年代以后 ,世界各国的资本市场都得到了进一...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武志
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金融构架,相应地,货币政策实施的金融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提出巨大挑战,成为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资本市场 货币政策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武志
尽管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所改善,但目前并不是十分畅通,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梗阻,对宏观经济的加速推动作用也没有能够完全发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涛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美两国都采取了超常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其首要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过程、政策有效性和政策风险有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其异同及成因,旨在总结两国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应对危机的有效性、防范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政策风险提供借鉴。
关键词:
零利率 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 政策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罗洋
本文回顾了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全球中央银行所形成的货币政策共识和在金融危机后学界对传统货币政策共识及其政策逻辑的质疑。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新的货币政策共识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认为,为了重建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学界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关系,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变动的经济格局中对中央银行的"能"与"不能"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共识 中央银行 金融危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孙国峰
随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近期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货币政策新框架开始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周期的成本收益分析格局变化,货币政策目标中需要加入金融周期。二是中央银行使用更广泛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克服金融市场摩擦,特别是调控长期利率。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视风险承担渠道。四是更加重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这有利于最大化本国福利。五是新兴经济体需要在提高汇率灵活性、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及加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三方面同时着力才能实现宏观总体平衡。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朱新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