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71)
2023(6947)
2022(5706)
2021(5202)
2020(4254)
2019(9170)
2018(8676)
2017(17128)
2016(8682)
2015(9739)
2014(8991)
2013(8997)
2012(8279)
2011(7470)
2010(7817)
2009(7877)
2008(6740)
2007(5908)
2006(5319)
2005(4935)
作者
(22647)
(18574)
(18298)
(17422)
(11634)
(8771)
(8411)
(7162)
(6879)
(6507)
(6355)
(6175)
(5980)
(5961)
(5841)
(5734)
(5538)
(5385)
(5287)
(4933)
(4729)
(4427)
(4307)
(4233)
(4217)
(4215)
(4119)
(4027)
(3661)
(3658)
学科
(32848)
经济(32825)
(30029)
管理(29095)
(27335)
企业(27335)
(26028)
金融(26028)
(23161)
银行(23153)
(22549)
中国(17048)
方法(13582)
(12132)
数学(11944)
数学方法(11866)
技术(11312)
中国金融(11119)
(10901)
技术管理(9008)
业经(8902)
(8716)
财务(8694)
财务管理(8684)
企业财务(8373)
地方(8303)
(7901)
贸易(7889)
(7754)
(7741)
机构
学院(114644)
大学(114374)
(54308)
经济(53255)
管理(43467)
中国(40078)
研究(38773)
理学(36433)
理学院(36107)
管理学(35681)
管理学院(35453)
(27989)
(22683)
财经(21814)
(20956)
中心(20824)
(20778)
金融(20605)
银行(20089)
(19862)
科学(18911)
(18696)
经济学(18587)
(18189)
(17068)
经济学院(16895)
人民(16891)
财经大学(16611)
研究所(16052)
国人(15399)
基金
项目(72194)
科学(57971)
研究(55708)
基金(53626)
(45376)
国家(44997)
科学基金(39517)
社会(37628)
社会科(36051)
社会科学(36043)
(28021)
基金项目(27552)
教育(24547)
自然(23041)
(22859)
自然科(22585)
自然科学(22576)
自然科学基金(22216)
资助(21805)
编号(21333)
(18886)
创新(17922)
成果(17887)
国家社会(16412)
重点(16408)
(16180)
(15948)
(15137)
课题(15090)
(14916)
期刊
(56706)
经济(56706)
研究(40147)
(35842)
金融(35842)
中国(25033)
(22534)
管理(18550)
学报(13396)
科学(13032)
(12709)
财经(11517)
大学(11131)
学学(10499)
经济研究(10276)
教育(9957)
(9900)
技术(9465)
业经(7802)
国际(7605)
理论(7262)
农业(7118)
(6937)
问题(6719)
实践(6525)
(6525)
中国金融(6120)
技术经济(5927)
科技(5792)
财会(5540)
共检索到189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雨露  
后危机时期金融监管基础的重新校正意味着监管原则和方式的彻底变革,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宏观货币金融稳定框架将同步纳入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稳定的动态机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志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之猛、影响之烈、波及范围之广,在近代史上绝无仅有。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经济,也影响了中国金融经济。尽管我国金融业、金融市场在规模、发展程度上与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孙国峰  
随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近期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货币政策新框架开始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周期的成本收益分析格局变化,货币政策目标中需要加入金融周期。二是中央银行使用更广泛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克服金融市场摩擦,特别是调控长期利率。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视风险承担渠道。四是更加重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这有利于最大化本国福利。五是新兴经济体需要在提高汇率灵活性、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及加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三方面同时着力才能实现宏观总体平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佳  朱建武  
文章构造了一个四期二叉树模型,对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仅以维护货币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实现金融稳定。基于此,文章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修正,将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纳入统一的货币政策框架予以考察,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VAR检验结果表明,银行信贷增长率和房地产价格指数都是我国货币政策应当关注的金融稳定指标。货币政策应根据金融稳定指标进行逆周期调控,调控重点是金融稳定指标预期,而非稳定指标本身。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杰  
本文从后金融危机时代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着手,逐一引出货币政策规则和工具的演化与创新,进而展现美联储在面对金融危机时的决策制定过程。然后利用美国经济金融数据,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缓解通缩压力以及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有限,主要体现在对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修复。最后探讨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文  刘婷  
后金融危机时期,基于共同利益的需求,东亚货币一体化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日韩3国货币合作在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国货币合作具有经济基础:3国经济力量雄厚,产业结构和资源互补性强,贸易增长迅速,汇率波动差异趋小,货币政策方向也渐趋一致。计算3国货币合作的OCA指数表明,与危机前相比,3国进行货币合作的成本已经有了明显改善,3国2011年的OCA指数与1995年欧洲各国与德国间的OCA指数相近,这表明与当初的欧盟相似,3国已具备进行深入货币合作的条件。人民币和日元的协调与合作对3国货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中国应谨慎而积极地分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稻葵  尹兴中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我们首先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发展基本格局,其特点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增长,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的飞速推进,以及全球金融深化、跨境资本流动金额迅速上升,这导致世界经济对具有普遍良好信用的国际货币的需求大大增加。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危机爆发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三大特点:(1)美元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最为倚重的储备货币,事实上成为超级货币;(2)欧元的快速崛起;(3)美国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货币条件对全球经济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冲击力。基于这些分析,我们论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难以为继,尤其是因为美元信用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其超级国际货币的地位必然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稻葵; 尹兴中;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我们首先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发展基本格局,其特点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增长,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的飞速推进,以及全球金融深化、跨境资本流动金额迅速上升,这导致世界经济对具有普遍良好信用的国际货币的需求大大增加。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危机爆发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三大特点:(1)美元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最为倚重的储备货币,事实上成为超级货币;(2)欧元的快速崛起;(3)美国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货币条件对全球经济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冲击力。基于这些分析,我们论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难以为继,尤其是因为美元信用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其超级国际货币的地位必然丧失。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两种主要可能的演变方向,一是各国通力合作创造出超主权国际货币;二是欧元以及人民币不断崛起,与美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基准货币的新国际货币体系。我们论证,第二种可能性更大。我们建议,中国应长期倡导并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积极参与IMF改革,以彰显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的风范;但是,由于各种国际政治力量的干扰,我们必须做好第二种情形的准备,人民币国际化是我们最为现实和有效的选择,而中国的长期贸易顺差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基础。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徐琛卓  
后危机时期,学术界反思了以通货膨胀目标规则为代表的政策规则在危机期间暴露的缺陷,并就新时期最优货币政策规则进行了探索。然而,美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分别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不同的政策规则。在美国,学术界讨论的主要是名义GDP规则;在新兴市场经济体,重点关注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鉴于此,本文对后危机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整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天勇  
本文从货币运行效率的角度,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人民币发行量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稳定人民币币值的对策措施: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经济组织、扩大政府事权、资产证券化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马勇  
本文将金融稳定因素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对基于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相比传统仅仅盯住产出和通胀缺口的利率规则,纳入金融稳定考虑后的货币政策需要一个相对更高的利率规则值来抑制金融体系的过度风险承担。实证分析也发现,危机前的货币政策利率通常存在着系统性低估,这种低估主要源于紧盯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忽略了低利率政策对系统性风险的诱导作用。本文结论对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启示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会影响宏观经济大环境和市场主体(尤其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倾向,因而有着确切的金融稳定内涵,适宜的货币政策需要充分考虑这种内涵,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承担做出必要的反应。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涛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美两国都采取了超常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其首要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过程、政策有效性和政策风险有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其异同及成因,旨在总结两国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应对危机的有效性、防范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政策风险提供借鉴。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尹久  吴新宇  
货币政策决策在宏观经济主流理论中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本文发现,决策存在量价演变规律,背后隐含流动性分析路径,这一路径说明"价"与"量"统一归结为流动性调整。向流动性分析路径回归是重新思考货币与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意味着有可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反思货币经济关系。基于上述发现,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广义货币政策决策的融合式新框架,包括目标、分析与工具三个层面,以此为理论依据研究了操作层面的决策逻辑。对于作为主线的流动性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以"能力、风险、趋势"作为要素的"ART框架"。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杨霞  
由于风险分散的内在性、风险传染的有限性以及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保险业在一国金融稳定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保险与银行之间的相互渗透,一方面能够在微观上因机构间不同的风险状况分散集团风险,在宏观上因行为方式的不同对金融稳定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股权纽带联系与金融工具交易等渠道,导致跨部门的风险传染,因此有必要在加快发展保险业成为金融体系三大支柱的同时,充分认识保险业作为不稳定来源的可能,有效防范银行与保险的跨部门风险传染。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肖文东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因其顺周期性等技术缺陷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对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减值模型进行了反思,并介绍了I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修订工作的最新进展,得出相关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