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03)
2023(8006)
2022(6668)
2021(6234)
2020(4990)
2019(11175)
2018(10896)
2017(20651)
2016(10521)
2015(12176)
2014(11883)
2013(12174)
2012(11972)
2011(11337)
2010(11646)
2009(11216)
2008(10072)
2007(8662)
2006(7979)
2005(7479)
作者
(30715)
(25796)
(25645)
(24683)
(16555)
(12270)
(11578)
(10050)
(9875)
(9228)
(9018)
(8444)
(8435)
(8371)
(8145)
(7988)
(7711)
(7426)
(7374)
(6864)
(6720)
(6137)
(6127)
(5911)
(5863)
(5840)
(5418)
(5286)
(5198)
(5080)
学科
(73906)
经济(73860)
管理(26780)
方法(23039)
(22541)
数学(21025)
数学方法(20951)
中国(19162)
地方(16973)
(16540)
企业(16540)
(13556)
(12939)
贸易(12930)
地方经济(12579)
(12560)
业经(11787)
(11195)
(10712)
(10401)
金融(10401)
(9653)
环境(9508)
(9415)
关系(9252)
(9164)
银行(9159)
(8992)
农业(8970)
(8640)
机构
大学(166654)
学院(165010)
(90238)
经济(88968)
研究(67496)
管理(58443)
中国(51901)
理学(49472)
理学院(48875)
管理学(48378)
管理学院(48046)
(36569)
(35280)
科学(34883)
(33735)
经济学(30658)
研究所(30433)
财经(29393)
中心(28180)
经济学院(27377)
(26957)
(23773)
北京(23294)
(22936)
(22535)
财经大学(21821)
(21311)
师范(21195)
科学院(20925)
社会(19430)
基金
项目(102717)
科学(82275)
基金(77826)
研究(77797)
(67414)
国家(66957)
科学基金(56625)
社会(54403)
社会科(51809)
社会科学(51799)
基金项目(39614)
(35620)
教育(34648)
自然(32517)
资助(32483)
自然科(31761)
自然科学(31751)
自然科学基金(31238)
(30789)
编号(28786)
(25007)
国家社会(24577)
(24281)
成果(24117)
中国(23880)
重点(23397)
教育部(22133)
发展(20892)
人文(20829)
课题(20769)
期刊
(106891)
经济(106891)
研究(58508)
中国(32854)
(25785)
管理(23651)
科学(22158)
(21673)
学报(20888)
经济研究(19187)
(17870)
金融(17870)
大学(16808)
财经(16279)
学学(15840)
农业(15027)
(14375)
(14177)
问题(14121)
国际(13837)
技术(13667)
世界(13647)
业经(13325)
教育(13136)
技术经济(9964)
经济问题(8760)
统计(8742)
(8415)
经济管理(7405)
(7377)
共检索到265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玉主  
1991年开始的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始显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即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合作的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经济合作水平与双边关系的发展存在捆绑现象。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但本文认为,后危机时期双边经济合作的基本特点不会改变,只是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双边经济合作、相互依赖对双边关系的推动作用会逐步下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宏恩  
本文以东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的相对经济状况为特殊背景,通过1998-2007年东盟10个国家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与东盟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首先对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给予分析,并建立三个计量模型予以检验。经验研究发现:(1)在上述背景下,东盟对中国出口是东盟外资流入的重要推动因素;(2)在同样的背景下,东盟对中国出口与其带动的东盟外资流入一起构成了推动东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开始的2002年是东盟GDP增长率增加的转折点。因此本文得出结论: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推动了东盟的经济增长。本文研究还发现: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东盟中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在获得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彭武汉  项文彪  
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1992年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上,当时的会员国一致决定,东盟将从1993年1月1日起到2008年的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首都里巴加湾举行的第五次东盟与中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大卫·利普顿  司马亚玺  闵子殷  
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产率增长的下降可能导致处于稳定水平的经济增长的下降,这本身就可能增加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下行压力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邀请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高级别政策制定者们共同讨论了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相关问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近十年后的宏观经济展望;二是发达经济体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可能导致长期低利率;三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政策挑战和转变及其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江西元  江涛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开始从这一地区适当收缩军事力量,同时积极谋求主导冷战后东南亚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与发展;东盟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东盟各国面临的内部动乱和外部军事威胁的减少,使东盟对美国军事存在的依赖程度相对下降,并开始调整对外战略,接近中国,加强与中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以保持美、日、中三国在东南亚的力量平衡。东盟还积极倡导、主持亚太地区集体安全对话,推行大东盟计划,把印支三国纳入东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汪玉奇  高平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9+2区域经济合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新的对策、新的举措。本文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趋势特征,并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几个重要经济问题作出了判断,提出了9+2区域合作中继续保持低成本优势,模拟沿海投资环境、进一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能力,努力培育高科技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外包业、避免产业层次长期偏低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踔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贸易争端增多;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中国能源资源瓶颈凸显;气候环保压力空前强化;信息安全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中国对非洲等落后地区的援助引起了国际争议。面对挑战,中国应积极主动地调整战略与策略:优化贸易结构,减少对外贸易摩擦;加强金融监管,抵御金融风险;尊重国际惯例,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回应国际社会诉求,高度重视气候环保问题;推动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确保资源能源安全;重视信息化建设,增强经济信息安全;加强境外投资的政府管理和引导,确保海外资产安全;对外经济援助要努力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亦军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而其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影响则是直接且深远的。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战略选择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新能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国家政策的选择等方面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阙澄宇  马斌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具有典型的"危机推动型"特征,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甚至陷入了困境。本文探讨了中国—东盟货币合作面临困境的表现,认为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中国与东盟国家对"美元体制"的依赖及相互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是中国—东盟货币合作面临困境的根源;未来的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应由CMI下的双边机制向多边机制发展,并应注重汇率的协调与合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梅  
在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中,中印两国进出口商品贸易额急剧下降。尽管中印两国贸易合作存在一些障碍,但在后危机时期,双方合作意愿强烈,而两国经济逐步恢复为后危机时期双方贸易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市场低迷的现状下,两国急需联手维护共同经济权益并且充分发挥双边贸易优势,扩大双边贸易。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玉山·吾斯曼  张晓涛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加之历史、政治、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双方在投资等经贸领域的合作关系不断加深。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俄两国相互直接投资规模很小,双方在经济与投资领域的合作滞后于政治合作。后金融危机时期,中俄投资合作对于两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在全面推进石油、天然气、核能等能源领域合作的同时,还应注重矿产和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航空航天、机电、轻工制造、林木、农业等多方面的合作力度。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胡翠  许召元  
本文运用中国30个地区数据,根据面板数据的工具变量法估计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此来说明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蔡昉  
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就业的调整过程和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即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并显示出与这个新阶段相联系的劳动力市场特征,揭示出经济可持续增长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论证了农业不再是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因而农民进城打工已具有不可逆转性。文章还指出,剩余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迫切需要发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即以农民工市民化为内涵的深度城市化。通过国际比较,文章论证了城市化作为新增长点的意义,对未来城市化的速度进行了判断,并澄清了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扩张和人口增加的关系,进而论述了推进深度城市化战略的要点——新老居民获得均等的公共服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熙保  陈志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并不是简单的商业周期,而是涉及世界经济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将面临重大结构性调整。犹如一面镜子,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也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外贸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在后危机时期,基于世界经济增长、生产和贸易格局等方面的重大结构性调整,迫切需要加快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稳定和拓展对外贸易规模,调整与优化外贸空间结构,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促进外贸协调和持续发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黄有光  
后危机时期,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东亚尤其是中国扩大内需被寄予厚望。但是否增加内需就只能鼓励消费?鼓励购买汽车是否是刺激消费的"好"政策?本文对此进行了辨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