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61)
- 2023(13450)
- 2022(11242)
- 2021(10270)
- 2020(8479)
- 2019(18876)
- 2018(18333)
- 2017(33609)
- 2016(17786)
- 2015(19796)
- 2014(19232)
- 2013(19029)
- 2012(17795)
- 2011(16033)
- 2010(16787)
- 2009(16118)
- 2008(15477)
- 2007(14205)
- 2006(12930)
- 2005(12124)
- 学科
- 济(70839)
- 经济(70775)
- 业(64284)
- 管理(64117)
- 企(54453)
- 企业(54453)
- 中国(31116)
- 融(28726)
- 金融(28726)
- 银(28560)
- 银行(28544)
- 行(27546)
- 地方(22708)
- 财(22616)
- 方法(22577)
- 业经(20006)
- 制(19945)
- 农(19654)
- 技术(19000)
- 数学(18128)
- 数学方法(17982)
- 务(15764)
- 财务(15711)
- 财务管理(15675)
- 企业财务(15000)
- 农业(13712)
- 理论(13304)
- 技术管理(13259)
- 贸(12609)
- 贸易(12591)
- 机构
- 学院(243455)
- 大学(239681)
- 济(102071)
- 经济(99631)
- 管理(96712)
- 研究(82054)
- 理学(78927)
- 理学院(78079)
- 管理学(77133)
- 管理学院(76613)
- 中国(75875)
- 财(53768)
- 京(51637)
- 科学(45457)
- 中心(40732)
- 江(40691)
- 所(40362)
- 财经(39707)
- 经(35885)
- 研究所(35506)
- 农(34256)
- 州(33800)
- 北京(33658)
- 范(30937)
- 师范(30656)
- 经济学(30476)
- 院(29684)
- 财经大学(29466)
- 业大(29229)
- 银(28943)
- 基金
- 项目(148275)
- 科学(117859)
- 研究(115191)
- 基金(105202)
- 家(88959)
- 国家(88071)
- 科学基金(77260)
- 社会(73850)
- 社会科(70064)
- 社会科学(70045)
- 省(60888)
- 基金项目(54619)
- 教育(52065)
- 划(49296)
- 编号(46928)
- 自然(46691)
- 自然科(45670)
- 自然科学(45662)
- 自然科学基金(44892)
- 资助(42262)
- 成果(38880)
- 发(37097)
- 创(36988)
- 课题(34194)
- 创新(33631)
- 重点(33222)
- 部(31674)
- 发展(30554)
- 展(30029)
- 国家社会(29918)
- 期刊
- 济(126766)
- 经济(126766)
- 研究(83313)
- 中国(64209)
- 融(47277)
- 金融(47277)
- 财(43700)
- 管理(43589)
- 农(32882)
- 教育(31148)
- 科学(30279)
- 学报(29001)
- 技术(23570)
- 大学(23510)
- 学学(21703)
- 农业(21182)
- 业经(21109)
- 财经(19885)
- 经济研究(19228)
- 经(17077)
- 问题(14667)
- 业(13416)
- 技术经济(13313)
- 科技(12883)
- 会计(12417)
- 现代(12350)
- 坛(12305)
- 论坛(12305)
- 理论(12119)
- 国际(12114)
共检索到415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陈航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创新需求的动力入手得出创新是中国银行业提升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动力,但应遵循理性的金融创新路径,必须与经济发展的程度、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体系防范风险的能力相匹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如下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相结合的对策:加强金融监管,扩大监管范围,注重金融创新中的风险隔离和业务独立,优化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相应的金融技术支持体系,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加强金融业的国际合作,强化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监控和管理,以及提高衍生品的资本要求和准入限制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盛祥
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新区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限,转向"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认为,高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树立大产业发展理念,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增强协调发展能力;以产业集群为发展导向,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强化协调发展的带动力。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高新区 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瑭玮
金融创新是指各类新种金融工具的出现、金融实务的更新、金融市场、金融法则与制度乃至金融观念上各种异于传统的改变。它在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盘活资产流动性、提高市场效率方面普遍有很好的效果,能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企业竞争能力。因此,金融创新从70年代起从美国开始风靡全球,极大地促进了全球金融业的发展。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曾文革 温融
偿付能力是保险业监管的首选目标和核心内容。它具有安全性、综合性与易变性等基本属性。次贷危机以来,由于传统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未能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偿付能力基本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保险公司经营困难,出现偿付能力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必然要求树立偿付能力"大安全、大监管"观,创设双核心偿付能力影响评估报告制度,打造多层次偿付能力合力监管结构和建立保险偿付能力培训教育制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车亮亮
道德风险作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一种典型的损人利己行为。在本次危机中所有金融主体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都不惜践踏法律、背弃金融伦理和突破道德底线,忽视了风险的防范和责任的承担以致危机的发生。而"经济人"过度逐利、金融信息的不对称、合同的不完全及其实施障碍是引发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法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道德风险治理,秉持效率与安全并重的价值理念,建立有效的系统性风险管控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特别保护,建立权责一致的金融法责任制度,惟此才能有效防止道德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
道德风险 后危机时代 国际金融法 创新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仙慧
后危机时代,混业经营纵深层次发展的大势下,国际金融监管协调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对此,须发挥以G20、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监管协调作用,以单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为基石,以区域化监管协调为阶梯,构筑三位一体的全球金融监管协调体系,方能弥合碎片化监管之缺。于中国而言,一方面,要从自身金融现实出发,靠拢国际监管标准;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参与到国际监管协调体系的改革进程中,维护本国金融利益。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混业经营 金融监管 国际协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林峰 王家华
由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和《财贸经济》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后危机时代区域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8日在南京隆重召开。南京审计学院副校长王会金教授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此次研讨会主题的重要意义。研讨会共收到60余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来自政府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东云
开放式基金的市场营销环节非常薄弱,制约了基金业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期,基金业市场竞争更加激励,基金的营销能力成为基金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基金营销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基金业品牌营销、社会营销、关系营销、文化营销等多元化营销理念。只有在此基础上对营销策略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打开基金营销的新局面,有效提高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基金营销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风险,提出了建立健全基金营销风险管理机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开放式基金 营销理念 营销风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军 姜磊
金融创新既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银行业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提升整体实力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从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创新的背景出发,总结了世界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然后重点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进行分析,并指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新理念,对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银行业 金融创新 宏观审慎监管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黄思雨 孙芳城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研究发现现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已发生损失模型由于自身的严重缺陷已经无法继续满足使用者需求。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改革被提上了议案。随后在多方准则制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在不足十年时间里经历了多次重大演进,现如今已发展得相对科学合理。本文系统回顾了金融危机以来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改革发展,在我国会计准则持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下,期望可以对我国《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17]7号)的应用实施有所助益。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黄思雨 孙芳城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研究发现现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已发生损失模型由于自身的严重缺陷已经无法继续满足使用者需求。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改革被提上了议案。随后在多方准则制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在不足十年时间里经历了多次重大演进,现如今已发展得相对科学合理。本文系统回顾了金融危机以来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改革发展,在我国会计准则持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下,期望可以对我国《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17]7号)的应用实施有所助益。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稳 王东
次贷危机对保险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如何实现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次贷危机提醒业界要重视公司治理风险,而监管行为的不当也是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对保险行业的有效监管特别是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是防范保险业风险的重要举措;创新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源,正确看待并实现保险业的创新是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还有其它的因素也影响着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危机时代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论坛"围绕着"创新与发展"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希望能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
公司治理风险 保险创新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王璜
金融消费者保护缺失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危机后,国际社会和主要发达国家把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重构金融秩序的重要内容加以改革和强化。分析当前金融消费者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国际社会采取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金融监管 金融危机 消费者权益保护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应益华
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至全球后,人们开始对金融工具的计量、确认、披露,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论文分析了关于导致金融危机争论的焦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澄清,最后对IASB和FASB金融工具准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中华
一、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此次发韧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泛,影响深刻,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1.我国金融机构相对地位提升。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独立的投资银行已不复存在,大量中小商业银行破产倒闭,大型商业银行亏损严重,AIG等保险机构纷纷陷入危机,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