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27)
2023(9827)
2022(8211)
2021(7823)
2020(6440)
2019(14619)
2018(14600)
2017(27373)
2016(15302)
2015(16976)
2014(17386)
2013(16802)
2012(15879)
2011(14508)
2010(15070)
2009(14211)
2008(13585)
2007(12272)
2006(10990)
2005(10235)
作者
(44959)
(37227)
(36779)
(35632)
(24062)
(17910)
(17135)
(14314)
(14257)
(13831)
(12840)
(12562)
(12265)
(12186)
(12160)
(11424)
(11084)
(10980)
(10911)
(10698)
(9502)
(9221)
(9171)
(8572)
(8572)
(8533)
(8339)
(8311)
(7774)
(7608)
学科
(50980)
经济(50904)
管理(40491)
(37472)
(30269)
企业(30269)
方法(21220)
(21198)
银行(21053)
(20537)
(19767)
数学(18550)
数学方法(18274)
中国(16513)
(16383)
(15502)
(15473)
金融(15466)
(12577)
(12421)
制度(12415)
(11471)
贸易(11462)
(11203)
(11113)
业经(10867)
(10809)
业务(10541)
理论(10041)
地方(9845)
机构
大学(210776)
学院(210096)
(84530)
经济(82409)
研究(78705)
管理(74584)
中国(66658)
理学(61821)
理学院(61059)
管理学(59941)
管理学院(59508)
科学(46580)
(45807)
(44923)
(41438)
(39848)
研究所(37267)
中心(36627)
(34510)
财经(33871)
农业(31537)
(30807)
业大(30340)
北京(29402)
(28954)
(28639)
(28453)
师范(28304)
(27866)
银行(27818)
基金
项目(132203)
科学(102665)
研究(97193)
基金(94605)
(83227)
国家(82483)
科学基金(68769)
社会(59450)
社会科(56246)
社会科学(56231)
(50974)
基金项目(47779)
教育(46029)
(44341)
自然(44283)
自然科(43279)
自然科学(43261)
自然科学基金(42529)
资助(40685)
编号(39717)
成果(35188)
重点(30364)
(29837)
课题(29430)
(27997)
(27485)
(26969)
教育部(25356)
创新(25290)
科研(25257)
期刊
(96339)
经济(96339)
研究(71273)
中国(48287)
(41638)
金融(41638)
(36817)
学报(35412)
(34852)
科学(30776)
教育(29133)
管理(28815)
大学(26542)
学学(24811)
农业(23062)
财经(17289)
技术(16860)
经济研究(15942)
(14824)
业经(14640)
国际(12255)
(12167)
问题(12018)
(11941)
理论(10970)
(10169)
(10141)
论坛(10141)
世界(10042)
实践(9907)
共检索到345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万志宏  曾刚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是指银行体系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数额远远超过日常经营所需水平,具体表现为银行准备金数额大规模增加,银行资产组合中高流动性资产占比增加。作为金融中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囤积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成为当前各国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流动性囤积的解释包括对手方风险、投机性囤积和预防性囤积。就美国现实而言,中央银行过高的流动性供给和私人部门中长期信贷需求不足,以及银行监管要求是产生流动性囤积的主要原因,并且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传导,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甚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项后军  高鹏飞  曾琪  
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银行要提高对不良贷款考核的容忍度,表明疏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已成为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问题的重要方面。对此,本文考察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两阶段传导环节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研究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梗阻效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宽松的货币政策显著提高了银行风险偏好水平,且风险偏好的提升会使银行有更强的信贷反应。第二,银行流动性囤积显著抑制了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偏好的促进作用,显著弱化了高风险偏好银行的信贷行为。第三,“梗阻效应”在区域性银行以及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刻画出银行普遍进行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形成的“梗阻效应”,为了破解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困局,应更加重视银行流动性囤积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影响。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俞秀子  刘又铭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积极的扩张的宏观政策,效果显著。但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造成了通胀预期甚至通胀风险为后危机时代紧缩政策的退出埋下了伏笔。一旦宏观政策由宽松转为从紧,不断上涨的房价,也将会因此受到极大影响。而我国的房价一旦下降,扩张政策形成的大量银行房贷有可能形成银行巨额坏账,在给银行带来巨大信贷风险的同时也完全有可能引发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危机。本文主要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结合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房地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相关变量的关系,预期得到货币政策显著影响房价的结论。另外通过VaR模型与压力测试,分别从房地产开发贷款还款逾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两方面,来分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欧阳志刚  张圣  
文章利用SVAR模型通过利率渠道、价格渠道、货币扩张渠道三种路径分析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传导路径及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美国货币政策在这三种路径下都会对人民币汇率带来冲击,美联储基准利率和美元指数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冲击效应较为显著,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受到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庄毓敏  张祎  
作为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有力补充,流动性监管旨在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是中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流动性监管如何发挥审慎监管职能、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成为国内外政策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银行风险承担角度出发,挖掘了流动性监管对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流动性监管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一方面,流动性监管具有显著的稳定作用,即引入流动性监管要求,能够显著提高银行稳健性,且流动性监管与资本监管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银行稳健性的提升;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在中国显著存在,但流动性监管能够显著抑制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因而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而且,流动性监管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抑制效果在区分银行特征、风险类型、经济环境后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实现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双赢”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云松  
构建VAR模型与VECM模型,探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规模的动态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表明:(1)短期来看,货币政策调控对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增大了银行资金流动性而降低了影子银行体系规模;(2)长期而言,扩张性货币政策为影子银行发挥信用创造功能提供更多货币基础,对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均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3)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增加了政策调控与监管难度;(4)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的动态循环机制使得三者之间具有了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特征。研究能够丰富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与银行信贷作用机理的经验证据,为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机构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婧  
次贷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失误难辞其咎。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和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不断下调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没有像过去那样迅速反映在商品价格上,而是主要表现为资产价格的攀升。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遵循了"泰勒规则"——把CPI当作最主要的监控对象,致使美联储错过了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最佳的时机,导致美国信用扩张过度、资产泡沫,特别是房产泡沫不断升级。资产价格的上升最终会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金融加速器效应"等逐渐传导到商品价格上,随着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美联储开始急速提高利率,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后危机时代,美国的资产价格开始了迅速的回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戴金平  张华宁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为应对迅速恶化的经济和金融状况,纷纷开始实行非传统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向金融市场的私人部门和金融机构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同时,大量流动性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非传统货币政策是否应该退出、如何退出,就对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美联储的当务之急。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罗洋  
本文回顾了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全球中央银行所形成的货币政策共识和在金融危机后学界对传统货币政策共识及其政策逻辑的质疑。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新的货币政策共识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认为,为了重建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学界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关系,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变动的经济格局中对中央银行的"能"与"不能"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孙国峰  
随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近期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货币政策新框架开始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周期的成本收益分析格局变化,货币政策目标中需要加入金融周期。二是中央银行使用更广泛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克服金融市场摩擦,特别是调控长期利率。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视风险承担渠道。四是更加重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这有利于最大化本国福利。五是新兴经济体需要在提高汇率灵活性、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及加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三方面同时着力才能实现宏观总体平衡。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岳娟丽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不能应对危机,美联储创新运用了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在较短时间内成功稳定了银行间拆借、商业票据和股票市场,进而推动经济复苏。研究表明: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当遇到特别重大危机时,需要借助于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控,中国人民银行需要进行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以便针对危机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创新设计并有效运用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才能取得最好的政策效果。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晏俊  李虹含  
一旦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囤积现象,商业银行流动性供给这一核心职能就难以发挥作用。中国银行体系的存贷差高达约30万亿,大量流动性资产留存于银行体系不仅会降低银行经营效率,更会导致实体市场中流动性紧张。本文引入外汇占款、证券市场月度筹资额、现金需求比率、储蓄倾向和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等指标,利用VAR模型对流动性囤积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商业银行体系过度囤积流动性的对策,包括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全面提升银行业的流动性管理水平,扩大内需,适当降低储蓄率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彦洋  
本文利用相关系数法探讨了次贷危机后美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对我国流动性影响的存在性,从资本流动渠道和贸易渠道两个角度分析了这种影响的机理,并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测算了这种影响的程度。研究结论表明,美国货币政策通过资本流动渠道和贸易渠道对我国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通过资本流动渠道的影响更为显著,贸易渠道影响存在但不显著。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传峰  
流动性风险使得诸多商业银行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纷纷倒下,本文在指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后,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为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并就如何做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尹继志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银行的支付能力和持续经营有着直接影响,并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迅速枯竭,使流动性风险问题进一步凸显。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颁布,巴塞尔委员会将流动性监管提到了与资本监管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确立了全球银行业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标准。为了加强和改善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应合理设置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对流动性风险实施分类监管,增强银行内部流动性管理的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